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动态

改革动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安市全面深化改革综述

发稿时间:2018-07-05 14:13:31   来源:西安市委改革办   

  国家中心城市、大西安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区叠加,全球硬科技之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欧亚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西安,这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正在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全球目光汇聚,四方客商纷至沓来。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安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破冰开局、扬帆起航、夯基垒台、架梁立柱,特别是市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关于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高举旗帜、对标看齐,提出“聚焦三六九,振兴大西安”目标,改革思路更加清晰,改革步伐更加坚定,改革成效更加明显,全市全面深化改革从调查研究到谋篇布局,从建章立制、完善架构到以“破竹”之势点面“开花”,在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向纵深推进。

  一、系统谋划,细化改革“路线图”

  5年来,该市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改革。制定改革中长期规划,细化实化年度改革任务。对标中省《贯彻实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重要举措分工方案》,规划部署了323项改革任务。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改革部署,制定细化38项重点任务248项具体任务,233项已全部落实改革施工方案、启动实施并取得初步成效。2015年,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年确立176项具体任务和68项主要事项,当年按进度完成160项。2016年,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两个“国字号”创新改革试验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全年确立207项具体任务和95项主要改革事项,179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7年,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紧盯“聚焦‘三六九’、振兴大西安”目标,建立机制,强化督察,重点突破,全年258项任务和95项重点改革事项有序有力推进。

  二、试点先行,更多“西安经验”走向全国

  5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积极争取和推进中央、省级改革试点实施,先后推进国家级改革试点项目63个,省级改革试点项目17个,一批具有西安特色的典型改革项目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一是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果丰硕。2016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西安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要求该市围绕军民融合和科技资源统筹两个方面先行先试,为国家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两年来,该市先后出台了《关于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打造“一带一路”创新中心的实施意见》《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文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落实。2016年,该市向国家上报创新改革试验经验8条,西安光机所、西北有色院“一院一所”模式,科技大市场、“大型军工科研设备开放共享”在全国推广复制。2017年,该市向国家上报24条改革经验,经验贡献走在八个试验区前列。交大西部科技创新港、西电军民融合创新谷、西工大翱翔小镇、中兴米克小镇、3D打印小镇、长安梦想小镇、西咸新区硬科技小镇等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产业营收突破2000亿元,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二是西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取得实效。2015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该市建设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西安高新自创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从12个方面出台具体配套措施。出台加快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实施特殊人才跨越计划、支持科技企业小巨人发展等4项政策,形成了“苗圃—孵化—加速”完整的创业孵化体系,认定国家级众创空间和孵化器25家,孵化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西安创业咖啡街区正式对外开放,“创途在XIAN”和“i-创途”已成为西部众创空间的标杆,中科创新和光电子先导院发起的“硬科技”品牌成为全国双创典范。以西安科技大市场为载体的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已投用,目前汇集的技术成果超过1.2万项,入库共享设备总数达到1.3万台套,完成技术交易额260亿元,同比增长15%。近三年累计专利授权量超过3万件,居全国高新区第二。

  三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西安样本”初步形成。自2017年4月1日揭牌以来,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扎实推进改革任务,127项试点任务全面启动,推出40个改革创新举措和20个制度创新性强、市场主体反应好的创新案例,初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西安样本”。推出“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延时服务”“免费帮办”“免费邮寄”“容缺办理”等“五星级”服务;承接213项省级事权,下放101项市级事权;在企业准入环节实行“一口受理、19项事项联办”,将办理时间由原来60个工作日缩短至3个工作日以内。完善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在全国率先开展特殊区域外集成电路研发检测全程保税业务试点,为特殊区域外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办理加工贸易电子化手册,压缩审批层级、减少审批手续、优化检测物料国内流转方式,通关时间从原来的3天缩减到3小时,大大提高了芯片设计企业参与全球协同开发的时间效率。建立自贸试验区货物状态分类监管制度,创新推进“货站前移”、“舱单归并”,通关效率提升30%以上;加快通关报检便利化,建设海关及检验检疫报关报检辅助平台系统,建立“联网监管+库位管理+实时核注”的监管方式,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和24小时通关。“西安港”在巩固与青岛港全方位合作的基础上,推动与天津港、连云港、上海港、宁波港合作,拓展向东、向南的通道,初步形成了以西安陆路口岸为基础,“口岸+通道”、“口岸+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

