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动态

改革动态

万劲松: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稿时间:2020-10-27 13:06:03   来源:中国改革网   作者:万劲松 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司副司长

  【编者按】:2020年10月25日,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中共滨州市委滨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深化市场化改革,激发内生活力,提升整体竞争力——新时代体制机制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暨‘滨州实践’高层研讨会”在山东省滨州市隆重召开。本文为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司副司长万劲松的演讲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这充分表明了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全局中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指出,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根源是要素配置扭曲,要彻底解决问题,根本途径是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破除要素市场化配置障碍,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内在要求,是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一、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任务

  要素市场是对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资源进行交换和配置的场所,在优化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和关键作用。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形成生产要素从低质低效领域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的机制,提高要素质量和配置效率,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是下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任务。

  (一)要素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我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的突出短板。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要素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市场配置要素能力显著增强。然而,与商品市场相比,要素市场建设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要素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如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等中高级劳动力市场尚不完善;货币市场规模偏小,交易工具单一;技术和专利市场发育不足,技术评估、技术经纪和经理人等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滞后等。二是市场化配置程度总体不高。要素“终身配”“一次配”现象导致流动不畅,企业一旦占用了要素,由于缺乏有效的后续监督,不能促进二次有效配置,“错配”问题得不到有效纠正。三是要素流动存在体制机制障碍。比如,资本市场存在上市公司退出机制不畅,转板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土地再利用和退出机制同样不畅,低效闲置用地有待进一步盘活;劳动力流动的户籍障碍正在破除,但人员身份、职称等隐性壁垒仍存在。四是要素价格传导机制不畅。要素“错配”“低效配”导致价格扭曲,一方面,部分地区新增要素的成本不断提高,用地紧张,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僵尸企业”、过剩产能占用大量要素,价值无法有效实现,未能产生应有的经济社会效益,影响了市场对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发挥。要素市场建设滞后,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突出短板。

  (二)要素市场化配置是解决经济结构性矛盾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制约全局深层次矛盾的重要突破口,是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着力点,对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具有重要意义。从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来看,企业是组织生产要素的主体,企业行为应由市场决定,这就要求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要素的直接配置,使企业成为要素配置主体,从而发展更多优质企业,培育更多优秀企业家。从提升产业链水平来看,要建立促进要素自由流动的机制,使得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现代生产要素,能够从低质低效领域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共同支撑实体经济发展,推动产业链和价值链向中高端提升,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来看,根本上是要打通要素流动的渠道,确保各类市场主体公平使用各类生产要素,实现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的良性循环;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推进劳动力自主有序流动,实现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良性循环;推动资金向创造价值的优质企业流动,解决经济脱实向虚问题,实现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让要素活力竞相迸发,激活发展潜能空间巨大。要素配置具有很强的传导性和扩散性,但凡要素配置体制机制的改革一定是经济细胞层面的改革,是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改革。要素城乡区域间再配置形成新的集聚效应。打通大都市圈和城市群内部城乡区域之间人员、资金、技术、土地等要素的双向流动通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大的结构性潜能。据相关研究测算,仅都市圈发展,每年会提供0.5到1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动能。要素流转再配置推动效率变革。土地、资本等要素配置将相继进入存量阶段,例如,很多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在98年前无偿划拨的土地,都在城市中心地带,这些价值往往是被掩盖的,通过盘活存量资源,推动要素市场化流转、市场化再配置潜力巨大。要素组合再配置创造新的市场。各类要素产生及配置方式出现重要变革,一体化趋势日渐明显,例如,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地区交易会带来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在空间上的重新集聚和布局;科技成果的产权界定和转化需要金融支持,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预期收益质押等融资方式创新。协同推进各领域要素市场化改革,有助于形成强大的再配置合力,产生一揽子改革的交互作用和叠加效果,大幅度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数据要素化和要素数据化形成新的先进生产力。在数据驱动发展的智能时代,数据已和其他要素一起融入经济价值创造过程之中,数据要素化、要素数据化和要素市场化共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更能支撑大数据的积累和应用,成为驱动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一些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发〔2020〕9号)的印发实施,推动各要素领域改革步伐明显加快,一些实质性深化改革措施加快推出,为稳定经济增长、激活发展活力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步伐明显加快,用地审批权和计划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了土地利用效能。进一步深化用地审批“放管服”改革,开展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试点,赋予地方政府更大用地自主权。改革土地利用计划管理体制,以真实有效的项目落地作为土地利用配置计划的依据,实施“增存挂钩”,推动土地计划指标更加合理化。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系统提出三权分置的总体框架。

