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兵锐:秦军的秘密

发稿时间:2018-01-14 13:56:54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崔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战国时代,各国的武器装备竞赛如火如荼。当时有“强弓劲弩皆从韩出”的说法,但是如果战国时期韩国人真的要说他们的武器天下第一,那么秦国人肯定笑了。秦有天下,武器精良,功不可没。秦国兵器锋锐,是有坚实基础的。

  秦国武器设计思路清晰,一寸长一寸强。在冷兵器时代,战士手中的兵器长一点,生存和获胜的机会就多一分。《史记》记载“荆轲刺杀秦王”,秦王绕柱而逃,企图拔剑还击,由于佩剑过长,三次拔剑都未成功。然而,一旦秦王拔出了长剑,也就是荆轲倒毙之时。在秦国,不仅仅是秦王的剑长了“一点点”,秦军的制式装备都是加长版。考古工作证明了秦剑之长。战国时代,各国剑的长度大约在60至70厘米,而秦俑坑出土的三把秦剑,长度分别为81厘米、89厘米、91.3厘米,出土时候依然锋利如新。

  要把“一寸长一寸强”的理念变成现实,是要有“本钱”的。秦国的冶炼工业掌握了精确的合金配比,出土秦剑经过测量,其锡含量为21%,这可以让剑身的硬度和韧性恰到好处,即使剑身加长,也不易折断。秦国的冶炼工业还掌握了铬化技术,在武器表面形成保护层,确保装备不蚀不锈。秦剑其实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长度增加,二是宽度变窄,这样秦剑更加适合刺杀。秦剑器型变化或许意味着秦军对战场格斗技巧有了突破性的认识。根据实践证明,以相同的力量进行刺杀,相对劈砍,有更大的杀伤力。

  除了剑,秦军的其他制式武器也都发展出了加长版。战国传统战矛长度为三寻,大约5.54米,秦俑坑中发现的秦矛,其矛柄痕迹的长度就达到了6.3米,可以推测完整的秦矛长近7米。当然,有如此之长的兵器,秦军必定掌握了相应的实战阵法,那是另外一个讨论话题了。有了更长更坚韧更耐用的武器,成就了战场上的虎狼之师。

  秦国武器生产标准统一,有利于大规模生产。秦军鼎盛时期,带甲百万,战事不断。如何为这样一支庞大的军队源源不断地提供一流兵器,是一个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秦国用标准化组织起了高效兵工生产体系,秦简《工律》中要求,“为计,不同程者毋同出”,这对于生产者具有法律约束力。

  在秦俑坑中,发现了大约4万支三棱箭镞,经过统一的打磨抛光处理;箭镞的截面是等边三角形,制作规整,误差极小。考古专家对箭头的金属成分进行分析,发现这数万支箭头的金属成分基本相同,可以推测它们是通过相同工艺生产出来的。

  统一生产的可能不仅仅是箭镞。秦弩之强,天下闻名。秦弩厉害,关键在于弩机精巧,在射击的时候稳定性高,减小震颤的误差。而秦军的弩机实现了标准化、模块化生产。这种设计安排,可以使秦军就地实现装备重组和零件互换,有助于部队在消耗战中快速恢复战斗力,成为打不死的“小强”。

  秦国武器质量优良可靠,背后还有严格的监督追责体系。秦法严厉,世人皆知,那么到底严到什么程度呢?1982年,细致的文物工作者在天津的一批废铜烂铁中发现了一件残破的铜戈。据考证,这可能是一件秦王嬴政时代的兵器,上面有三行铭文,“十七年,丞相启、状;造,郃阳;嘉,丞兼,库月隼(“月隼”为一个字),工邪”。这支铜戈质量的最高负责人是当时的两位丞相启和状,生产地点是郃阳。项目负责人是工师“嘉”;“丞”是副工师,“兼”是他的名;“库”是仓库武器保管员,名叫月隼(“月隼”为一个字);“工”是具体制作这件铜戈的工匠,名叫邪。

  每一个名字都是沉甸甸的责任。秦国的一件制式武器,从生产工人到仓库保管,从项目负责人到中央政府的总监制,都要在产品上留下实名记录。《吕氏春秋》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一环扣一环,形成了层层倒逼、严密有效的负责、追责体系。最高问责,可以直至丞相。

  天下大事必成于细。武装到牙齿的秦军,无怪乎能够成为虎狼之师,纵横天下了。■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