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动态

改革动态

回答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
—— 学习领会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发稿时间:2018-05-08 11:19:43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中央党校省部班课题组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应运而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是回答“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为何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用一句话来回答,就是经济全球化呼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深刻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经济全球化的初始动因说起。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论述了资产阶级追逐资本利润最大化所开启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显然,经济全球化初始动因就是资本为追逐利润最大化而把国内市场扩大到世界市场,把国内的社会分工扩大到国际分工,把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扩大到世界各国的广阔范围。尽管迄今发生的经济全球化各个阶段各有特点,但都是资本主导了全部过程。

  从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机理看,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基础首先是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形成、发展决定了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是与生产力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另一方面,又是与一定的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在当代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是国际分工体系中占主体、支配地位的参加者,从而当代国际分工体系的性质主要还是由资本主义国际生产关系所决定。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另一客观基础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形成、发展决定了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发展;市场经济的二重性决定着经济全球化的二重性:它既扩大了经济发展的机会,又扩大了经济危机的风险;既给人类社会带来物质财富的迅速而极大增加,又给世界带来更大的贫富分化;它在解决了效率问题的同时,非但没有解决好公平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把问题更加剧和凸显了。法国人托马斯·皮凯蒂所著的《21世纪资本论》对此有过深刻剖析。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日益成为改变国际社会结构的重要力量,也日益成为重塑国际关系的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力量。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国际格局、国际关系理论和以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为主要取向的“西方中心论”,因为缺乏普惠性、共享性和包容性而日益变得难以为继。西方的治理理念、体系和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国家格局和时代潮流,各种弊端已经积重难返,甚至连西方发达国家自身也出现市场失灵、治理失序,矛盾丛生、问题成堆。

  正是面对这样日益加深的矛盾,国际社会出现了两种声音、两种态度、两种行动方向: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集团。他们迎合和利用民粹风潮、转移民众视线、转嫁国内社会矛盾,采取单边主义、实用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取向,推行的是赢者通吃、零和博弈、冷战对抗、强买强卖、唯我独尊的处事方式。事实反复证明,并且还将继续证明,这种价值取向和处事方式既有损于别国利益和世界经济,又有损于他们自身利益;非但解决不了本国社会结构性和国际经济结构的问题,还会使国内矛盾继续加深、国际矛盾不断恶化,“损人不利己”。

  另一种是以中国为代表。在这样一个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提供一种全新的实践样式和价值导向。这就是,既主张继续保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势头,又主张消除资本任性带来的负面效应;既积极融入并推进经济全球化,又积极参与和推进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改革。国际社会绝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同样的诉求和共识。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时代背景。

  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特征

  面对历史和现实的大背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2013年3月24日,他在当选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时,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并在此之后的许多不同场合对这一思想进行了一系列重要阐述,形成了科学完整、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思想体系。

  回顾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大体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形成阶段。从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至2015年9月。十八大报告中提到:“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开始,据统计,这一个时期他在国内国际不同公开场合共有62次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并对这一思想做了一系列阐述。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可从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起,直到现在。这个阶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国际上广泛传播,受到各国政要和理论界的高度重视,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高度赞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和提出,总结和提炼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经验,回应了时代的呼唤,指明了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是为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时代之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思想一经提出,立即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高度赞扬和热烈响应,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正式文件,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

  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一,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根本目的是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开辟道路。马克思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正式提出并阐发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在170年后的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得以形成和发展,是对“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在当今时代的继承和发展。同样是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是用“自由人联合体”来表述人类社会关系的未来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则用“人类命运共同体”阐发人类社会关系的当代关联。这一跨越两个世纪的时空对话所蕴含的内在联系及其深刻意义,是值得当今中国共产党人深刻领会和感悟的。

  第二,是对新中国重大外交理念和实践的创新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为推动构建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先后提出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等重大外交理念,并据此指导外交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集成和发展新中国不同时期重要外交理念和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外交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先后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新的全球治理观、新的安全观、新的发展观、正确的义利观、新的经济全球化观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思想,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这一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已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方略。