  (二)劳动力和人才有序流动渠道进一步畅通,户籍制度、职称评审、人才资格互认等改革提升了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户籍改革进入冲刺阶段,超大城市纷纷降低落户门槛,其他地区加快迈入“零门槛”落户时代。武汉、大连等市纷纷出台推行终身职业培训制度的行动方案,针对不同群体精准实施培训政策,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吉林、山东、北京等地先后出台民营企业职称评定相关政策,由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对技能人才进行自主评价。

  (三)全方位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资本要素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提升。以新证券法实施为契机,推进资本市场全方位改革,对发行条件、注册程序、持续监管、发行保荐等基础制度作了完善。创业板注册制改革顺利实施,新三板全面改革稳步推进,进一步优化再融资规则。人民银行联合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的通知》和《关于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的通知》,强化稳企业保就业金融支持。

  (四)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加速发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率提升。《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印发实施,分领域选择40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为期三年的试点。加快推动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今年增设的北京、湖南、安徽自贸区,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重要特色。

  (五)数据要素市场规则逐步完善,数字经济与新业态引领发展方向。数据安全立法提速,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草案)》,明确提出维护国家数据主权,保护个人、机构数据权益,将为促进数据经济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全国首部省级层面政府数据共享开放地方性法规——《贵州省政府数据共享开放条例》经贵州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人民银行与市场监管总局签署《数据共享合作备忘录》,加强跨地区、跨部门数据要素有序流转与融合应用。天津等一些地方出台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数据资源获取渠道。

  三、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新突破

  “十四五”时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落实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发〔2020〕9号)明确的改革任务,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一)协同推进五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前提下,按照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要求,将各类要素点上的改革试点探索进行有机整合,产生一揽子改革的交互作用和叠加效果。在土地要素市场方面,以存量盘活和增量高效为重点,着力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扩大市场化配置土地范围,深化产业用地配置改革,完善土地管理体制。在劳动力要素市场方面,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建立与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相协同的人力资源供求匹配机制。在资本要素市场方面,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在技术要素市场方面,完善技术资源配置方式,建设高标准技术市场体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快技术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数据要素方面,需要从数据格式、产权、开放、交易、保护等各环节引入规范的基础制度安排,推动数据要素化和要素市场化,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二)加快要素交易平台和交易规则建设。推动实现要素全流程电子化交易,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要素交易平台建设。研究制定更为清晰完善的要素交易管理制度、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完善交易流程、鼓励高标准交易服务。加强对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交易监管,对监管职责分配、监管团队建设、监管工作落实、监管能力提升等实现全方位增强,以切实保障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健康运行,规范交易过程。

  (三)建立有利于新要素培育发展的制度供给。历史实践和经济理论演进过程都告诉我们,受到广泛认可的生产要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不断变迁。数据就是信息时代催生的生产要素新形态。随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交互作用,社会生产组织形式日新月异,还将催生全新的要素,比如人工智能,与劳动力和技术要素有共同点但并不等同。要建立有利于新要素培育发展的制度供给,对各种具有要素潜质的新生事物,要包容审慎,顺势而为,同时顺应高质量发展要求,逐步提高劳动力、技术等要素质量,推动各类生产要素一起融入经济价值创造过程之中,形成先进生产力。

  (四)深入推进基础支撑性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滞后有深刻的体制根源,很大程度上是与政府和国有经济部门参与要素配置的方式与机制有关的,土地、资本、技术等重要的生产要素,要么是政府部门直接配置,要么是掌握在国有金融机构、国有企业之中。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我们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我们的体制还存在很多不完善、改革不到位、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这也是我们实现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必须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逻辑。为此,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直接配置,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要打破行政性垄断,推进公共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公平竞争原则,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通过竞争等市场手段平等获取要素资源。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营造法治化制度环境。

  近年来,山东省滨州市在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改革探索劲头十足,在推进土地、技术、资本、劳动力市场化配置方面也取得了积极成效。希望滨州市继续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