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德国模式”引来羡慕嫉妒恨

发稿时间:2011-08-26 00:00:00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青木 纪双城 张颜

  德国就像一位以最快速度冲出全球金融危机的运动员。全体德国人都似乎沉浸在国家进入“黄金十年”的骄傲中。在挪威枪杀案、美债危机、英国骚乱等接连发生之后,跑得又稳又快的德国因为看上去独善其身而引来西方国家的“羡慕嫉妒恨”。“在花费高昂代价与东德重新统一20年后,这个国家已重建了其作为经济巨人的地位。”美国一些媒体这样赞叹德国的“强大气场”。甚至有奥巴马总统的顾问呼吁美国从“德国模式”中找到启发。但当德国在出手救欧洲“穷兄弟”问题上裹足不前,在利比亚乱局中表现得“态度超然”之后,自私自利的帽子也被扣到了德国人头上。有欧洲人批评德国“古怪”,“只希望规避风险,守住自己的钱财”。但从德国人自己的角度来看,这似乎又无可厚非。在德国内外,其实也都对其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并与欧元区绑在一起的命运很纠结。有人怀疑,这样的德国还能“独”多久?

  美日法想从“德国模式”中找启发

  在西方媒体的描述中,德国现在成了欧洲经济成功的代名词。《纽约时报》8月15日说,和英国、西班牙动辄失业率高达两位数相比,德国眼下的失业率只有7%,在欧洲,“只有荷兰和奥地利的失业率低过德国,但它们的经济规模显然无法与德国相媲美”。美国失业率从2007年的4.6%攀升至2011年的9%,而德国的失业率在几年中却从8.5%降至7%。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还显示,2010年德国GDP增长3.6%,创东西德统一以来最高水平:2010年德国出口增长14.2%,进口增长13%。从2001年至今,德国一直维持着巨大贸易顺差。

  在由美国华尔街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持续了快3年之际,“德国模式”成了很多经济学家热衷探讨的话题。据说,法国总统萨科齐曾在给德国广播电视台巴黎分部的圣诞贺卡上面写了一句:“我羡慕德国模式。”美国《外交》双月刊7-8月号以“德国成功的奥秘——欧洲的制造业强国能给美国什么经验”为题刊发文章。作者是曾担任美国财政部长顾问及奥巴马政府汽车产业首席顾问的史蒂文·拉特纳。他认为,德国模式的成功既得益于其公共部门,也得益于其私营部门,德国的范例说明,即使在西方国家,把中小企业的良好业绩和明智的政策结合起来,也足以促进经济的实际增长。

  在很多方面,德国和日本总会被人拿来比较,但由于经济不景气,日本人正担心自己又处于另一个“失去的十年”。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经济学研究员久保光一郎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在企业民主制度和福利制度上,德国基本上可以称作全世界“优秀的样本”,日本人也需要向其学习。作为二战的战败国,日德两国在冷战时期也走过了相似的经济崛起过程。日本舆论一向认为,相比于美国式的量产工业,日本的制造业发展模式更接近德国:注重精细化、个人技能和品牌传承,这是两国成功的共同关键。《日本经济新闻》曾在2006年初评论称:就世界上工业制造细化程度而言,“日本和德国一直被视为最卓越的制造者”,他们在世界享有最高的声誉。这保证了国家基础产业的升级能建立在稳定而延续传承的基础上。同时,勤劳、细致、注重集团利益的日本人性格也被认为是“德意志式的”,特别从上世纪后期日本经济起飞时期开始,日本人常被西方称为“亚洲的德国人”。日本早稻田大学先进技术中心一位学者还告诉记者,日本对德国经济发展的能力“一直没有怀疑过”,因为德国人善于利用资源,包括作为资源的人才。德国借助外因独善其身

  一直以来,对于德国的成功之道,德国人自己也很骄傲。德国柏林经济学家卢夫斯·里德尔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德国企业拥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创新性。过去十年,德国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比如风能、太阳能、节能技术等,成为新领域的领航者。德国政府还通过“临时工补助金”等措施,防止在全球经济不景气时出现大量工人被解雇的情况,这几年,这些措施挽救了德国50万个工作岗位。

  不过,德国柏林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斯蒂芬·巴赫最近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德国的出口型经济其实非常依赖它的合作市场,依赖全球经济的增长。《法兰克福评论报》7月评论说,中国经济发展几乎没有减速,这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德国的经济景气越来越多地依赖中国,德国企业在中国的成功预示着德国未来经济的走势。德国《商报》以占德国GDP总值20%的汽车制造业举例说,德国豪华汽车生产商正经历着黄金鼎盛时期,特别是其在中国的豪华轿车销售市场再次获得热销。

