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动态

改革动态

赵艾:以更高水平开放促进更高质量发展

发稿时间:2020-10-28 10:44:58   来源:中国改革网  

  【编者按】:2020年10月25日,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中共滨州市委、滨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深化市场化改革,激发内生活力,提升整体竞争力——新时代体制机制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暨‘滨州实践’高层研讨会”在山东省滨州市隆重召开。本文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发改委区域开放司原司长赵艾的演讲内容。

  当今世界不太平。全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带来的挑战与风险前所未有。新冠肺炎疫情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诸多问题十分突出。如何有效应对风险和挑战,推动国内经济更高质量的发展?以高水平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就具有更加非同寻常的意义。把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投资双拉动,从两头在外转向自主与开放兼容,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除了改革、创新,还必须继续扩大开放。开放与改革、创新构成高质量发展的三大支撑。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就是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最近一段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在一个月前的8月24日中央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9月1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18日在湖南考察时召开的座谈会,以及14日晚与德国欧盟领导人以视频方式举行共同会晤,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讲话,23日晚以视频方式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10月14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等场合,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表述,阐述了实行更高水平开放的有关问题。下面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高质量发展需要在更大范围开放上作文章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实施更大范围的开放,就是要优化开放的空间布局,包括加快各类开发区、新区、自贸试验区、自贸港等开放高地建设。

  在开放空间布局方面,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一是1979年对广东、福建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二是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将前一年设立的深圳等4个“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1988年将海南全省设为经济特区,2010年设立新疆的霍尔果斯、喀什经济特区。三是开放沿海城市。1984年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城市。四是设立开发区。1984年开始设立首批国家级开发区,到目前共552家,其中经济技术开发区219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56家,海关特殊监管区135家,跨境合作开发区19家,其他类型23家。五是设立新区。1992年设立上海浦东新区,目前已发展为19个,还有几个城市已申报正在待批。六是自贸试验区。随着今年9月底北京、湖南、安徽三个自贸试验区的揭牌,中国自贸试验区增加到21个。

  自贸试验区从2013年在上海首次设立,历经五次扩围,用了短短7年时间,从点到线,由线到面,已形成覆盖全国东西南北中,沿海成片、内陆连线的全方位布局,还实现了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覆盖或叠加。形成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如可向全国复制推广的26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发布全国首张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建立首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创立首个自由贸易账户,率先实现“证照分离”等等,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示范和样板。

  除了自贸试验区,还增设了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海南全岛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等。

  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容,开放空间布局的不断优化,释放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客观上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范围,进一步优化开放的空间布局。

  二、高质量发展需要在更宽领域开放上下功夫

  更高质量的发展需要更加开放的市场。开放市场就是拓宽开放的领域。扩宽开放领域需要大幅度放宽外资准入限制。

  《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是明确我国鼓励外商投资行业、领域和区域的重要政策性文件,目录一直发挥着积极引导外资投向、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从1995年第一版开始历经过8次修订,今年根据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又进行第9次修订。这次修订,既有应对疫情、稳外资的现实需要,更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长远考虑:一是聚焦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鼓励外商向国内存在短板的产业链、供应链投资,巩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优势;二是聚焦提升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促进东部地区一些受到成本上升因素影响的外资在我国梯度转移,促进形成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区域发展布局;三是聚焦国内消费升级的需要,通过鼓励外商投资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

  近年来,中国开放的领域越开越大,开放的步伐越走越快。从2018年11月开始,上海进口商品博览会已经成功举办两届,今年很快也将于11月举办第三届。在前两次进口博览会的开幕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都反复强调,要在更广领域扩大外资市场准入。中国已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将大幅缩减负面清单,不仅要推动现代服务业、制造业、农业全方位对外开放,而且要在更多领域包括金融、电信、医疗、教育、养老等更多领域允许外资进入,允许控股或独资经营等。

  这些年,我们在扩大市场开放,允许外资准入方面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以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为例,2013年曾经长达190条的清单,几经“瘦身”,2020年变成30多条,减少了80%。越来越短的清单,折射出中国不断扩大开放领域的努力。

  更宽领域的开放对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用,也突出反映在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上。从我国前三季度情况看,尽管受全球疫情蔓延、世界经济低迷、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冲击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但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首次实现人民币、美元累计指标“双转正”。据商务部2020年10月16日发布数据显示,1月至9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7188.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2%(折合1032.6亿美元,同比增长2.5%)。分行业看,1月至9月,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5596.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高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26.4%,其中电子商务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同比分别增长18.5%、92.5%、72.8%、31.2%。

  三、高质量发展需要在更深层次开放上再发力

  更深层次开放,就是深化开放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力度降低关税和制度性成本,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等制度,继续缩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充分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创新作用,推动开放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强化与国际通行规则的对接,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推动对世界贸易组织进行必要改革,推动贸易和投资更加自由化便利化。对凡是愿意同我们合作的国家、地区和企业,包括美国的州、地方和企业,都要积极开展合作。

  更深层次开放必须继续优化营商环境。扩大开放,必须具有良好的营商环境。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必须针对制约开放的突出矛盾,在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加快改革步伐,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深层次开放提供制度保障。要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不断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政策措施,完善投资促进和保护、信息报告等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等。

  更深层次开放包括继续深化多双边合作。支持和参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必要改革,增强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需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早日签署生效,需要同更多国家商签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加快中欧投资协定、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中国-海合会自由贸易协定等谈判进程。

  更深层次开放必须继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目前已有138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200份共建“一带一路”政府间合作协议。地域范围由亚欧地区延伸至非洲、拉美、南太、西欧等;国别范围由发展中国家扩展到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共建“一带一路”是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点。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需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把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作为目标。

  四、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开放倒逼改革上出新招

  开放是基本国策,改革是关键一招。对外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推动更高质量发展,必须将更高水平开放和更深层次改革有机结合。通过更高水平开放促进更深层次改革,是推动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强大动力。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也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宝贵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因为坚持改革开放相互促进,打开国门搞建设,我们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现在,我们正在谋划“十四五”发展和2035年愿景目标,未来发展也必须实行更高水平开放和更深层次改革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才行。

  以开放促改革,就是要通过开放倒逼改革,用好用足改革这个关键的一招,加快各项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开放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放要促进改革的守正创新、开拓创新,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开放要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开放要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开放促改革,要有效化解新冠肺炎疫情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目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在我国到目前为止基本得到有效控制,但世界范围的大流行依然蔓延。截止到10月25日早7时,已累计确诊4273万人,累计死亡114万人。其中美国累计确诊882万人,累计死亡23万人。我国除了境外输入,本土也时不时冒出无症状感染者,因此依然不能掉以轻心。

  开放促改革,要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保持清醒的认识。看国外,经济全球化逆流尚无转机迹象,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还在抬头。全球治理体系中不适应、不匹配的问题依然严重。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防范风险挑战,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巨大难题。看国内,虽然三季度增长4.9%,前3季度终于实现0.7%的正增长,全年有望实现2.3%,在国际上一花独秀。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交织,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仍未解决。

  因此,以更高水平开放推动更高质量发展,必须紧紧围绕构建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两个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继续坚持新发展理念,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业态和模式创新,加快提升开放质量,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培育开放新动能,优化开放发展环境,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实现更顺畅的互联互通。真正能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此为作者于10月25日在"新时代体制机制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暨'滨州实践'高层研讨会"上所作的主题演讲的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