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动态

改革动态

辜胜阻 吴永斌:推进供给侧改革关键在制度创新和改革引领

发稿时间:2016-02-05 00:00:00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辜胜阻 吴永斌

    “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端入手,通过强化制度供给引导市场对资本、劳动、技术、创新等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企业成本,激发创业创新活力,使供给更好地满足需求、引导需求、创造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供给端的结构性困境。一方面,产能过剩等制约了经济的转型升级,无效供给过多。另一方面,供给体系难以匹配需求结构变化,有效供给不足。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已经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拦路虎”。供给是相对需求而言的,随着需求管理的边际收益逐渐下降,以短期均衡为目标的需求端管理已难以完全适应当前经济发展要求,应更加重视供给侧管理。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是当前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必然选择。

  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要淘汰过剩供给,减少对劳动、土地、资金、管理、技术等各生产要素的供给抑制,优化供给体系,提高供给质量,提升供给效率、降低供给成本,使供给能够满足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第一,要减少无效低端供给,化解过剩产能,大力淘汰“僵尸企业”,实现市场出清。当前煤炭、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大量严重亏损且缺乏竞争力的企业,本应淘汰出局,但由于地方政府持续为之“输血”以保持企业运转,使之成为“僵尸企业”,占据了大量宝贵的信贷资源,使得企业杠杆率不断增高,金融风险逐渐积聚。另外,“僵尸企业”的长期存在,扭曲了市场有效性和价格激励机制,大量正常生产的企业为了维持市场份额不得不降低价格、压缩利润,阻碍了全行业的发展。要将出清过剩产能、淘汰“僵尸企业”作为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首要工作。调整产业结构,既要淘汰落后产能,消除污染产能,也要严格控制增量,防止新的产能过剩。要减少政府对“僵尸企业”的“输血”,积极稳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让那些经济效益差的企业按市场规律消亡。“僵尸企业”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职工安置困难是重要原因。处置“僵尸企业”,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全力做好职工安置工作,防范引发社会风险。去产能、淘汰僵尸企业的过程中还要重视防范金融风险。

  第二,要改造传统落后供给,提高供给品质,满足国内消费不断升级的需求,减少因国内产品和服务品质不高而导致的大量消费外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依靠低成本的优势成功打入世界市场。从规模上来看,中国已经是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是大部分产品仍处在价值链的中低端,部分企业甚至为了维持低成本而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中国制造”产品质量问题逐渐凸显。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已不满足于落后供给,纷纷寻找高质量的产品。2015年中国游客境外消费达2290亿美元,相比2014年大幅增长,消费者对相对高质量的国外产品的需求十分旺盛。改造落后供给,提高供给质量已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核心任务。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在坚持创新的同时更要坚持精致生产,倡导“工匠精神”,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向智能、精致转变,提高产品质量,保证产品安全性,打造“中国创造”新形象。要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工艺水平,促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适应消费者更高质量的消费需求。

  第三,要创造新增供给,引导企业从低端恶性竞争的“红海”走向高端“蓝海”市场,以新的有效供给引导新的有效需求。目前,房地产、传统制造业等支柱产业增长乏力,经济发展亟需发现和培育新的动力。“中国制造”依靠简单模仿和跟随策略,难以占领高端市场,企业长期处于“红海”市场恶性竞争,利润极低。近年来,消费者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逐渐凸显,互联网经济、体验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方兴未艾,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也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15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1.4%,比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0.8个百分点,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推动力。可以预见,从物质型向服务型消费、从提袋型消费向体验型消费升级成为消费发展的新趋势。当前,物联网、3D打印等技术创新正在引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要抓住这次历史性的机遇,利用新技术发展新产业,创造新供给,拓展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企业要积极寻找和发现新的消费需求,充分挖掘潜在需求,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来增加新供给,进入“蓝海”市场。

  第四,要弥补短缺供给,加大公共产品供给,在垄断行业引入新的投资者,建立充分竞争、充满活力的市场,应对消费升级带来的结构性短缺。当前,中国面临公共产品需求快速增长与公共产品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公共产品供给侧改革十分迫切。增加公共产品供给,一方面政府要继续加大教育、医疗等关键领域公共产品供给,保证公共产品的质与量;另一方面在相关领域政府可以放宽准入,引入民间投资参与改善供给。在石油天然气、电力、电信、铁路、医疗、教育等准公共品领域,引入新的投资者,鼓励竞争,进一步提升供给效率与质量。近年来,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互联网、智能家居产品、节能环保产品、保险、旅游、文化、体育等消费需求迅速增长,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服务消费、网络购物消费新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面对消费升级带来的结构性短缺,要积极优化供给结构,增加短缺产品与服务的供给。

  第五,要强化制度供给和改革引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调动企业家和科技人员积极性与创造性。

  创新不足是供给侧的重大瓶颈。制度、技术、管理创新是供给侧的核心要素。要通过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彻底激发创新活力。无论是创造新供给,还是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都要加大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实施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力资本战略。提高劳动力素质,要重视职业教育,使劳动力素质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相匹配。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形成“实业能致富,创新致大富”的市场氛围,打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要充分挖掘微观主体创新、创业、创造的潜能,激发企业家创新动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改善管理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鼓励企业提供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形成创新供给与市场需求的良性互动,让产品更具有个性化,让服务业更加人性化,让品牌更具有竞争力。

  高成本是供给侧的硬伤。要推动财税、金融制度改革,降低融资成本、交易成本、社会保障成本,进一步减税、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研究精简归并“五险一金”,为实体经济让利。让企业“轻装上阵”。要重点推动结构性减税,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减税、降费等手段“放水养鱼”,改善企业政策环境,培育企业活力。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增加金融供给,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第六,要继续推进政府自身的改革,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激发政府工作人员转变政府职能的积极性,改变不作为、不会为的状况。政府职能要做“减法”,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行为,防止政府“闲不住的手”干扰市场资源配置。要还权于市场,清除市场壁垒,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要进一步减少准入限制,加快推出负面清单,积极引入民间投资,鼓励和加强行业竞争,提高经济效率。同时,政府职能也要做“加法”,政府要从直接介入市场行为转变为参与构建更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市场建设。要增加公共服务和法治环境的供给,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营造扶商、安商、惠商的良好市场环境。

  (辜胜阻系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大学教授;吴永斌供职于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