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杨涛:蒙古人的对华心态

发稿时间:2011-10-27 00:00:00   来源:《世界知识》   作者:杨涛

  历史问题纠结着

  近年来,中国从发展两国关系的战略高度出发,通过各种不同的场合,经常向蒙方强调中国尊重蒙占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但由于历史原因以及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蒙古社会的很多人(包括高层)对中国还是存在着担忧,排斥与中国拉近距离。记得几年前笔者在蒙古国立大学读研时,一位大学教授曾问我:杨先生,中国国旗上共有五颗星星,一大四小,大的星星是不是代表中国中央政府,四个小的星星分别代表香港、澳门、台湾和蒙古呀?现在香港和澳门已经回归中国了,针对台湾的反分裂法也通过了,那下一步是不是要吞并我们蒙古啊?当时我无语了。大学教授尚且如此理解,普通老百姓的心理自不待言了。

  正是基于这种历史观,蒙古一直强调本国在历史上的独立性,而且不惜财力物力重新编写历史,不谈历史上与中国的联系,称自古以来蒙古就是独立的国家,是征服欧亚大陆的帝国,是成吉思汗的真正子孙。蒙古是世界蒙古人的“耶路撒冷”,是蒙古草原和世界游牧文化的中心。今年是蒙古各种纪念活动的大年份,名目很多,有国家民族独立100周年、大蒙古建国805周年、匈奴建国2220周年等,蒙政府和民间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也是希望藉此提高民族独立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

  其实,中蒙之间的历史渊源举世共知。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有470多万蒙古族人,蒙古国人口则有270万,两国蒙古族的传统风俗相近,同文、同种。而且在蒙古国的语汇中,汉语借词很多,发音也与汉语相同,如白菜、萝卜、包子、饺子等。蒙古国政府机构使用的印章上都同时刻有老蒙古文和新蒙古文。春节,蒙语称为“白月”,是蒙古民间最隆重的节日。过去蒙古人一直过农历春节,只是近几年为了消除中国文化的痕迹,蒙政府才通过行政立法的方式,确立了藏历新年为合法节日。但是直到现在,仍有一些蒙古人既过藏历新年,又过农历春节。

  中蒙文化上的断层缘于苏联对蒙古75年的重要影响。为了割断蒙古与中国的所有联系,特别是文化上的联系,苏联对蒙古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不准蒙古进行民族教育,不准宣传成吉思汗,不准信仰藏传佛教,并不断灌输反华意识,强调中国是蒙古最大的敌人和威胁。苏联将自己的文化教育和生活习惯灌输给蒙古人,蒙古人全民学习俄语,所有的官员全部到苏联留学。苏联还在1944年对蒙古文字进行了改革,禁止使用回鹘老蒙文,改用西里尔新蒙文。在苏联的改造和教育下,蒙古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似乎已经跑步进入了共产主义。不仅改吃牛奶和面包,而且吃饭用刀叉,男人着西装革履,女人穿长筒靴加毛呢裙。不仅蒙古自我认为西方文明在他们已根深蒂固,一些西方国家的媒体也认为蒙古是“西化”最成功的社会主义国家。人们从蒙古人的身上再也找不到中国文化的痕迹了,只有当地的古老建筑还在向人们诉说着中蒙间割不断的渊源。蒙古国仍有许多中式的古老建筑,雕梁画栋上记载着众多的中国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在乌兰巴托的夏宫博物馆里,陈列着清王朝多个皇帝赐予蒙古王公的许多物品。

