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党中央继“四个现代化”后又一次明确提出的最新一个“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学界普遍认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涉及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治理能力现代化涉及治理主体、治理理念、治理内容和治理方式等内容。
不久前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与三中全会决定形成了姊妹篇,全面深化改革与依法治国相互依托,加速推进。
在中国社会和经济的转型大潮中,《第一财经日报》就此话题梳理各界相关言论,并采访多名不同界别人士,试图勾勒出这一战略体系的背景和前景,前瞻中国转型轨迹。
转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后,新华社曾发布习近平总书记题为“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的文章,文章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阐述。
文章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这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的战略性、历史性选择。他将这一决策的主要意义概括为三点:第一,这是建设现代国家的主要标志。第二,这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之路。第三,这是改革发展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迟福林分析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衡量国家现代化的基本标准。这主要体现在,它要求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有完善的制度安排和规范的公共秩序;要求公共治理和制度安排都必须保障主权在民或人民当家做主;要求宪法和法律成为公共治理的最高权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有超越法律的权利;要求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要求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治理到社会治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协调。
依法理顺三大关系
在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同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近期撰文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要进一步理顺政府、市场、社会等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李伟认为,应严格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该由政府管的,要切实管住管好,管出效率;该由市场做的,要放手交给市场,激发市场的活力和潜力。对于企业“法无禁止即可为”,对于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要建立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立健康有序的市场运行机制。
对于厘清政府、市场和社会边界,各界人士均认为是目前最迫切的矛盾根源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近期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旧体制下政府无所不管,政治学家称之为“全能主义”的政府,看起来什么都管,实际上不可能管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可以办的,应该由市场去办;社会组织可以办好的,交给社会组织去办。只有市场和社会组织做不了或做不好的,政府才应插手,也就是要建成所谓的“有限政府”。
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也对本报表示,所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包含很多层面的问题,“既有社会管理层面的,又有国家政权层面的即国家能力层面的,还有国家自主性层面的。”
他表示,社会治理,前身是社会管理,虽一字之差,却是一次很大的创新,代表着理念上的很大转变,“原来更多关注的是社会秩序,如对社会矛盾的管理,这次提得比较多的是活力,就是说要把之前的过程管理体现为现在的结果管理。原来更多关注的是社会运行中不出问题,现在更多是社会治理之后的结果能否有活力、和谐,能否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大家干事创业的精神”。
治理主体更加多元
在国家治理概念提出之前,治理的概念和理论已在社会科学领域和政策实证研究领域被广泛运用。从学术理论的渊源来看,治理理论是从社会中心论出发,从社会的诉求来规制国家和政府的职责和作为。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中国政府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徐湘林对本报表示,国家治理概念强调转型社会国家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性,同时也考虑到了治理理念所强调的社会诉求,应该是一个更为均衡和客观的理论视角。
“原来政府更多强调管理,现在更强调治理这个新概念,是在中央文件里正式强调治理的核心价值。”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燕继荣表示,原来强调加强管理的能力,是讲的加强政府的管理能力;往往一说加强政府的管理能力,就是加强政府的监管、管控,但现在强调的是加强国家的治理能力。按照学术界的讨论,治理的概念实际上包含共管、共治的含义。就是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共同来管理社会,实际上是政府、社会和企业共同合作,共管共治。
李伟认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要进一步改进国家治理的方式方法。现阶段,碎片化、多头管理、短期行为、本位主义、地方主义、“条块”冲突,以及“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个人化”甚至不作为等现象,已经影响到了国家治理体系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削弱了国家的治理能力,影响了党和政府管理国家的效能。
近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等领导人多次提出要加强智库建设,不少专家认为,在提高决策科学性的过程中加强智库建设,尽量分离规划权和决策权,有利于避免犯重大决策错误。
迟福林表示,从我国的情况看,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和经济社会咨询研究,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建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加大对建设中国特色智库的支持力度,对一些重要的咨询机构给予支持,并建议把对政策咨询机构的支持列入国家社会科学资助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