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国际民调中的欧洲民众对华态度

发稿时间:2011-07-04 00:00: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翟慧霞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发展、影响力的上升,欧洲民众越来越注意到中国的发展并开始评估中国崛起的意义。“中国”成为国际民调中不断涉及的主题。根据2010年皮尤研究中心民调、2010年英国广播公司民调、德国马歇尔基金会《跨大西洋趋势2010》报告中有关欧洲国家民众对中国的看法可以发现,欧洲民众看待中国的心态更加复杂。欧洲民众对中国关注度提升的同时,对中国发展的担忧和不确定感也有所增加。
     近5年欧洲国家民众对中国“好感度”下降
      2010年皮尤民调显示,欧洲国家对中国看法普遍负面。受访的4个西欧国家(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中,对中国的好感度平均仅为46%。德国和法国作为欧盟的主要国家,对中国“不友好”的比例大大超过了对中国“友好”的比例。在德国,61%对中国没有好感,只有30%有好感。两者相差30个百分点。而在法国,59%对中国没有好感,41%有好感。即便是相对友好的英国,其对中国积极评价的比例也仅为47%。而在回答“对于本国而言,你认为中国更多的是合作伙伴还是敌人”这一问题,大部分欧洲受访民众都选择了“二者皆不是”(4个国家都超过了50%),而明确将中国当做合作伙伴的不到1/3,最高的西班牙也仅为28%。

  英国广播公司2010年民调也发现,在受访的28国民众中,欧洲人对“中国影响力”的看法总体评价消极。受访的7个欧洲国家(俄罗斯、英国、葡萄牙、法国、西班牙、德国、意大利)中,对“中国影响力”总体评价积极的平均比例仅为27%,而评价消极的比例则达55% 。意大利有72%的受访者对中国影响力持负面看法,是所有受访国中最高的;紧随其后的是德国71%;法国、葡萄牙和西班牙对中国持负面看法的比例也超过了半数,分别是64%、54%、54%。此外,欧洲民众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态度并不积极。

  美国的“德国马歇尔基金会”《跨大西洋趋势2010》报告指出,仅有68%的欧洲受访者对中国在未来5年展示全球领导力的前景持乐观态度。针对中国在承担国际责任解决全球冲突中扮演的角色,仅有不到20%的欧洲受访者认可中国的表现。

  从纵向上看,2006—2010年欧洲国家民众对华好感度呈现出一个下降的趋势,尽管这两年有小幅改善,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
对中国的发展喜忧并存
       尽管中欧在经济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中国经济发展也在客观上拉动了欧洲的经济复苏,在2010年皮尤调查中,欧洲民众对中国经济增长表示出了一定忧虑。调查显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是一件“坏事”的比例超过“好事”的比例在土耳其、法国、德国、西班牙、波兰普遍存在(分别是60%—18%、67%—32%、58%—37%、48%—36%、46%—9%),仅英国略认可中国的经济发展(44%—42%)。这是因为,随着欧洲对华贸易持续出现较大逆差,以及中国对原料和能源需求上升并不断深化与非洲和拉美地区的贸易合作,欧洲大国越来越倾向于把中国看成是经济上的竞争者。荷兰国际关系研究所的《中国软实力在欧洲的局限性》报告认为,“在经济领域,中国给欧洲带来了诸多机会,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欧中贸易赤字不断增长、中国的贸易壁垒、货币政策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都令欧洲感到不满。反映到国际舆论上,欧洲媒体的涉华报道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 “中国威胁论”。在具体手法上,媒体除了“棒杀”之外,更多的是“捧杀”,即大力鼓吹“中国责任论”,通过让中国承担超出自身能力之外的责任而限制中国的发展。

