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动态

改革动态

王鹏:加快产业升级,振兴实体经济

发稿时间:2018-10-16 11:16:20   来源:中国改革网  

  【编者按】:2018年10月13日,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主办,中共唐山市委、唐山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暨深改五周年——经济体制改革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层研讨会”在河北省唐山市举行。本文是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副院长王鹏的演讲内容。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副院长 王鹏

  一、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

  (一)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

  世界上近代工业革命大概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工业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的特征是各国都把经济作为重点来发展,这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竞争和地缘博弈的核心。这一时期延续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特征是西方为主导的工业发展,加上二战之后苏联的崛起。

  第二个阶段,金融经济时代。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由于美国的石油危机,美元大量发放。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大规模的运算成为可能,金融创新里的技术瓶颈被解决掉了。金融创新非常活跃,到了1980年代,随着美英自由派的改革,里根和撒切尔夫人改革,从那时候西方国家进入了30年去工业化的进程,大量工业企业向东亚转移,金融业在整个经济中比重提升,制造业比重持续下降。

  第三个阶段,信息经济时代。

  1、重新发现制造业的意义,纷纷推行“再工业化”。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8年世界金融经济危机之后,进入信息经济时代。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制造业的价值得以体现。制造业发展得比较好的国家,比如德国和日本受到的冲击比较小,美国和英国受到冲击相对比较大。于是,西方国家纷纷重新捡起制造业。我们称之为西方一系列的再工业化的措施。

  2、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驱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深度变革,制造业的地位不是下降,而是更加重要了。

  这个阶段发生了一次工业革命,被称之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或第四次工业革命。我国的中央文件叫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其核心是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之前信息技术跟与各行各业融合的程度、广度、范围都不如今天,其作为独立的产业部门在发展。近十几年来,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驱动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结合这两点,我认为制造业的地位不是在下降,而是在进一步地提升。

  (二)我国制造业比重持续且较快的下降

  我们国家作为实体经济主体的制造业,从2006年到2007年,比重出现了从32.5%下降到28.7%,2016年28.7%,2017年稍微回升一点,下降了3.8个百分点。金融和房地产从8.5%上升到14.7%,上升了6.2个百分点。金融、房地产发展非常火爆。制造业比重降到30%以下。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在发达国家,OECT国家中间,韩国制造业增加值比重29%,实际上超过我们,至少和我们一样,但我国人均GDP到目前为止只有韩国的几分之一。德国制造业比重维持在22%到24%之间,我们人均GDP只有德国的1/6,有点早熟。我国可能没有到达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我们的经济结构表征出现制造业比重过快下降的趋势。

  美国是空心化非常严重的国家,从1970年以来,以十年为一个阶段,它在持续下降,1970到1980年下降2.78,1980年到1990后下降3.03,1990年到2000年下降2.14,2000年到2009年下降3.14个百分点。

  (三)制造业占比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升级遇阻

  我国制造业占比为什么会过快下降?原因是今天的主体产业升级遇到了比较大的梗阻,明显的梗阻。表征是什么?

  1、创新能力不强。这里有很多数据,包括我们的芯片到今天为止仍然有80%以上依赖进口。我们第一大进口产品是集成电路,第二大进口商品是原油。集成电路稳定在两千亿美元左右,原油根据价格波动在一千多亿,有时候接近两千亿。

  2、质量不强。国外产的发动机寿命使用到两千小时才需要翻修,而我们国产的使用到两百到三百个小时就需要大修了。

  3、单位GDP高,大大超过其他国家。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是美国、日本的2.8倍和4.3倍。

  4、经济效益总体偏低。2017年规上企业收入利润率为6.46%,银行业同期资本利润率是12.56%,上市房地产平均净利润12.4%,所以有脱实向虚。

  制造业升级遇到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制约,低端产业在转移、高端产业上不去、尖端技术买不来、自主创新跟不上,产业升级面临“梗阻”。这就是我们产业升级的现状。

  (四)制造业升级路径的观察和分析

  第一,要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并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结合,这是用存量调整,增量做优,来给产业升级注入动力。

  第二,推动制造业的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推动四化使制造业产业升级。

  (五)制造业升级的路径

  我们制造业具体怎么升级?

