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动态

改革动态

南都:保住人口红利须新政护航

发稿时间:2015-07-13 00:00:00   来源:南都   作者:社论

      无论从国家竞争力还是完善家庭结构的角度,目前不温不火的人口政策都有必要作出改变。
 
  7月11日是联合国设定的“世界人口日”,具体到中国的人口问题,往往会沿着经济增长与人口红利之间关系的视角切入。尽管针对中国人口红利何时消失的讨论一直未有公论,但2013年、2014年、2020年等几个被热议的年份都集中在本世纪的10年代内,所以中国人口红利已经或者即将消失的论断几无争议。为此,从2013年11月开始,中国政府放宽了人口政策,“单独二孩”政策公布,并在随后的半年内在全国各地开始实施。
 
  然而,按照目前的数据统计,在各地“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后,民众生育意愿增加有限,政策“遇冷”。按照国家卫计委的介绍,2014年7、8月,全国每月申请数量为15万对左右,目前则稳定在每月8万-9万对。截至2015年5月底,全国一共有145万对夫妇提出再生育申请,其中139万对办理了手续。而在政策公布之初,国家卫计委曾经预计将会有1100万对夫妇生育二胎,其中第一年将会达到200万对。现在看来,国家卫计委过于乐观了。
 
  另一组数据也显示,2014年国家统计局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的目标人群中,43%有再生育的打算,但到了今年初,国家卫计委开展的专项调查显示这个数据下降为39.6%。尽管国家卫计委声称,2014年中国出生人口1687万人,比2013年增加47万人,人口出生率比上年提高0.29个千分点,在育龄妇女持续减少的情况下,出生人口与前几年相比,上升幅度比较明显,但这样的回升速度能否跟上人口红利的消失速度,存在疑虑。
 
  不管国家卫计委的负责人如何辩解,“单独二孩”政策“遇冷”已经是一个事实。通过调研和统计,深入挖掘政策遇冷的真正原因才是正道。除了总体的申请数量统计,针对符合政策群体的抽样调查非常重要。这些步入婚姻的“单独”父母之所以不愿意制造新的生命,到底是因为经济压力过大,还是其他原因?在舆论中流行或者一些学者发言中的原因介绍,究竟是哪一种或哪几种因素导致?这些都应该被正本清源,获得一个明确的定论。
 
  在阻碍人口生育的学术讨论中,上面提及的经济压力过大、育儿成本超高导致生育率下降的结论,已经在其他率先城市化、老龄化的国家得到验证。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人口增长规律也受到上述理论的深远影响,加之1979年开启的一胎政策持续长达35年,新生人口比例过低的问题可能会给未来留下重大隐患。
 
  即便“未富先老”的预言有些危言耸听,但劳动力人口的日益萎缩,从国家竞争力的角度出发,绝不是应该被忽视的问题。另一方面,即使中国的大中城市还处于人口红利消失的漫长“纵深”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而下一代养老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无论从国家竞争力还是完善家庭结构的角度,目前不温不火的人口政策都有必要作出改变。扩大二孩政策的实施范围,增加对二孩家庭的育儿补助,都是值得探索的方向。总之,要留住日渐消失的人口红利,确保中国的国家竞争力,民众亟须获得新政的护航保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