  第三,是对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集成和集中反映。一方面,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共同繁荣,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联合国宪章》等确立的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关系准则是国际社会谋求持久和平、维护公平正义的崇高理想。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早已是利益交融、安危与共,面对日益突出的全球性挑战,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日益增强,逐渐形成推动国际社会相互沟通、理解、协调、合作的强大正能量。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和合”理念,主张天下为公,推崇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蕴含着丰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基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反映了当代国际关系现实,又将人类共同价值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弘扬光大,因而反映了全人类普遍愿望和共同心声,产生越来越广泛而强烈的国际共鸣。

  第四,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中国人民利益与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相结合的战略思维。这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阐述中。2013年,他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说: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他还说:“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要“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中国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将坚定不移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

  正是由于上述这些时代特征,使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占据了时代的制高点、国际关系的制高点和人类进步的制高点。

  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极其丰富和深刻,其核心要义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思想,不仅为中国外交实践的开拓进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而且也是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创新,是对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正确引领,必将对人类进步事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我们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里所说的“大国外交”就是指中国在对外交往中要突出作为一个新兴发展中大国的作用和担当;所说的“中国特色”就是指走出一条与历史上传统大国(包括西方大国和苏联)发展逻辑不同的道路,特别是彰显中国外交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鲜明特色,蕴含中国传统哲学和历史文化的独特智慧,在实现中国和平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同时,与世界各国共享和平、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核心和精髓的习近平大国外交思想,可以从两个维度加以系统把握:

  从所涵盖领域的维度看,主要在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个方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政治上,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间交往新路。在安全上,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在经济上,坚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适用于各国,而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的是共同发展。在文化上,坚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化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生态上,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从外交对象的维度看,主要在周边、大国、发展中国家、全球治理体制、“一带一路”建设五个方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于同周边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布局中占有首要地位,周边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示范区。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倡议,首先涉及的就是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全面合作,因而得到了周边国家的广泛响应。在此基础上,2013年10月24日至25日,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周边外交的目标、基本方针、工作思路做出了全面规划和全面部署,提出了对周边国家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秉持“亲、诚、惠、容”的理念。

  关于同大国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理念。在处理中美关系上,他强调:中美之间只有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才能实现长久稳定合作、互利互赢。在处理中俄关系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做工作,推动中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迈向更高水平,为新时期大国之间深化合作树立了典范。在处理中欧关系上,习近平总书记促进了中欧之间的战略互动,联手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中英、中法、中德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果。在处理与金砖国家关系上,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提议和倡导下,正式成立了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中国与金砖国家等新兴大国的合作势头强劲。

  关于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继承并发展与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合作的中国外交传统,将其视为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已经实现了同发展中国家整体合作机制的全覆盖,构建起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伙伴关系网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合作时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在外交实践中坚持与发展中国家真诚友好、平等相待,进一步密切高层往来,加强不同层次的对话和磋商,全面提升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在中非关系上,奉行“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发挥中非合作论坛的作用,推进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在中国与拉美国家关系上,建立“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努力构建“政治上真诚互信、经贸上合作共赢、人文上互学互鉴、国际事务中密切协作、整体合作与双边关系相互促进”的中拉关系的五位一体新格局。在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关系上,在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新起点上,“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已成为中阿关系的重要特征。在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关系上,建立了“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

  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高度重视全球治理体制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现行全球治理体制无法有效应对全球性问题的蔓延,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变革、谋求全球治理主导权提供了战略机遇,他高瞻远瞩,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他在许多场合表示,在政治安全和社会发展领域,中国坚定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和地位,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在经济领域,中国加快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全球性国际组织的改革,采取积极措施将二十国集团打造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全球增长的催化器、全球治理的推进器;在国际金融领域,中国倡导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参与建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新型国际金融机制。

  特别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这既是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实现多元、自主、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也是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中国主张,凝聚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创新性思维,堪称中国战略的重大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毫无疑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今年是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170周年。重温当年马克思恩格斯分析资产阶级推动资本遍及世界的理论阐述,回顾经济全球化初始动因、发展路径、客观后果以及面临的矛盾和挑战,中国共产党人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责任。

  在这个新时代,在这个重大历史关头,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把维护和发展中国人民的利益与维护和发展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把坚持和扩大中国自身的改革开放与推进经济全球化新发展结合起来;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各国发展的梦,以及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梦想结合起来,从而也为人类发展和进步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经济全球化,是回答“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课题组成员:沙海林 王东京 陈杨勇 龚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