  1、制造业行业非常多,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以及联合国的分类,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的国家。

  2、由于行业或者门类差异性极大,包括技术特征、商业模式、分工地位、目标市场、竞争市场都不同,因此不能概而去谈,这样意义不大。大方向绿色化、智能化,但是具体怎么做,要有差异化的路径。

  3、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产业升级的速度、方向、特征有较大影响。与两次革命之间的平稳发展期相比,产业升级往往呈现新的特点。产业升级是技术创新驱动,改造传统产业。

  如果在大的工业革命过渡期,或者激荡期可能有一些新特点需要我们把握。根据这样分析,我认为有三个路径可以考虑:

  路径A:全球供应链上的外围企业。成本主导型/成本更低。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为取向进行改造提升。

  首先明确是什么性质的行业、产业、领域或者企业。一类是全球供应链的外围和配套类。这些领域和企业,没有什么太多的溢价权,处于中低端劳动密集型。为别人打工,重不重要?也非常重要,能解决就业和出口,同时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面对这类产业,强调的应该是成本,力求成本更低,是成本主导型的,要比竞争对手成本更低,比越南、印尼、孟加拉国、印度保持更低的成本,这种类型企业和行业的升级应该着眼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什么样的技术,什么样工艺能够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力,就应该使用这些技术和工艺,这类企业并不要求它搞研发,搞技术创新。

  路径B:全球供应链上的主导型企业和关键节点企业。创新主导型/与众不同。以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产品服务率先迭代为取向开展技术创新。

  第二条路径,是全球供应链主导企业,具有部分话语权。这些具有部分话语权的关键节点企业,需要考虑的不是做到成本比别人低,而是做到怎么样和别人不同,属于创新主导型,升级路径走创新之路,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产品服务率先迭代为取向开展技术创新。

  路径C:科技产业革命的过渡阶段,生产制造模式的变革至关重要,具有颠覆性,成为产业升级的关键。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核心是制造模式的变革。

  我们处在科技产业革命的过渡阶段,生产制造模式变革至关重要,具有颠覆性,是产业升级的关键。我最近到德国考察交流,发现德国人意识到自己信息技术互联网不如中美两个大国,因此他们在思考怎样构建信息物理系统以适应生产模式的变革,来比较领先地构造出新的生产制造模式,而不是简单地提高生产效率。因为德国人生产效率已经很高了。

  (六)范式和逻辑的迭代:正在到来的制造业变革

  1、 施瓦布:我们正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

  ——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关联方式正在物质世界、数字世界与人类自身相融合的驱动下,发生根本性转变。

  ——本次革命极具颠覆性。过去的科技革命,或者称之为科技进步更合适,速度相对较慢,像是海洋里的长波。这次变革具有互联性。

  ——这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智能化与信息化,进而形成一个高度灵活、人性化、数字化的产品生产与服务模式。

  2、彼得·马什:制造业的模式之变

  彼得马什,是《金融时报》的一个专栏作家,在他的《新工业革命》一书中认为,人类工业革命的历史可以划分成五个阶段:从1780年到20世纪末,人类共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工业革命,即蒸汽机革命、运输革命、科技革命和计算机革命。本次新工业革命将是第五次,大约开始于2005 年,并将持续至2040年,但由此产生的影响将延续至21世纪末。

  新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定义为“制造业的模式之变—定制化、分散化、集群化、绿色化、可持续化……”

  3、安德森:“创客—新工业革命”

  ——“创客”是指不以赢利为目标,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

  ——创客运动的核心是将互联网、设计思维、制造业的长处进行融合,使用数字桌面工具设计新产品并制作出样品,经网络分享成果并完善设计,通过商业制造服务商规模化生产或自行生产;

  ——创客运动意味着人人都可以成为制造者,这是制造业正在经历的一个巨大改变。

  (七)生产范式的“革命”

  制造业的模式变革,是产业升级中间非常重要的任务。这种模式变革,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生产范式是大规模、中心式、同质化、单向度的。与新的生产范式:小批量、网络式、个性化、参与型,一一对应。但并不是所有行业都适应这种转变。令人欣喜的是,制造业确实在发生这样的转变。未来我们需要一辆小汽车,或是一台手机,可能出现完全不同的生产形态。消费者未来可以在网上搭积木,组装需要的汽车,但最后由谁生产,他们不必关心。这种个性化的汽车跟任何别人家的汽车都不一样,这种可能会变成现实吗?现在有相当多的人认为这是未来制造业的途径,以人为中心,突出个性化,跟过去传统制造业模式完全不相关。

  二、为产业升级营造良好环境

  如果上述情况很快发生,中国所建立的庞大制造业体系就会遇到非常重要的转变。如果转不过去,规模将成为累赘,优势变成劣势。如果转过去,就会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引领产业升级的进程。这中间由于我们是世界上一个具有超大规模制造能力的国家,同时也是拥有超大规模信息技术市场的国家。同时具备这两大优势的国家只有中美两个各国家。我们既有超大规模的制造业,也有超大规模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市场,如果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就能率先发展出新的生产范式,就有可能在未来竞争中取得先机,这也是在产业升级中,比仅仅强调去改造,强调去培新可能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制造业升级需要良好的环境

  当产业升级成为挑战,也成为使命的时候,我们怎么样去认识,怎么样去推进?

