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动态

改革动态

杨国英:熔断机制并不必然抑制市场流动性

发稿时间:2015-12-08 00:00:00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杨国英

    相比成熟资本市场,监管层更为重视市场“稳定性”,这不仅没有错,而且绝对是求真务实的表现。


  在涨跌停板制度和T+1交易模式之后,A股市场的第三重保险正式加身———12月4日,经中国证监会同意,上交所、深交所、中金所正式发布指数熔断相关规定,并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相比三个月之前发布的征求意见稿,此次“正式版”指数熔断机制,可以说充分吸纳了来自市场的反馈意见。这其中最为典型的是,针对熔断时间的长度,之前征求意见稿是“触发5%熔断阈值暂停交易30分钟”,而此次“正式版”将其压缩为“15分钟”,这不仅是对不同市场意见的尊重,而且更体现出证监会对市场“稳定性”和“流动性”兼顾的诉求。


  基于此,应该说,此次“正式版”指数熔断机制的政策诉求,事实上剑指两端,亦即是“稳定性”和“流动性”兼顾,而不是如部分市场人士所言,指数熔断机制过于重视A股市场的“稳定性”、而忽视了市场“流动性”。


  事实上,如果用辩证的眼光看,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和“流动性”,从来都不是截然对立的矛盾体,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从短期看,A股市场的暴涨暴拉,固然可以助推市场流动性,但是,缺乏“稳定性”的价值投资基石,市场极有可能随后迎来一拨暴跌,而与之相伴,市场“流动性”又必将发生大幅萎缩———自去年10月启动的本轮暴涨暴跌行情,对此应该做了相当形象的说明,在A股从2000点下方一路飙升到5000点上方时,市场流动性超速陡升,日成交量一度高达2万亿元以上之巨,但在今年六七月份市场大幅下跌之后,市场流动性瞬间大幅收缩,日成交量一度仅为数千亿元。


  从中长期看,市场“稳定性”不仅不是市场“流动性”的矛盾体,而且是市场“流动性”得以均衡上升的终极保证,以过去六年美股为例,道琼斯指数从7000点起步,一路平稳攀升至18000点,在其较为平滑的上升曲线(年均涨幅为16%-30%)之下,美股市场的流动性亦呈整体均衡上升之势。


  暴涨暴跌的牛熊急速转换,只会助长市场的投机心态,某种程度上只对惯于灰色运作的机构投资者有利,而对普通投资者绝对是致命的伤害,更谈不上有效反哺实体经济。


  稳定上升的慢牛行情,才是A股市场所需要的,如此不仅能够更为有效地反哺实体经济,而且也更符合普通投资者参与股市的长期利益。故而,在本轮暴涨暴跌的行情过后,A股市场及时推出指数熔断机制,在相当程度上,我们可以视为亡羊补牢之举,对未来A股市场迎来慢牛行情,可以起到有效护航的作用。而且,放眼全球资本市场,推出指数熔断机制,已经成为成熟资本市场的重要标志。


  也许有人会认为,A股市场在已有涨跌停板和T+1交易模式之下,又推出指数熔断机制,这种三重保险的架构,有过度强调“稳定性”的嫌疑。


  这样的论调,尽管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持此论者明显忽视了我国A股市场现状。相比于以直接融资为主的成熟资本市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至今仍以间接融资为主,参与A股市场的投资者绝大多数均为旨在短期套利的“投机者”,而不是旨在价值挖掘的中长期“投资者”,甚至绝大多数机构投资者亦是如此。


  在这种扭曲的投资土壤和投资文化之下,相比成熟资本市场,监管层更为重视市场“稳定性”,这不仅没有错,而且绝对是求真务实的表现。


  当然,在技术层面兼顾市场“稳定性”和“流动性”的同时,我们亦应尽快完善A股市场制度层面的治理,比如,A股市场有必要尽快尝试推出集体诉讼制度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由此可以真正维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此外,在IPO已经重启、且注册制改革行将到来之际,A股市场还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退市制度,因为只有“有进有出”的市场,才能够流水不腐、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