  四是高陵国家农村改革试点扩点拓面。2014年以来,该市高陵区先后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高陵区先后成立西北地区首家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累计流转土地10.8万亩,发展设施农业7万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4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19个。成立了18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5家金融机构开办了抵押贷款,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14409万元。在统筹推进高陵农村改革试点的基础上,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探索扩大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新模式。完成股权设置和股权量化300个村,打造了蓝田簸箕掌村、董岭村,高陵周家村、何村等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典型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71家,新增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0个,预计一产增加值280亿元、增长4.3%。

  五是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深入推进。2014年7月,该市被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试点以来,该市以改革为动力,进一步调整完善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财政支持,强化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全市基本建立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截止2017年底,全市各类养老设施已达1770个,社会养老床位比改革试点前增加了2.05万张,增长了2.41倍,每千名老人已拥有社会养老床位35.46张。城市养老设施覆盖率达到94.2%,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50.2%。

  三、重点突破,改革四梁八柱拔地而起

  5年来,西安改革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全市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改革决策部署,始终保持改革定力,把握改革正确方向,强化改革主体责任,蹄疾步稳地推进各项改革,各领域四梁八柱性质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举措落地落实,一批重要制度、实践创新成果正在加速形成。

  一是持续深化效能革命,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出台《关于加快大西安国际化进程的决定》,加快推进“五都一枢纽”建设。深入开展“烟头革命”“厕所革命”“行政效能革命”,撬动政府职能转变,大力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全市公布“最多跑一次”事项13675个、实现比例71%,群众满意率达到88%。深化“千人亲商助企”活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当好企业群众“店小二”。成功举办首届世界西商大会(科技人才峰会)、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全球程序员节、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等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充分发挥丝博会、欧亚经济论坛、第五届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圆桌会等活动影响,提高城市国际知名度,增强城市吸引力。荣膺“2017最受国际关注中国投资城市”;新增市场主体26.65万户,总数达到101.6万户,成为全国第7个过百万的副省级城市。

  二是大西安融合发展,城市发展功能不断完善。编制大西安《2050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西安-西咸新区)对接融合规划(2016-2020年)》等,建立大西安规划一张图。全面代管西咸新区,出台加快西咸新区发展的意见,按照规划同筹、交通同网、市场同体等“八同”思路,加快推进西咸、富阎一体化进程,西安西咸全面融入融合。统筹历史文脉传承、文化遗产保护、城市有机更新,编制实施小雁塔、三学街、七贤庄等历史文化街区、片区的改造规划。加强城市设计,制定城市风貌管控的《若干意见》,强化了对建筑第五立面、建筑色彩、建筑体量的精准管控。创新开发区体制机制,推动高新区与航天基地、经开区与航空基地、国际港务区与浐灞生态区等融合发展。推行“一区一策”,出台支持灞桥、蓝田、周至等远郊区县加快发展的意见,“远郊区县域经济倍增计划”有效实施。

  三是大力实施文化+,特色优势加速释放。创建“一带一路”文化发展改革先行先试区,建设丝绸之路文化博物馆、人文交流馆,推动各类数字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建设,推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博物馆联盟建设,打造丝路博物馆之城。发挥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建设丝路自媒体中心,申办丝路卫视频道。举办丝绸之路国际文化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中国西部文博会、“长安与罗马对话”论坛等文化交流活动。依托周秦汉唐历史遗存和文化资源多元富集等优势,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聚集区,分别设立了周、秦、汉、唐四个历史文化街区,展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及演变,“西安年最中国”“春满中国醉西安”系列活动叫响海内外。2017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8亿人次,同比增长20.5%,旅游业总收入1633亿元,同比增长34.6%。西安旅游口碑进入全国前三。

  四是加速创新驱动,创新创业活力凸显。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成功获批国家首批知识产权运营试点城市。大力实施“名校+”战略。与浙江大学、西安交大、西工大等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启动“梦回长安—百万校友回归”等活动。制定实施支持创业的《十条措施》《“创业西安”行动计划》等举措,常态化开展“创业西安行”77次,有效激发高校创新活力,探索政产学研融合发展之路。推出户籍、人才、创新创业“三个新政”招。启动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5531”计划。制定实施《大学生留西安就业创业5年行动计划》等政策,出台“三项服务”和“五项补贴”,启动人才安居工程,大力推动“5552”众创空间建设,增强创新创业吸引力。2017年,全市专利申请量81110件,总授权量25042件,技术合同交易额809亿元,位居副省级城市第1。累计已建成众创载体422个,总面积1389.5万平方米,入孵企业11529家;聚集国家“千人计划”专家65人、两院院士超过80名,吸引创业就业人数超过22.9万人。交大西部科技创新港、西电军民融合创新谷、西工大翱翔小镇、中兴米克小镇、3D打印小镇、长安梦想小镇、西咸新区硬科技小镇等规划建设加快推进。

