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

聚焦:美国对中共治国理政研究之新进展

发稿时间:2017-11-28 13:29:55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周文华

  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五年,美国不同政治倾向、不同学派和不同价值观的人们,出于不同的目的,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进行了广泛研究。研究主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方面,并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

  关于中国梦。不少美国研究者对中国梦给予好评。美林美银亚太地区主席罗德尼·沃德表示,中国梦与亚洲梦是相通的,中国在实现亚洲经济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方面作用巨大。美国劳工部前部长赵小兰也说,中国梦与美国梦有相似之处,中美两国人民对更好生活的渴望都是源自人类内心的向往。还有人研究了中国梦的实现路径,如美国国际文化战略研究和咨询专家伟达认为,实现中国梦需要中国对自身文化进行现代提升,转变粗犷型生产方式及外销型经济模式,提升综合发展水平。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哈佛大学教授威廉·柯比说,他不建议中国学习美国的制度。他认为,政治和经济制度不能简单地以西方或东方区分,不能将制度简单地标签化;中国充分利用自己的传统,吸取世界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坚持和发展了自己的制度;美国的制度主要是在18世纪建立的,目前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或许需要根本的改革。纽约大学法律-政治学教授帕斯奎诺也认为中国不应当迷信竞争式民主,如果照搬西方民主模式,其前提与结果都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自我政治分裂。他还认为,由于语言障碍、政治话语体系阐释不足等原因,西方理论界很难从字面意思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过于简约浓缩的概念;中国当务之急是用外部世界能够理解和乐于接受的话语体系阐释中国政治制度。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中美发展模式的对比与前景》中认为,中国的政治模式可以证明,资本主义所谓“历史的终结”不过是人类历史道路的一个阶段而已。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大卫·兰普顿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以及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样,都属于十年一次刺激中国发展的大事件。另一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鲍泰利说,中国的发展道路不同于任何其他国家所进行的尝试,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政策非常成功;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展现了适应不断变革需求的意愿与能力。

  关于反腐败。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前助理国务卿约瑟夫·奈表示,中国共产党最近的反腐工作深得人心,增加了党的软实力。《治理中国》一书作者、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李侃如认为,中国应在严惩腐败的同时,使省、市、县、乡这四级地方党政官员发挥积极性,作出正确选择,使改革朝着正确方向前进。还有研究者提出,1992年邓小平呼吁“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2013年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从侧重“反腐常态化”到侧重“反腐法治化”,体现了中共反腐思路愈发清晰、成熟;制度反腐的理想状态是有一部完整而系统的反腐败法、一个权威而独立的机构、一套既定合法的程序。

  关于外交。大卫·兰普顿认为,习近平主席上任伊始就表示要加速推进中国走向世界,他也是第一个对新型大国关系这一概念进行认真阐述的人,目前的中国表现得更像一个全球力量,二战以后世界还未曾面对一个如此活跃的中国。李侃如认为,美国和其他各国欢迎习近平主席关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阐述。

  关于当前面临的挑战。哈佛大学教授裴宜理认为,面对中国令人叹为观止的崛起过程和极富生命力的制度韧性,其当下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应被视作一个政权在走向成熟进程中所不得不承受的增长的痛楚。李侃如认为,当前中国共产党的挑战主要有人口结构转型,资源短缺,技术革命对国家治理所带来的未知影响,并行的城镇化、市场化、全球化带来的社会紧张和社会压力,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多样化等。约瑟夫·奈认为,中国除了发展文化软实力,还要发展政策软实力,二者结合好,才有巧实力。“北京共识”首倡者雷默近年来一直强调,国家形象是目前中国面临的最重要课题之一,中国如何看待自己、国际社会如何看待中国,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未来;中国在进行国家形象塑造时,要注重真实地展示其特有的复杂性,使各种社会现象和谐相容。

  总体来看,美国一方面因担心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削弱而不希望出现一个强大的中国,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中国迅速发展的现实。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艾米·莱盖特指出,强大而不断崛起的中国令美国担忧,虚弱而不稳定的中国同样会令美国不安,但最让美国感到忧虑的是不知道中国会走上哪条道路。这种看法在美国具有一定代表性,但实际上体现出的是对中国的误解。一些研究者对当今中国面临的问题及症状提出一些中肯的建议,对中国的内政外交有一定借鉴作用,但其最终研究目的是服务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

  在世界格局发生新变化,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我们要有高度的政治警觉性,以开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研究领域和世界性的学术视野开展研究,既可以借鉴美国研究中的建设性内容,也要对其中的谬论和误解进行回应和批判,减少其错误观点对我国民众的不良影响和冲击。

  (作者为北京联合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