  1、产业升级的主体是企业。产业升级的动力是竞争。产业升级的基石是市场机制。

  2、政府的主要作用是为产业升级营造环境。根本的是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让企业竞争主导升级进程

  产业升级的动力是什么?是竞争,而不是政策。靠市场竞争,成功实现了产业升级的国家和行业来,他们的经验都是充分的竞争。产业升级的基石是市场机制,而不是靠政府的管制、政府主导、政府选择。政府主要作用是为产业升级营造环境,根本是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让企业竞争主导升级过程,这一点需要有清醒认识。

  3、当前制造业最大的挑战是信心不足和预期不稳,提升信心、稳定预期,需要大的一揽子政策,不能采取“添油战术”

  当前制造业发展中最大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是信心不足和预期不稳。我们最近做了很多调研,内有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有中美贸易加剧,很多企业遇到升级很难升、不会升、不敢升,又有别的恶劣环境一拥而上,成本负担越来越高,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等等,所以信心不足,预期不稳,很多企业就开始开始撤退。

  我们去广州调研一个企业,这个企业做得非常不错,它是一个IBM,它没有工厂,但是它做产品,有一堆配套工厂为他加工。我问这个企业领导,你最大的麻烦是什么?是融不到钱吗?你是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吗?他说不是,他并不缺钱。是找不到工人吗?他们有高技术的员工,福利好的不得了,没有问题。他最担心他那些配套企业不给他做了,帮他做产品的加工企业不做了。因此他每年都要去游说人家,拉拢人家,去博感情,说你继续帮我做吧。为什么不愿意做?这些制造业老板说,我为什么要做,又累,利润又低,我把房子租出去做物流仓储,或者改成别的用途,可能利润比做加工还要高。所以目前来看确实出现了信心不足,预期不稳。提升信心,稳定预期,在制造业领域需要一揽子的大政策,而不是添油战术。

  4、应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发力,实施一揽子振兴制造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措施。

  应该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以供给侧为主。在供给侧是一降一增,“降”,可以研究降低制造业的增值税税率和所得税税率。增值税税率今年降了一个点,16%,还有比较大的下降空间。去年增值税5.6万亿,制造业占比30%,大概有一万多亿来自于制造业,如果从16%降到12%,大概降25%,财政减收还不考虑带来增收的因素,减收4000亿,所得税进行同样计算减收5500亿。高速公路收费能不能在过渡期实施对运输企业的减半,实行一定程度的优惠,减少路上的罚款。天然气、电力等能源价格和社会保险的费率都有下调,最重要是税的问题。目前来看我们的竞争对手韩国、日本、印尼、越南都在10%、5%,大大低于我国。所得税发达国家都在大幅度地调低所得税。“增”的话,加大对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攻关的支持,当然要根据国际规则,主要对竞争技术支持。对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的支持。对中小企业的优惠的支持,对人力资本积累的投入,这是在供给侧。

  5、一揽子政策要以供给侧为主,注重需求侧的协同配合。

  制造业因为大量的行业过剩,仅仅供给侧发力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即需求侧跟不上,制造业还是不行。没有需求,就没有动力。在需求侧,我们遇到两大压力,反危机措施,不能走回大水漫灌的老路,改变过渡依赖驱动的模式。出口,因为中美贸易的摩擦进展尽可能最大努力稳定和扩大出口。重视消费增速趋缓的情况,在继续保持增收一定增速的同时,想办法为老百姓减支。

  (二)供给侧:“减”+“增”

  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候,我们在老百姓关注的教育、医疗、房贷,几大贷款上面给老百姓减支。

  减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和企业所得税税率;降低制造业企业物流费用和成本负担;减低天然气、电力等能源价格;降低社会保险费费率。

  同时,增加对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攻关的支持;增加对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的支持;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优惠和支持;增加对人力资本积累的投入。

  (三)需求侧:

  1、反危机措施,不能走回大水漫灌的老路,改变过度依赖投资驱动的模式。

  2、中美贸易摩擦的冲击下,尽最大努力稳定和扩大出口。

  3、重视消费增速趋缓的情况,在继续保持“增收”一定增速的同时,想办法为老百姓“减支”。减低居民教育支出负担、居民医疗支出负担、居民房贷支出负担。

  一减一增,在供给和需求两侧同时发力,为制造业升级营造比较好的环境。当然还需要其他的配套政策,各个地方都做了很多探索,我个人认为,地方的探索很多受制于税的法定,可能有一些已经接近天花板了,需要在全国统筹上去出台一些重大的举措,这实际上也是改革的一个题中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