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体制

名校生到卷烟厂当工人,是人才浪费吗?

发稿时间:2021-08-09 16:40:18   来源:南周知道   作者:从易

      不久前,有一条新闻刷屏了。2021年河南中烟拟录用149人名单公示。其中,专业管理岗位、技术研发岗位、市场营销岗位共录用14人,学历均为硕士研究生,且近一半来自国外高校,如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英国杜伦大学等。

剩余录取的135人,均被河南中烟下辖的黄金叶生产制造中心、许昌、安阳、南阳、驻马店、漯河、洛阳等7家卷烟厂一线生产操作岗位录取。除了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985”“211”双一流高校,还吸引了英国、美国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等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硕士研究生。统计发现,135人中,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有41人,约占30.37%

在很多网友的理解里,一线生产操作岗位不是流水线工作吗?名校学生纷纷成为流水线员工,这不是人才浪费吗? 

一、选择好工作无可厚非

卷烟厂的工作人员回应称:一线生产岗位,大多不需要太高的学历。招聘时要求是本科,但不少研究生也报名了,当然是择优录取了。研究生争相应聘本科生岗位,首先说明的一个事实是:学历在缩水。

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研究生持续扩招。这在较短时间内可以降低失业率,但两三年后毕业的研究生,同样要与数百万的本科生一起找工作。虽然很多岗位的报考要求是本科以上学历,但研究生学历的人也纷纷参加考试。

由此出现了这样的一个局面:大专以上学历的岗位要求,本科生也纷纷报考;本科以上学历的岗位要求,研究生也纷纷报考,客观上就造成学历的贬值

名牌大学研究生愿意到一线生产操作岗位,看起来似乎有很大的落差。但作为垄断行业以及纳税大户,烟草公司的福利待遇很好是众所周知的,不仅这个行业特别稳定(不会突然就被时代淘汰),岗位也特别稳定(不犯事就可以干一辈子)。

烟草行业工作也相对轻松。私企就不必说了,不少公务员岗位也有加班的问题,但烟草公司的工作就少了这方面困扰。媒体报道的几个曾经或现在卷烟厂一线工作的工人的自述里,不约而同谈到烟草是计划生产的,淡季会很轻松,可能闲下来就没事做了,一个月只上半个月的班;旺季会忙一点,有两班倒或三班倒,但都是规范的8小时工作制。

所谓的一线生产操作岗位就是机械的流水线工作,也是外界的误解。一线操作岗主要是制丝、卷包和动力,每一个环节主要是机械化生产,对质量把控比较严格,对操作工也有一定的素质要求。

因此,名校毕业生到卷烟厂当工人,其实是学历缩水背景下的人往高处走,是很自然的选择。

但有意思的是,之前卷烟厂对一线生产操作岗位的学历要求,是大专。笔者翻阅了其他省份卷烟厂对同一岗位的学历要求,仍然有不少只招聘大专学历,对专业的要求是机械设计制造类、机电设备类、电力技术类、自动化类等与机械操作直接相关的。但河南中烟对一线操作工的专业要求,却是金融学、会计学、广播电视编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汉语言文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城乡规划等专业。

从正面角度解读,可以说烟草公司对人才有更高的要求,是把一线操作工当储备人才;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说明了好工作的稀缺、竞争的加剧,造成了空耗。

越来越多大型国企的一线操作工岗位,出现了211或双一流高校毕业不予录用的硬性要求。越来越多高学历的人去竞争一个原本大专学历的人就可以胜任的岗位,这让职业教育受到进一步挤压——原本属于职教生天花板岗位的工作被本科生拿走了,也造成人才的浪费。这几年国家在大力推广职业教育,着力于改变职业教育社会评价低、出路差等困境。但竞争的内卷化,轻易就会打消这一努力。 

二、拓宽阶层流动的路径

精英年轻人争相往体制去了,折射的更深层次的社会心态是:年轻人愈发追求稳定了。

国考的热门是众所周知的,其录取率不断攀升,从2016年到2019年,录取率分别为46.11:149:158:195:1。就连以前不少人看不上的教师资格证,报考人数也屡创新高。之前新华社报道,2019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考试报名人数高达590万,比2018年同期考生人数平均增加32%。加上上半年考生人数290万人,2019年全年考试人数近900万人。有教育机构预测,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实际参考人数或将突破1000万人。

在经济高速发展期,阶层流动速度加快时,不少年轻人其实是向往不稳定,他们甚至会鄙夷稳定,也没那么痴迷铁饭碗。有人渴望的是那种大起大落的职场生活,因为这也意味着他们可以激流勇进,在很短时间内积累更多的财富,并实现阶层跨越。

但个人的奋斗始终离不开历史的进程。当大环境发生变化,当经济进入新常态,当必须通过高强度的工作和身体损耗才可能带来高收益,当不确定的风险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年轻人就会开始羡慕稳定,羡慕体制的庇佑。

更多优秀的人到体制内去,自然有其正面的意义,无论哪个行业都需要人才。只是,当大多数的年轻人都向往稳定,哪怕这种稳定的背后代表的是一种保守而庸碌、缺乏创造与创新的生活方式,是自己所知所学的大材小用,这是否也折射出什么问题?它很可能意味着,创造与创新、挑战与冒险的风险在提高、收益在降低,阶层流动的路径在变窄,年轻人在综合权衡之下,还是愿意选择体制内的稳定。

年轻人选择的保守化,值得全社会的特别关注。追求稳定,追求的其实是一种安全感,向往体制,无外乎体制给的安全感更足。一些私人企业想要留住有才华的年轻人,就必须在稳定性和安全感上下功夫;如果是竞争激烈、人才流动频繁的岗位,要想吸引人才,就得其他资源给到位了。至于社会层面而言,有必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消除社会各界(包括用人单位)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实现普职分流,而非普职竞争的内耗;同时要破除种种壁垒,让市场竞争更充分,让阶层的活跃流动成为可能,这才能激发出年轻人突破常规的勇气,社会才会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