  五是着眼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坚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转型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出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和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5个专项行动计划。稳妥去产能,2014至2017年,共淘汰印染落后产能2500万米、水泥20万吨、棉纺织6565万米、平板玻璃落后产能377万重量箱、钢铁落后产能2万吨,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已经完成。防范风险去杠杆,截至2017年底,融资担保公司在保余额875.06亿元,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20378亿元;2017年使用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472.05亿元。多措并举降成本,2017年全市降低企业成本约95.87亿元。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筹产业中高端和发展中高速,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三大万亿级产业,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新经济产业发展迅速,阿里巴巴西部总部、海航现代物流基地、京东全球物流总部等一批现代服务业大项目加快推进,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26家,累计达175家,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2%。服务业增加值4500亿元、增长9%。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9:34:62.1。

  六是深化对外开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初步形成。成功获批建设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加快建设航空枢纽,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为辐射引领陕西至西北内陆地区开放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典型示范。目前,西安咸阳机场新增国际航线14条、国际货运航线3条,累计开通客运航线337条,是西北首个对51个国家公民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城市,旅客吞吐量达4186万人次,航空货邮吞吐量接近26万吨,首次跻身全球机场前50位。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截止2017年,有174家世界500强企业及分支机构相继落户西安,海航、普洛斯、丰树、日立、“三通一达”等66家现代物流企业入驻。2017年,全市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38.52亿美元,同比增长63.6%;进出口总值2545.4亿元、增速排名副省级城市第2。不断加强与丝路沿线国家的交流,相继与26个国家的31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成立了丝路广播电视协作体,开播丝路频道,国际领事馆区已有白俄罗斯、意大利、土耳其、加拿大等国的27家外事机构签约入驻,在西安举办的国际会议会展数量位列全国第4位。

  七是聚焦从严治党,党的建设和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紧扣全面从严治党主线,先后推出49项制度成果,打出了一套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组合拳”。建立“六个一”专题民主生活会机制(突出一个主题,对党忠诚;进行一次宣誓;学习一次党章党规;开展一次思想交锋;制定一套整改措施;接受一次群众评议)。构建追赶超越“六项机制”,形成了能者上、错者容、庸者下的鲜明导向。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完成派驻机构全覆盖,巡察全覆盖。实践“四种形态”,通过党委主导、媒体聚焦、群众参与、整改督办,执纪问责“五方联动”,建立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落实责任的长效机制。强化问题导向,设立《问政时刻》《每日聚焦》《党风政风热线》栏目,发挥舆论监督的“利剑”作用,推动问题及时曝光、快速解决。

  四、改革惠民,群众享有更多“获得感”

  5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四治一增绿、破解民生九难问题、实施民生“十个一”工程,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感受到了实实在在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是社会保障逐步健全。针对“民生九难”问题出台补短板措施,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城镇新增就业15.4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8.8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实施“教育强市”战略,推广“名校+”模式,探索城乡学校互建联合体,145所全市大学区优质学校与涉贫区县学校结对帮扶。加快推进“健康西安”建设,深化“医疗联合体+全科医生团队”“县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全市共建成各类医联体37个。全面实施城乡统一的居民医保政策,全市共补偿参合患者1064.6万人次,补偿总额21亿元。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探索推广居家养老模式,新建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11个、农村幸福院187个,新增养老床位6507张。建立统一、权威的四级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成功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二是生态环境更加宜居。出台《关中地区六市两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行动方案》,提出“治霾十法”和“4464”工作法,强力推进在全市开展网格化管理,设置三级网格专职网格员1284名。全面推行“河长制”,设置市级河长17名、区县级河长134名、镇街级河长289名、村级巡河员2605名。加快“八水绕长安”水系生态恢复工程建设,系统编制20个河湖综合治理规划,启动实施9个示范河(湖)段生态治理工程,2017年新增生态水面2600亩、湿地4450亩。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完成背街小巷改造20条,城乡环境卫生管理水平有效提升。加快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下大气力整治农村垃圾,开展农村污水治理、厕所革命。

  三是公平正义日益彰显。有序推进民主法治,清理地方性法规49件,政府规章100件。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全面推行,让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推进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区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镇街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和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实现全覆盖。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大力推进平安西安建设,推行家门口服务,建立495个“家门口派出所”、19个区县级出入境受理点、10个交警社区服务站,公众安全感满意度提升至93.46%。

  (来源:西安市委改革办 编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通联部 卢志文 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