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有书不读”折射出版资源浪费

发稿时间:2013-10-08 00:00:00

  我国是出版大国,出版图书的数量和种类都居世界第一,是美国的两倍多;另一方面,我国又是阅读小国,年人均阅读量不到5本,是主要发达国家的1/6。“不读书”让国人忧心,有人甚至呼吁通过立法培养全民阅读习惯。但我们也应该追问一句,已经出版的大量图书,都让谁买了、读了?“有书也不读”的矛头不能仅指向读者,在出版繁荣、阅读萧条的背后隐藏着出版资源的巨大浪费。

  图书的全部价值在于被阅读。然而,一些书从印厂到仓库,就再也迈不动步子了。数据显示,我国是图书库存量最大的国家,以售价计,目前有884.05亿元的图书积压在仓库中。面对堆积如山的库存,出版人黯然销魂,一个形象的说法是“库存就像中年男人的肚子,长起来容易,消下去很难”。但要指出的是,这些“无效出版”的图书很大一部分是缺乏创意、内容空洞、同质化严重、缺少阅读价值的“跟风书”。比如,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热销,十几家出版社就在同一时期推出了它的译本,但这些译本内容上大同小异,只是在封面设计、书籍装帧上玩些花样,过来“凑个热闹”罢了。

  本世纪初,我国将“绿色出版”纳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但实际操作力度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对于“绿色出版”,出版单位在成本核算、技术投入和市场地位上顾虑重重,绝大多数出版单位仍习惯于旧业态的生产方式。

  此外,过度包装也是图书出版误入歧途的一个表现。近些年,为了提高销量,出版者对图书大搞“面子工程”,封皮烫金烫银、精装塑封比比皆是。有读者质疑“一本销量破百万的书,要多少个塑封袋?这不是制造更多的白色垃圾吗?”与中国情况相反,在国外的书店很少看到塑封的图书,一般只有教科书或者精装的厚皮书才有。而在我们的市场上,不仅是图书,连报刊亭上的杂志也是“全副武装”。

  “百页图书用高档丝绸包好”“书签用金线打造”——这些在图书交易博览会上屡见不鲜、豪华包装的图书,往往被人拿来收藏、拿去送礼,阅读和学习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反而成了次要因素。过度包装不仅严重浪费各种资源,也带来了书价大幅上升。作家梁晓声说:“在北京的一次图书展销上,我的一套书被定价为1.9万多元。虚高的书价,限制了那些真正想读书人的购买力。”图书过度包装是“面子消费”的一种,不仅让奢靡浪费之风入侵到了文化领域,也让普通消费者的书籍购买力大大下降,将真正的爱书之人拒之门外。

  “有书不读”不仅指向阅读习惯的式微,也折射出版的巨大浪费。出版者们需要明晰:只有“为读者出书”,有效避免图书出版浪费,才能创造真正的文化繁荣。■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