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印度的中国梦

发稿时间:2014-07-30 00:00:00

   近几年来,中国和印度都成长为全球经济超级大国,其中中国更为领先。但是,随着中国增长减速以及结构调整需要日益尖锐,印度新总理莫迪的经济改革措施能让印度赶超中国吗?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其动力来自充足的低成本劳动力、高储蓄和投资率、重大市场改革、外向型政策以及审慎的宏观管理。中国领导人现在希望通过发展技术更先进的产业让中国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印度经济表现没有中国那么引人注目。印度经济增长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大幅加速,动力来自贸易自由化和其他经济改革。接着,印度的改革出现了停滞,财政和经常项目赤字飙升,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回落到4%至5%。
 
  结果是中国跑在了印度前面,去年中国人均收入达到了1万1850美元,是印度的5350美元的两倍多。问题在于莫迪刺激增长的政策是否能在未来几十年缩小两国的收入差距。
 
  印度最重要的有利因素是“人口红利”。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已经造成主要工作人口——即15岁至59岁人群——开始下降。从2015年到2040年,这一群体预计将减少1.15亿人以上。与此同时,印度主要工作人口将增加1.9亿人。
 
  但中国之所以能够实现使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增长,并不只是人口结构的功劳。印度领导人必须发展全面计划,消除经济竞争力壁垒,扩大制造业的就业机会,并改善工人的教育和技能。
 
  目前,印度在全球经济竞争力排行榜上名列第60,远低于中国的29名。而中国的名次与韩国(第25名)和法国(第23名)等高收入国家相当。个中原因不难理解:印度长期经济繁荣基本动力不足。
 
  事实上,尽管出现了稳步改善,但印度公共健康和教育水平仍然十分低下(名列第102)。此外,缺少足够的交通、通信和能源基础设施(第85名)也制约了印度的生产率增长。印度在产品和劳动力市场效率(分别名列第85和99)上也落后于中国。只有克服这些劣势,印度才能吸引到足够的投资提振经济增长。
 
  印度具有向中国取经优势
 
  与此同时,印度应该扩张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从而为日益增加的劳动力大军创造就业机会。制造业只贡献了印度总产出的15%,而中国为31%,因此在这方面印度大有可为。
 
  从这个角度讲,印度具有可以向中国取经的优势。中国通过建立强大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基础、将工人从农业转移到制造业和建筑业以及改善全部门生产率实现了农业经济的转型。如今,农业部门只贡献了中国总就业的三分之一,而印度为二分之一。
 
  印度的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增长将取决于其建立灵活劳动力市场的努力,其核心是放松过时而复杂的就业法。印度正式部门的工人法定保护比大部分发达国家都要大,也比中国要大,强制要求随着雇员人数的增加而增加。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贾格迪什·巴格沃蒂(Jagdish Bhagwati)和阿尔温德·帕纳加利亚(Arvind Panagariya)指出,劳动力市场的过度监管让印度企业家不敢雇用低技能工人和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这意味着印度政府需要在这方面加倍努力地实施改革。
 
  同样重要的是,印度工人——特别是年轻人——需要持续提高技能的机会。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估计,到2020年全球将出现9亿低技能工人供给过剩,其中2.7亿在印度。与此同时,印度还将面临1.3亿中等技能工人短缺。
 
  尽管印度的教育正在发展,特别是在初高中教育方面,但印度高等教育体系仍然不足,包括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尽管印度公共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已得到了很好的制度化,但缺少必要的规模、课程、资金和激励让年轻工人满足快速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要求。
 
  好消息是莫迪似乎决心要通过改善商业环境提高印度的竞争力。比如,他已经宣布了刺激保险、防务和通信方面的外国直接投资的措施,包括提高基础设施支出和新的鼓励储蓄和投资的税收激励。印度政府还继续前任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政策。
 
  莫迪的计划所欠缺的是大力关注扩大印度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这将与计划中的改革一起让印度能够抓住有利的人口结构所带来的机会,实现中国式增长。
 
  作者李钟和(Lee Jong-Wha)是高丽大学经济学教授、亚洲研究所主任,前韩国总统李明博国际经济事务高级顾问。英文原题:India's Chinese Dream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