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钱颖一:摆脱“特例”困境做有说服力研究

发稿时间:2015-09-23 00:00:00
来源:北京日报作者:钱颖一

  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中国不再是穷国,但也还不是富国,而是中等收入大国。当前,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经济学研究与教育如何与时俱进?这里包括三个问题:如何为经济学的学术研究作贡献?如何为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创新作政策贡献?如何在普及经济学教育的同时提高教育质量?这些都是值得系统探讨的问题。我在这里只对经济学的学术研究谈两点。
 
  第一,研究大问题,特别是与中国经济相关的大问题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有两种研究路径:问题导向和工具驱动。这两种都需要,分别都能做出好的研究,结合在一起则能做出更好的研究。这些年来,我们在分析工具方面进步很大,但现状似乎是过于偏向工具驱动,即依照工具找问题,通常找到的并非是大问题。鉴于这种现状,我们就应该积极推动研究大问题,特别是与中国经济相关的大问题。
 
  中国经济中的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中的问题。这与10年前、20年前的情况不同了,现在没有人可以无视中国经济。不过,经济与经济学不是一回事,经济搞得好与经济学搞得好也不是一回事。日本经济搞得好,德国经济搞得好,并没有产生太多着名经济学家。而印度经济没有中国经济搞得好,但出现了不少好的经济学家。经济大国不会自动成为经济学大国。况且,并不一定是本国人做出有关该国经济最好的学术成果。举一个管理学中的例子,日本丰田汽车的“精益生产”(LeanProduction)的管理方式理论,就不是由日本人,而是由美国人总结出来的。
 
  中国经济的发展路径为研究大问题提供了很多素材,中国学者在这方面有一些天然优势,比如对制度细节的了解,对数据的掌握等。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要把这些天然优势转换成学术优势并不容易。相对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在中国有特殊的困难。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非常不同:自然科学从思想到方法早在一百年前就与世界接轨了,但是经济学只是近30年来才开始学习世界主流。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部分,经济学研究的经济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所以经济学与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密切相关。而我们的教育和研究,在这些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还比较滞后,经济学很难单科推进。所以,我们要花大力气,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第二,理解经济学创新,特别是中国经济相关问题学术创新的含义
 
  我们在致力于研究中国经济相关问题时,容易看到中国的现实与现有的理论之间的距离,但不容易看清其中的深层次原因,更不容易搞清楚其中的机制原理。因此,经济学创新,无论是理论上、实证上,还是政策上,严谨、系统、深入的研究都是必需的。
 
  经济学的创新不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的描述,而是基于深入分析的创新,是能够解释中国并具有一般性意义的创新。中国特色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如何解读则大有学问。停留在表面的中国特色上而无深入分析是很难说服人的。进一步说,过度强调中国特点反而使得中国故事变成特例,缺乏一般性,缺乏解释力,缺乏可复制性。设想一下,如果工业化和现代化只有基督教文化可以实现,那么还有一般性吗?假如日本丰田的管理经验完全基于武士道精神,那么还有什么一般意义呢?事实证明,没有基督教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照样实现;没有武士道精神,精益生产也能适用。这才是一般性理论的力量。起源可能是特殊的,但能否复制取决于一般性。
 
  因此,基于中国问题的研究要想令人信服,要想摆脱“特例”困境,只有把它放到更宽广的分析框架和更多国家的经验中去。所以它应该是一个从一般理论到中国问题、再从中国问题到一般理论的过程。国外经济学家并不是对中国问题不感兴趣,而是因为他们评价中国问题的研究有些困难:一是因为他们不太清楚中国的制度环境和中国数据的可靠性;二是虽然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并无偏见,但是他们坚守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理念,需要靠理论和事实去说服。所以,我们要做有说服力的研究。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