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中国该向印度学习利率市场化

发稿时间:2011-10-31 00:00:00
来源:FT中文网作者:刘利刚

  上周二,一向被认为相对保守的印度央行突然宣布,允许商业银行自己确定存款利率,并从即日起执行。

  这对于实行着长期利率管制的印度来说,将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标志着印度也完成了利率的市场化。这对于中国的利率和货币政策体系来说,也应具有启发意义。

  关于利率市场化的讨论在印度也为时已久,此前尽管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改革的焦点集中在贷款利率;与中国相似,印度的贷款利率试行下限管理;与此同时,对存款利率实行着较为严格上限的管理。

  这样的一种策略,当然是有利于以国有为主的商业银行系统,银行提出的论点也很简单,由于印度大多数居民的收入较低,存款量较小,这意味着银行要为每一个小额账户支付较高的管理成本,因此,政府应该保证银行的存贷差,来补偿管理成本的损失。

  这种“理所当然”的模式存在的时间超过数十年,印度的存款利率一直保持在4%以下的低位上,而贷款利率则随行就市,商业银行从中稳赚利润。同时,银行再将流动性投入政府发行的债券中,保证了国债的低收益率。

  这样的模式自然会导致了很多问题,比如说印度银行的国有化率较高,银行系统也由于“稳赚不赔”的生意效率较低,同时外资和私人投资者也难以进入这样一个高度管制的市场。

  而从去年开始,由于印度的通胀率不断走高,长期的固定存款利率终于成为了众矢之的,印度的通胀率长期保持在10%以上的水平上,与存款利率相比,大约存在着675个基点的差距。把钱存进银行,也就意味着实际购买力的损失,而日益加剧的负财富效益也加速了通胀的快速上升。负利率也使治理通胀的目标大打折扣。

  与此同时,银行出现了存款下降的情况,没有存款,银行也不能放出贷款,这也意味着,即使存在着被保障的存贷差收益,银行依然不能赚钱。必然的结果是:银行尽管不愿意,但迫于市场的压力,也不能不认真地考虑利率市场化的建议。

  在印度的利率结构中,利率市场化的真正节点,在于需要取消存款利率的上限管理,只要取消这一上限,利率市场化也就事实上存在,尽管央行在表述中仍然存在着各种“限制条件”。

  利率的自由化对银行界的影响自然很大。

  在管制利率下,银行的利润很好挣,主要得益于很大的存贷利差。一旦利率管制取消,竞争的增加将使那些只靠利差盈利的银行很难生存。

  风险也需要被考量。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的利润降低,也可能会出现过度投机的风险。同时,如果贷款利率过高,一些企业将无力承担高额成本而放弃银行信贷,而那些基本面并不好的公司,反而会愿意向银行提供更高的贷款利率,来获得资金,这将导致一种“反向选择”。虽然这样的一种风险,看似与利率市场化有关,但事实上是一个经济问题,在任何行业中都有可能出现,审慎和全面的金融监管能够降低和化解这样的一些风险。

  回到中国,其中的政策启示也值得深思。

  中印两国的利率体系和经济体制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而面临的实际负利率环境也十分相同。而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也是由持续的负利率所造成。其也开始制约银行的表内业务能力,民间借贷市场也开始了快速的发展,这都在某种程度上倒逼着利率的市场化。此外,与印度不同的是,长期的负利率将使中国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模式难以得到实质的改变。

  印度的利率“突然”市场化似乎也为中国利率市场化提供了借鉴,其中需要思索的地方在于需要早日出台相应的时间表和计划表,而非在退无可退的情况下被动“突然”开始这一进程。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系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