  大国的蓄意干扰和挑拨

  其实,从国家层面来说,近年来中蒙关系一直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两国已经建立了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保持了高层互访的连续性。但是两国关系中长期存在的问题还是给了第三方钻空子的机会。俄美日印度等国从历史、资源、民主、宗教和环保等不同的角度大肆向蒙古宣传“中国威胁论”。虽然中国已连续11年保持着蒙古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连续12年保持对蒙最大投资国的地位,但是中蒙深化政治和经贸合作的努力仍受很大干扰。俄罗斯打的是“经济和资源牌”,为了取得对蒙古的绝对控制力和影响力,俄加大了对蒙古经济命脉的掌控,通过控制其经济来左右蒙古的政治和外交,消除中国对蒙古的影响和联系。美国打的是“自由和民主牌”,它通过建立共同的利益价值观,加大对蒙古的政治和军事渗透,将蒙古引入其主导的西方价值观阵营,向亚洲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树立美式的“民主样板”。美国还强化美蒙军事合作,以保护蒙古安全为借口,对中国实施战略围堵。日本打的是“环保和民生牌”,以经济援助为手段,打着改善、提高蒙古社会民生的口号,获取蒙古的民意基础,再以民意推动蒙古政府加强对日联系。同时日本以环境保护为由头,干扰中国对蒙古矿产资源的投资,影响蒙古与中国的经贸合作,为其自身进军蒙古市场,抢夺蒙古资源服务。印度打的是“宗教同源牌”,其支持蒙古发展与十四世达赖喇嘛的关系,强化双方的宗教历史与渊源,帮助蒙古摆脱中国佛教文化圈,共同建立“反中制华”的同盟关系。

  激进反华组织的挑动

  近些年来,蒙古的民族主义思潮涌动,国内出现了“泛蒙古主义”的组织,“泛蒙古运动”和“蓝色蒙古”就是其中的极端激进的反华组织,该组织打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旗号,大肆进行反华排华活动。他们组织成员以德国纳粹为榜样,行纳粹礼,通过暴力方式解决问题。他们认为蒙古的警察根本不会治理中蒙两国公民间存在的问题,只有他们才有能力、才会有效公正地处理相关部门无法解决的问题。他们随时出现在中国援建项目的工地上、中餐馆里、大街上,对在蒙古工作和生活的中国人进行挑衅和攻击,对与中国人交往的蒙古女孩进行恫吓和谩骂,甚至剪掉她们的头发。他们甚至公开召开记者招待会,号召民众反对中国,要求涉及中国人的事情让他们来处理,后果由他们来承担。蒙古社会贫富差距大,失业率居高不下。这些极端反华组织就据此称是中国人抢了蒙古人的就业机会,并宣扬中国与蒙古的经贸合作是就是为了掠夺蒙古的资源。于是,那些背井离乡在蒙古打拼的中国人便成了蒙古社会变革冲突中的替罪羊和牺牲品。蒙古百姓由于深受各种负面宣传和虚假报道的影响,形成了反华排华的民意基础。抹黑和攻击中国也因此成为蒙古政客的政治资本。每到选举时,候选人都将反华言行作为自己竞选的议题和噱头,哗众取宠。两年前,在蒙古庆祝独立日活动当天,乌兰巴托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华游行集会,其他地方城市也纷纷响应。抗议者高举条幅,高喊口号,要求将中国人赶出蒙古,禁止中国参与蒙古的矿产资源投资与合作。今年5月份,我国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发生了牧民被汽车轧死的普通民事案件后,竞引起了蒙古民众强烈的反华意识和对立情绪。一些有“蒙独”意识的网民通过现代媒体等手段,鼓吹“三蒙统一”,要求内蒙古从中国分离出去,他们甚至提出将联合“藏独”和“疆独”势力,开展与汉人的斗争。

  媒体的负面报道推波助澜

  蒙古进入市场经济和民主改革以来,媒体就开始私有化了。一些媒体的背后既有各政党的背景,也有美俄日等国家的财政支持。这些媒体为了突出所谓特色和追求发行量,也为了某国的政治目的,把丑化和抹黑中国作为行业最好的卖点。这些不负责任或是失实的报道在蒙古的民间传播后,产生了很坏的社会影响,进一步加重了蒙古民众敌视中国的心理。据蒙古媒体报道,蒙古现有430家新闻单位,有15种日报占据市场份额的70%,有六种周刊占据市场的80%。现在蒙古媒体的涉华报道虽然很多,但大多只能转述西方媒体的观点和立场。