  此外,2010年民调还显示,受访欧洲民众对我国军事力量发展的担忧持续存在。大部分受访者将之视为一件“坏事”。在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中,受访西欧4国民众在评价中国的军事发展方面,认为这是一件“坏事”的比例都超过了60%,法国竟高达87%,而认为是一件“好事”的平均比例仅为12.5%。
价值观影响日益凸显
价值观因素造成的欧洲民众对中国负面评价的比例近年来不断增加。2010年国际涉华民调在问题设计和调查报告分析上都将价值观、人权等因素作为一个重要参数。德国马歇尔基金会通过对美国、土耳其和11个欧盟国家的1.3万民众进行调查后于9月15日发表年度《跨大西洋趋势2010》报告显示,多达2/3(63%)的欧洲受访者表示,中国和欧洲的价值观非常不同,在国际问题上合作是不可能的。德国公众尤其对与中国合作的前景感到悲观,仅有18%的受访者表示,欧洲和中国有足够的共同价值观,可以进行合作。针对中西价值观差异,悉尼大学国际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杜邦教授认为,“共同利益多,共同价值观少”是西方民众对中国态度复杂的重要原因。价值观因素成为欧洲民众对华认知的主要考虑因素,首先,因为欧洲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优越感,认为经过启蒙运动发展起来的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具有普世价值,对中国没有实行他们所期望的民主制度非常不满。其次,对中国的“制度威胁”担忧加剧。一些政客大肆炒作中国在制度方面对欧洲的“挑战”,特别是认为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得到了第三世界很多国家的重视,其示范价值成为欧盟的竞争者。欧亚集团总裁伊恩·布雷默在《今日美国报》网站发表文章说:“令人担心的是,中国因为从全球市场崩溃之中的有力复苏而正在发展中世界赢得仰慕者。”再次,在目前中国崛起、西方国家相对衰落的大背景下,西方国家经济和外交的影响力日渐削弱,而“人权”、“价值观”等软实力因素作为体现西方优越性的手段日益受到重视。
民调结果存在局限性与主观性
2010年国际涉华民调显示出的欧洲国家民众对华认知的主要特点与中欧关系的整体形势密切相关。中国的发展给欧洲带来的心理冲击以及欧洲媒体的有意误导,也对欧洲民众的“中国观”产生了重要影响。民调作为一种重要的国际舆论手段,对我国形象的影响是值得重视的,但对其局限性和主观性也需要抱有清醒的认识。

  民调是西方制造舆论、影响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民调作为一种能够最直观反映大范围公众对热点问题看法的科学方法,在“客观性”、“真实性”方面经常为西方社会所接受。随着中国崛起,欧洲国家对中国关注的增多,涉华民调结果更为欧洲媒体所重视并作为重要的新闻来源。海外公众受媒体报道的影响形成“中国观”,而民调结果经过媒体报道又进一步影响海外公众对华认知并对中国国际形象产生影响。此外,知名民调机构本身作为一种“客观”、“权威”的代表,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可以说,民调机构也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行为体。建设国际上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民调机构,发布权威性的调查报告,这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争夺国际话语权的一种手段。

  民调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影响调查结论。作为一种调查手段,我们也应看到民调本身因素对调查结论的影响。调查实施过程中,民调机构在调查区域和调查人群上会有一定的选择性,偶发事件也会对民调结论造成影响。如2010年皮尤研究中心民调调查时间为2010年4月7日至5月8日。此段时间,西方媒体围绕我国在“天安舰”事件上的态度大肆炒作,宣称我国对亚太地区稳定带来威胁。受此影响,在此次调查中,欧洲民众对我国军事发展感到担忧的比例上升。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国际涉华民调背后隐藏着一定的政治立场。一些西方民调机构总是试图巧妙地传递与自己的立场、利益、认知相吻合的信息。特别是在国际问题方面,这些民调机构总能巧妙地与本国政府的对外政策遥相呼应。

  目前,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民调机构都在西方国家。鉴于民调对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我们应充分重视国际涉华民调,收集分析国际涉华民调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减少海外民众对中国发展的误解和担忧;同时应建立独立的、为中国国家形象服务的民调渠道和民调机构,将国际涉华民调研究工作系统化,为国家对外战略制定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参考,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翟慧霞 单位: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