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体制

建设“双一流”,高校基金会如何作为

发稿时间:2019-10-29 14:36:50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万玉凤

  在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过程中,如何才能高质量地加速推进“双一流”建设而非“出局”?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优化资源配置,凝聚各方力量办学,对推进教育事业长足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教育基金会凭借在汇集办学资源、增进社会交流、增强办学条件保障等方面的优势,进入了高校管理者的视野,加强高校基金会建设也提上了议程。

  大学之大,还要有“大资源”

  “大学之大,不仅要有大师和大楼,还要有‘大资源’。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高校教育基金会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东南大学党委书记、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左惟看来,一所大学的办学资源、办学绩效与其办学水平高度吻合,在一定程度上,高校基金会的实力和管理水平反映大学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声誉。

  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左惟认为,与政府的财政资助相比,高校教育基金会在为高校发展提供财力保障、汇集资源以及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方面更具灵活性。

  “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是学校多元化收入体系的重要渠道,是学校未来发展的有力支撑。学校必须盘活办学资金来源,积极拓展筹资渠道,广纳社会资源,满足学校‘双一流’建设发展的需要。”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许征坦言,大学基金会不仅是学校重要的筹资渠道,更是学校凝心聚力的发展平台,是把所有认同教育事业的人团结在一起,为他们搭建平台,也为学校教育事业扩大圈子,寻找合作伙伴。

  “双一流”建设过程中谁获得的资源越丰富,谁就越有可能赢得先机。高校的资源筹措能力是影响大学办学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资源获取角度来看,大学筹资并不仅仅依托于基金会,但基金会最容易成为大学多元化筹资的综合性枢纽,这似乎成了一项共识。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慈善法律环境的不断优化,公益文化氛围的日趋浓厚,为高校利用基金会平台筹措各方资源、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

  “当前形势下,高校基金会对‘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高校积极筹措校友和社会资源的重要平台;另一方面,它也是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科学管理的重要平台。”武汉大学副校长、基金会理事长李建成说。

  李建成介绍,学校编制了《武汉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筹资项目指南》,对全校筹资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同时,为配合学校“双一流”建设和“人才强校战略”,重点打造了“武汉大学人才引进基金”项目,并制定了目标5亿元的大额筹款计划。“这一筹款计划和项目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广大校友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在短短一年半时间里,筹款目标便得以顺利完成。人才引进基金设立以来,武汉大学的人才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多项指标进入全国高校前列。”李建成说道。

  “双一流”建设融入社会力量是趋势

  从世界一流大学发展轨迹来看,捐赠基金规模巨大的高校并不一定是世界一流大学,但世界一流大学必定拥有一只雄厚的大学基金,为大学发展提供着多元化、全方位、持续性的资金支持。

  近年来,高校基金会逐渐开始发力,支持“双一流”建设的实力不断增强。据统计,2018年,我国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基金会筹资额就达到了70亿元规模,公益资金超过40亿元,净资产超过300亿元。其中,仅清华大学募捐金额就超过20亿元,从支持学校事业发展的角度看,加上投资收益及财政配比,清华大学基金会对学校年度预算的资金贡献率接近10%,其他高校基金会对学校发展的支持作用也在不断增强。

  与此同时,左惟指出,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社会筹资能力还有广阔的提升空间,需要解决规模小、增值慢、渠道窄、规范弱等问题。

  “学校部分领导和教师对基金会的认识不足,仅停留在基金会是学校的一个收入渠道,对基金会自身内涵建设缺乏制度性的设计和前瞻性思考,在促进捐赠增长方面,也未能建立有效机制,鼓励及奖励学校和院系自主拓展捐赠。此外,校友群体中对捐赠文化和公益精神的培育不够,这就导致基金会发展的动力有限。”许征表示。

  暨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多年来搭建了学校和校友、学校与社会沟通对接的桥梁,通过设立各类基金,在学校学生培养、科学研究、人才引进、新校区建设和“双一流”大学建设上作出了重要贡献。谈到下一步发展,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林如鹏也有些苦恼。

  他指出,不仅是高校捐赠文化土壤尚待开发,社会对高校基金会的认知也才刚刚起步,暨南大学作为“双一流”学科高校,整体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如国内顶尖高校,超大额捐赠较少,而且学校基金会团队整体比较年轻,市场化、社会化和职业化程度不高,缺少在该领域拔尖的专业人才,科学化管理及专业化服务能力仍有待提升。

  纳入整体规划统筹发展

  “推动基金会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从体制机制上让全校上下重视筹资工作,拓展多元化筹资渠道,尤其是要重视人才引进和学科发展方面的筹资。”许征表示,要将基金会工作放在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中统筹协调,同时,对那些积极拓展、主动筹资的部门和院系还应附加一定的政策倾斜和奖励。

  据介绍,近年来,复旦大学服务学校发展设立人才引进基金、打造钟扬教授种子基金、发动院系凝聚各方资源资金,基本形成了全校拓展、全面管理的基金会模式。

  华北电力大学教育基金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治理研究院研究员杨维东认为,从根本上来讲,推动高校基金会可持续发展,还要提高“双一流”高校多元化筹资的积极性。在动态调整“双一流”建设高校过程中,应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丰富“双一流”评价体系,引入多元化筹资指标,引导“双一流”高校通过基金会加强多元化筹资工作。

  “大学基金会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组织或基金会,也与传统的校内行政部门存在诸多差异。激活这种特殊的组织形式,不能简单地将两种制度规范叠加于大学基金会,而是应充分关照其组织特性,构建符合其差异化特征的规则体系与评价标准,释放大学基金会组织活力,进而反哺所在高校的‘双一流’建设。”杨维东表示。

  谈到未来发展思路,林如鹏表示,注重内涵建设,提升专业服务是重要的环节,学校基金会要树立涵养与创新、合作与共赢、开放与联合的理念,搭建校友与母校命运共同体,服务校友公益需求与发展需求,以“暨南校友圈”带动产学研生态圈,推动“双一流”学科产学研发展。

  2015年6月,武汉大学基金会发起设立小额捐、小额助的微公益项目“微爱珞珈”,主推在线捐赠方式,1元钱起捐,强调公益零门槛,以此在广大在校生和校友中培育捐赠氛围和公益文化。截至目前,“微爱珞珈”项目接受校友捐赠总额突破400万元,捐赠人数超过2万人次,资助总额380余万元,资助总人数超过4000人次。

  基于“微爱珞珈”的实践,李建成认为,推动高校基金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可以从打造公益品牌入手,传播公益文化,培育潜在捐资人。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基金会的项目运作能力、项目管理水平和公信力,提高基金会的保值增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