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动态

改革动态

陕南秦巴山区产业扶贫的思考

发稿时间:2018-05-31 15:43:45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孔德帅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扶贫则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重点生态功能区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在农业产业扶贫中需要兼顾产业发展与生态环保的双重目标。陕南秦巴山区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也是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如何在满足生态环保底线要求的同时,充分发挥农业产业扶贫基础作用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陕南秦巴山区得益于生物多样性优势,农业产业种类较为齐全。但受限于资源禀赋和生态环保约束,农业发展仍存在产业多而不强,种类繁而不优,品牌杂而不亮的问题。一方面,受限于耕地资源较少,土地细碎化程度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不足等因素,导致该区域农产品产量有限,并且生产成本较高,在传统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中缺乏优势。另一方面,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主体功能定位,使得该区域受到严格的生态环保政策约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压力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产业发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促进陕南秦巴山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脱贫,需要统筹谋划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市场导向,合理构建产业体系。在全国农产品供给结构性失衡的背景下,农业产业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在陕南秦巴山区表现尤为明显。该区域农产品种类繁多,在主导产业选择中更需要准确把握市场规律,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市场导向和因地制宜相结合地选择扶贫产业。陕南秦巴山区产业扶贫还要注重加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该区域农业产值较小,初级农产品占比仍然较高,要通过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平,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同时,还应注重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尤其是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体验、医疗康养等领域,充分发挥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优势,积极发展新业态,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例如,汉阴县依托凤堰古梯田建设富硒、有机粮油生产基地,并通过富硒食品加工园区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有效提升了农产品利用效率和附加值。并且围绕古梯田景观深入发掘该区域独有的移民文化、农耕文化、美食文化,通过当地旅游业发展,形成产业扶贫合力。

  二是坚持质量兴农,优化农业生产体系。陕南秦巴山区在产业扶贫中,要主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农产品“质”的提升弥补“量”的不足。该区域生态环境良好,土壤硒元素含量较高,具有发展优质、安全、绿色农产品的禀赋优势,要坚定不移地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在市场竞争中扬长避短获得优势。汉阴县多家大米加工企业在政府引导下组建成立米业集团,打造“凤堰古梯田”区域公共品牌,建设产品追溯体系,实现富硒大米的标准化生产,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陕南秦巴山区扶贫产业生产环节中还应牢固树立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理念,这既是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的客观要求,也是发挥区域禀赋优势、促进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是坚持主体带动,完善农业经营体系。陕南秦巴山区贫困程度较深,耕地资源稀缺,农业发展中“分得充分、统得不够”的问题较为突出。需要着力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要加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在农业生产标准化、信息化和品牌化建设方面的优势。发挥能人大户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带动作用,使其成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带动贫困户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三变”改革等方式,夯实贫困户与各类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汉阴县由政府牵线搭桥,搭建现代农业园区与贫困镇村之间的对接平台,鼓励双方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按照“镇园联盟、村社承载、贫困户参与”的原则,引导各贫困镇村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规划,与相应的现代农业园区在基地建设等方面达成共识。促进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以土地流转、订单生产、参与务工、土地托管、入股分红等方式,将贫困户牢牢嵌入到现代农业产业链中,实现园区发展和贫困户增收的双重目标。

  (作者系陕西省汉阴县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