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动态

改革动态

孙剑:以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破解新常态

发稿时间:2015-07-08 00:00: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孙剑

      2010年至2014年,我国的经济增速逐年下滑,从10.6%、9.5%、7.7%、7.7%跌至7.4%,GDP同比增长创下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的最低增速,进入了经济新常态。新常态下,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出口下滑、投资减速、产能过剩、就业创造不足、地方负债攀升……如果不能妥善化解这些问题,国民经济将长期在低水平运行,甚至可能进入“中等收入陷阱”。
 
  回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的20多年间,中国经济遭遇的最大冲击莫过于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只是局部性的,并未波及到全世界,对我国的影响也只是面向东南亚地区的出口,当时我们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扩大内需的方式化解了不利影响,使经济逐步走出低谷。
 
  面对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我们曾推出庞大的4万亿元刺激计划,并使经济增速短期回升,但随着金融危机逐步蔓延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我国20多年形成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格局受到重创,外需不足直接导致了国内诸多行业产能过剩,众多出口导向型企业倒闭致使银行不良贷款增加,出于谨慎,金融机构不愿放贷又制约了国内企业发展进而影响就业创造。一系列的恶性循环使经济运行不断下滑探底而不见触底反弹,以至于我们只能视之为新常态。
 
  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大,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比以往更为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亟须以开放型的经济新体制来破解新常态,以全新的开放来拓展发展空间。
 
  回顾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开放成就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1978年以来的开放,外资进入了中国,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我们发展的资金和技术约束,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1992年以来的开放使我们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困扰,以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融入世界并逐渐成长为第二大经济体。实践证明,在开放条件下发展经济较之封闭条件下有更多的资源选择,30多年辉煌的经济成就与开放须臾不可分。
 
  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总量与质量,在我们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的背景下破解新常态必须要有前所未有的开放胸襟和举措。过去我们是在资本和技术短缺的背景下开放,开放的目的是引进资本和技术,新一轮的开放更多是为输出资本和产业营造环境。进入新常态以来,我们已经在政策和举措上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来破解新常态。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了政策依据和保障。
 
  2013年9月,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运行,此后陆续建立了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国内不断扩大将我国对外开放提升到新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进出口增速回落的负面影响。
 
  “一带一路”战略,既深化了我国对中亚和东南亚国家的开放,又可以起到化解国内过剩产能的作用。为配合“一带一路”战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已经筹备,这将深化我国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为我国赢得更多的国际金融话语权。
 
  “沪港通”为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国外资金通过香港证券市场可以参与国内资本市场的投资,打通了资本跨境流动的渠道。外资既可以分享国内资本市场的繁荣,也可以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资本支持。
 
  中国高铁走出去不仅体现了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而且带动了关联产业的发展,缓解了国内产能过剩压力。
 
  这些对外开放的新举措正在逐步提升我们的开放水平,但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目标相去甚远。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尚未形成;具有国际竞争新优势的产业还未成熟;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话语权仍然不强;稳定、公开、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远未形成,开放型经济安全预警机制尚未成熟。我们现在所要做的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做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顶层设计,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通过产业政策培育具有国际竞争新优势的产业,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摆脱长久以来形成的不利的国际分工格局。积极参与世界性和区域性的经济组织,做国际经贸规则的参与者、制定者,不断扩大影响力和话语权。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相匹配,加强对外开放的法治建设,营造一个对内对外公平准入的市场环境。在不断扩大深化开放的同时,建立起开放性经济安全保障体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过程也正是我们破解新常态的过程,待到这一过程完成之时经济随之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作者单位:《求是》杂志社经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