  对德国同行的说法,英国欧洲改革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赛蒙·特尔福德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关于德国经济的发展,其实要从正负两方面来看,德国算不上是“欧洲的病人”,但也绝不是欧洲成功模式的样板。特尔福德说,德国其实直到4年前,国内经济都谈不上非常好,但在最近4年中,欧洲央行不断调降利率,让欧元对其他国际货币的价格一降再降,这才让德国借着欧元贬值的东风,大卖产品获得利润。如果说,这算得上是德国在金融危机期间“独善其身”的话,那么德国只不过是借助了外因,在一定阶段占到了先机罢了。在他看来,德国经济的弊病其实有很多。首先是市场,欧盟是德国最主要的出口交易市场,占到德国出口总量的52%,如果德国和欧盟成员国的生意缩水了,下场将是非常糟糕的。对于这一点,德国总理默克尔非常明白,所以她的一句名言就是“欧元区的未来和欧盟的未来,始终是绑在一起的”,一旦欧元区垮了,德国也就不再能够独善其身了。其次是债务,虽然德国还没有达到国债与经济总量持平或是更高的地步,但德国的国债占经济总量的比例也已经高达83%,经济一旦停滞,德国政府将会立刻感到债务压力。

  特尔福德认为,德国过分依赖制造业出口,而在全球需求放缓的阶段,德国制造业也会相应受到打击,而这直接影响到德国国内的就业率。另一个附加因素是德国不断加快的老龄化问题,已让劳工成本不断上升,而这些人一旦失业就会刺激到国内市场消费,跟随而来的将是新一轮市场萎靡。

  德国模式尽管存在缺陷,但曾担任美国财政部长顾问的拉特纳还是认为,它让德国保持了与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大国的竞争力,德国模式的成功说明,相比发展中国家极低的劳动力成本和快速提升的生产率,发达国家要把重点放在增值链的顶端才最为可靠。

  救欧洲前先给自己打疫苗

  “欧洲国家对德国在二战以后奉行的绥靖主义长期以来持容忍和欢迎的态度。”美国《华尔街日报》这样分析德国能在欧洲一枝独秀的历史原因。但在欧债危机到来之后,欧洲对德国的不满逐渐增多。在德意志银行大量出售意大利国债后,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在奥地利《信使报》撰文,指责德国自私自利,并呼吁欧洲应对此做出回应。英国《泰晤士报》8月16日分析说,德国政府提出的解救办法并没有遭到德国本土政党或财团的响应,其根源就是“我们支持欧元的存在,但不是不计代价的”。这些保全自己的想法在德国其实很有支持度。有德国学者抱怨说,欧洲一些国家媒体总是在说,德国人对希腊等国的债务危机毫无同情心,但人们别忘了德国自己在过去的十年里是怎么靠自己从经济困境中走出来的。德国埃姆尼德民意调查研究所最近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76%的被调查者反对欧元债券。

  德国究竟是怎么想的?英国《每日邮报》刊登文章说,德法领导人前不久的会晤本来被看成是欧洲大国拿出具体方案解困欧债危机的一次重要机会,但结果显然是“雷声大,雨点小”。看得出,默克尔绝不会再同意拿出德国纳税人的“血汗钱”来帮助欧元区的“穷兄弟”,取而代之的是提出“要求欧元区成员国到2012年夏天之前,实现预算平衡”。

  《华尔街日报》今年6月曾刊文分析,德国是否正在变成“缄默不语而气场强大”的国家,并与西方渐行渐远。文章说,德国仿佛在变成一个“大瑞士”,但其他国家却认为它舒服过头了,在发行欧元债券的问题上,默克尔被批实施视而不见的“鸵鸟政策”,不愿拿自身优质资产“冒险”来救欧洲,也不愿牵涉进利比亚问题这样的国际乱局。文章援引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主席弗朗索瓦·埃斯堡的话说:“这是一个正在变老、有时想法古怪的社会,德国只希望规避风险,守住自己的钱财。”日本《周刊财经》也议论说,从经济和社会意义上说,严重的“欧洲病”正在更大范围扩散,因此,德国“总是事先为自己打好疫苗”。

  德国给自己提前打疫苗的做法似乎无可厚非。德国联邦统计局8月中旬发出预警信号,与今年前4个月相比,德国第二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仅增长0.1%。因此,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德国经济衰退的风险在加剧,这种危险来自国内疲软的市场,也与欧元区的国家债务危机蔓延有关。英国欧洲改革中心首席经济学家特尔福德认为,德国一定会救助欧元区,因为那就是在救自己。

  尽管德国总理默克尔21日在德国电视二台的节目中反驳了德国经济衰退的说法,但无法掩盖德国潜在的危机。最近两年,德国公共服务人员、火车司机、飞机驾驶员等为增加工资经常举行罢工。从8月15日开始,柏林出现大规模焚车事件,尽管德国内政部表示,“柏林不是伦敦”,德国年轻人失业率远低于英国,但德国警方怀疑,是青年人在模仿英国年轻人,上街发泄对社会的不满。这几年,很多德国人还担心新纳粹主义开始抬头,挪威7月底发生爆炸和枪击案后,立刻有猜测嫌疑犯与德国新纳粹组织有染。按照德国劳工总局局长威泽的说法,今后几年德国还需要200万技术移民。但在极右思潮逐步形成的背景下,很多德国人有排外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