  对中国并不了解的蒙古人

  蒙古与中国是邻国,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但实际上很多的蒙古人对中国的国情知之甚少,对中国的发展变化更是全凭想像,很多人的思维还停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记得2000年笔者刚到蒙古工作,当时已经是中蒙关系正常化11年了。不少的蒙古同行第一次与笔者见面总会问:是日本人吗?我说不是。是韩国人吗?我摇摇头。最后,他们试探性地问,是中国人?我点点头。我看到他们的表情很惊讶,因为从穿着和行为上看,他们无论如何也不相信我是中国人。要知道,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蒙古人的生活水平在亚洲是排在前列的,家家有浴缸,24小时供应热水。老百姓嘲笑一个人穷,就会说,你怎么连中国人都不如呢!在他们的想像中,中国人的衣着还是五、六十年代那种清一色的棉布,而且非蓝即黄;中国人多是面黄肌瘦,吃不饱饭的样子。每次碰到这种情况,我都会向他们描述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他们听了不相信,还自言自语甚至反驳说,那不成了美国了。到了牧区,信息更是闭塞。有的牧民知道我们是中国人,在闲聊时还替我们担心,说中国人到现在还吃人造肉,连正儿八经的肉都吃不上,上班又没有马骑,可怎么办呢?

  但是,凡是来过中国特别是看到北京上海这样大城市的蒙古人,对中国的态度都明显积极和乐观。事实上,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也在影响着蒙古。过去他们以为炖豆腐、炒白菜就是中餐,内蒙古的二连浩特就是中国最繁华的城市。现在完全不一样了,知道鸭子可以烤着吃,苹果可以做菜还能拔出丝来,上海浦东、海南才是好玩的地方。也有些蒙古媒体长期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报道,还有一些研究机构在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做法。其实,抛开历史成见,蒙古应该能够认识到中国是蒙古值得信赖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中国尊重蒙古的独立主权、领土完整,中国发展对蒙经贸合作,应该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中国资源威胁论”、“中国商品威胁论”、“中国文化威胁论”、“中国军事威胁论”以及“中国环境威胁论”等,都是第三方干扰中蒙关系健康发展的阴谋,只要中蒙双方建立起良好的民间互信,这些谣言就会不攻自破。

  剪不断理还乱

  其实,还有蒙古人对中国怀有深厚感情的,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都会唱汉语版的《东方红》,虽然听起来发音不是很准确,但是能够从歌声中感受到两国人民曾经的友谊和真挚的情感。目前,蒙古市场上出售的日用百货、服装、鞋帽、小家电、工艺品等,普通百姓生活所需的米面、蔬菜、水果(除少量自产外),也都来自中国。可以说,中国商品已经成为蒙古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中国政府给予蒙古公民来华就医享受国民待遇,所有蒙古人来华都是免签证的。2009年中国汶川地震发生后,蒙古许多企业、个人到中国大使馆来吊唁、捐款,原计划进行三天的哀悼活动,进行了半个月,总计捐款280万元人民币,对于蒙古这样的国家实属不易,表达了蒙古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情谊。蒙古国还邀请四川地震灾区的60名学生到蒙古国度假。

  中国的和平发展需要稳定的周边环境,蒙古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蒙古近年来出现了学习汉语热,渴望了解中国文化的人越来越多。不仅大学开设汉语课程,中小学也开设汉语科目。除首都乌兰巴托外,其他省份的大、中、小学也开设汉语课程,社会上开设的汉语班更是不计其数。学习汉语已经成为时尚,更成为年轻人就业的敲门砖。蒙古国国立大学孔子学院蒙方院长其米德策耶将《论语》、《大学》等典籍翻译成蒙古文,成为蒙古国的畅销书。

  笔者认为,蒙古要正确理解中国的和平崛起,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的发展,不要为他国的偏见所惑。两国都要建立成熟的历史观,将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分开。远亲不如近邻。两国只有调整了相互的心态,两国关系才能走得更近,走得更稳。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405期,摘自2011年第19期《世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