在支持实体经济振兴中发挥好引领作用
实体经济是强国之本、富民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我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实体经济是金融生长的土壤,经济兴则金融兴,经济强则金融强,二者互利共赢、兴衰与共。金融的要义就是服务实体经济,如果实体经济不能保持健康发展,金融业的稳健发展就会失去根基。如果金融脱离实体经济搞所谓的创新和自我循环,不仅会对实体经济造成损害,自身发展也注定难以长久。在世界各国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反思中,首要的一条就是金融发展不能忘记本源,这个本源就是实体经济。扛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任,就需要不断深化对经济金融辩证关系的认识,进一步聚焦本源,专注主业,坚持以新理念、新金融、新服务,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
一是增量和存量的关系。在当前情况下,银行信贷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方式,必将由新增贷款拉动转向更加注重盘活存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这也是金融领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工商银行信贷资产余额已达12万亿元,如每年提高信贷周转率0.1次,则相当于通过存量周转多增加贷款1万亿元左右,信贷盘活存量和结构调整的空间广阔。这就需要我们按照“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扩大流量、改善质量”的思路,健全完善信贷增量与存量并轨管理新机制,像重视管好新增贷款一样,逐笔把握好收回移位再贷资金的投向,确保其投放到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二是新和老的关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也要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这就需要积极创新运用商投互动、投贷联动等手段,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创业企业的发展,促进新动能发展壮大;把制造业作为我国实体经济的骨架、作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重点来支持,充分把握“中国制造2025”中蕴含的丰富金融需求,积极支持先进制造业和智能制造的发展,支持制造业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模式变革及绿色改造,促进传统动能焕发生机;顺应消费需求变化新趋势,在稳健发展个人住房按揭业务、支持居民合理住房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医疗、养老、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消费融资政策和产品,支持传统消费升级扩大和新兴消费提质扩容。
三是大和小的关系。振兴实体经济必须重视优化产业组织,既要提高大企业素质,也要发挥好小微企业在稳定增长、扩大就业、促进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金融企业在积极支持大项目、大企业的同时,坚持将小微金融作为战略性、基础性业务加以推动,发挥好大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中的带动力和影响力。从组织机构、管理流程、风控模式、产品服务等方面,系统推进小微金融创新,实行贷款全流程一站式处理,建立小微信贷专家队伍,提高风险把控能力、融资效率和专业化服务水平。运用互联网技术对小微业务进行标准化改造,重点创新推广网络循环贷款产品,以契合小微企业短、频、急的资金需求特点。
四是内和外的关系。实体经济发展必须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这种全球服务网络优势和境内外一体化联动功能,健全金融“走出去”业务体系,搭建集大额参贷、信用撮合、主权融资等产品和服务于一体的全球资产交易平台,支持国际产能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等“走出去”项目建设。
五是线上和线下的关系。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还要注重把自身在互联网技术以及跨界融合应用等方面的创新优势,与线下网点的服务资源优势紧密结合起来,转化为有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破解风控难题的新模式、新手段,促进千千万万市场主体的“微行为”汇成实体经济发展的“众力量”。着眼于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趋势,以网络化、智能化为方向,以平台化、场景化的生态圈服务为重点,全面打造智慧银行服务体系,更好地让互联网金融联通工商百业、惠及千家万户、服务国计民生。
在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稳定中发挥好基石作用
银行是经营风险比较高的行业,风险管理是银行发展的“命门”。当前随着经济运行中的挑战不断反映到金融领域,加上国内外金融市场的扰动因素增多,银行经营处在一个各类风险多发交汇的阶段,且金融风险的传染性、隐蔽性和突发性进一步增强。如在经济增速换挡和结构深度调整背景下,特别是在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房地产去库存过程中,各类融资风险在企业、行业和区域等维度多点多发、扩散蔓延的趋势明显,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持续承压;随着跨境、跨市场、跨行业的创新性和交叉性金融业务快速发展,加之一些类金融、新金融领域的输入性风险高发,银行全面风险管控面临新挑战。金融安全事关国家安全。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防控金融风险问题的深刻阐述,进一步加强对新常态下各类风险演化特征和趋势的分析研判,增强和风险赛跑的意识,牢牢守住风险底线,促进形成一个更加健康、更具活力的经济金融生态环境。
一方面,把稳定信贷资产质量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从以工商企业客户为主的信贷结构特点出发,深入分析风险规律及不良成因,从疏源、堵漏、清淤、固本等方面入手,打好资产质量攻坚战和保卫战。在严格管控新增贷款质量、坚决止住新“出血点”的同时,加快完善逾期贷款和潜在风险贷款监测与排查化解机制,扎紧管住逾期率和劣变率“两个口子”。牢固树立把不良贷款作为一种特殊资源来经营的理念,在健全现金清收、以物抵债、呆账核销等常态化清收处置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互信互利的新型银政、银企关系,探索运用投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等处置手段,努力提高处置效率和回收率。着眼于夯实信贷基础管理,重塑稳健审慎、合规诚信的信贷文化,严格落实专家治贷、从严治贷,深化信贷体制机制改革,并在国内同业中首家建立了专业化的信用风险监控中心,运用先进信贷管理系统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对客户准入、多头融资、过度融资、互保联保、交叉违约等情况的排查分析,实现对风险的动态监测与实时预警,提高信用风险防控的前瞻性和敏感性。
另一方面,重视加强各类风险的防范和化解。重视发挥作为国家经济金融政策传导器和市场稳定器的作用,统筹抓好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跨行业跨市场等风险的管控,努力实现风险管理的全链条、全品种、全覆盖,有效阻断风险传导扩大,防止各类风险叠加共振。平衡好转型发展与业务创新边界,尤其是在推进同业业务、理财业务、资产管理等业务发展过程中,防止创新过度而引发风险滋生和积聚。进一步从机制、系统、工具和战略等方面实施风险改进措施,加强资本管理。加大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整治力度,严查重处违规违纪行为,切实做到强化内控、筑牢防线。运用大数据技术防控外部欺诈风险,通过信息整合与共享,实现全面反欺诈布控。(作者系中国工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