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体制

汉语国际传播迎来历史新机遇

发稿时间:2017-12-14 16:07: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英

  今年10月,英国《金融时报》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英国富裕家庭对汉语教育的热衷已经迎来全盛期。同时,英国文化教育协会的调查也显示,汉语已成为英国家长最想让孩子学习的、“对未来最有用”的语言。不仅是英国,现在全世界都在密切关注中国的发展变化,都更重视与中国开展全方位交流合作。因此,汉语在国际经济贸易、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作用空前凸显,其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不断提升,成为极具上升空间的国际性语言,国际社会对学习汉语的需求越来越大,形成了空前的汉语热。

  如果说“汉语热”是汉语国际传播的“天时”,那汉语传播手段正在经历的革命性的变化则为汉语国际传播创造了“地利”的条件。同时,我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进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为汉语国际传播提供了空前的历史机遇。如何把握机遇期,最大限度地调动、利用国内国际环境提供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回避、转化不利因素,用“人和”将“天时”“地利”的条件利用起来是目前汉语国际传播事业面临的关键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的对外汉语传播主要依靠组织化形式,比如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汉语教学机构在全世界已经超过7万个,这些中外合办的教育机构,组成了一个覆盖亚、非、欧、美等各大洲的汉语传播网络,为外国汉语学习者提供了便利,在对外汉语传播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孔子学院等汉语教育机构大都设立于大城市以及华人聚居区,随着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仅仅依靠文化教育机构,已经很难满足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需求。因此,创新传播方式,增加传播力量势在必行。

  我们知道,很多中国的年轻人十分迷恋美剧、日剧、韩剧,在观剧的过程中,不少人自然而然地学习了英语、日语、韩语。这样一种传播方式,虽然直接目的不是教授语言,却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语言教育。同样的例子也发生在塞尔维亚。在塞尔维亚,最受欢迎的是土耳其电视剧,很多塞尔维亚人看了土耳其电视剧后纷纷学习土耳其语。所以,我们的汉语国际传播可以借鉴这一经验,把影视剧作为推广汉语的重要载体好好利用起来。近年来,虽然我们的一些影视剧开始走出国门,但总体数量还是太少,比如在塞尔维亚就很少能看到中国的电视剧。

  汉语的国际传播是一项跨文化交流活动。这一过程将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文化差异的挑战。因此,我们的汉语国际传播,要有意识地做到“入乡随俗”——除了要遵守所在国的法律,还要适应当地的宗教、礼仪、风俗、习惯,尽量在不损失汉语文化独立品格的前提条件下做到与异文化的完美结合。

  目前,海外汉语教师资源不足依旧是困扰汉语国际传播的瓶颈之一。海外汉语教育机构的许多汉语教师都是来自国内的汉语教学志愿者。虽然这群年轻人充满热情与活力,但是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有的也不够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和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性。为弥补师资短缺的短板,可以鼓励海外中国留学生和汉学家群体加入到汉语的国际传播中来。其实,现在一些中国留学生已经在海外兼职从事汉语教学工作,只不过力量比较分散,如果把这些分散的力量组织起来,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培训,可以有效缓解海外汉语教育师资不足的压力。但从长期看,要想让汉语国际传播常态化,必须培养本土化的师资。此外,还要加强国内外各个文化学术团体和教育机构的联系,并争取社会各界包括企业界的参与和支持,只有联合一切社会力量,才有助于实现汉语国际传播模式和传播途径的多元化,从而形成汉语国际传播的合力。

  近些年,我们的对外汉语传播,政府投入的力量很大,但仅仅依靠政府是不够的,还要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民间力量覆盖面广,形式灵活,更具亲和力,依靠更多民间力量,会减少汉语国际传播的障碍,提升汉语国际传播的实际效果。比如,可以建立权威高效的民间研究机构,鼓励民间成立语言传播组织等都是不错且可行的办法。另外,汉语热导致很多国家和地区对汉语培训的需求很大,所以可以鼓励国内的教育培训机构加快走出去的步法,这种方式既让企业得了利益,又能壮大汉语国际传播的力量。

  进入21世纪,所谓“文明的冲突”仍会持续,甚至可能更加激烈。汉语的国际传播,涉及不同文化的交流问题。尤其是今天,全球范围内的汉语文化圈正在形成,它与英语文化圈如何相处,将格外引人注目。语言是文化的最主要标志和组成部分,但跨文化交往的很多内容实际都超越了语言的层面,它包括礼仪、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以及大众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的传播。因此,伴随着汉语的国际传播,还应重视相应的文化传播,让外国人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同时了解中国人的风俗、礼仪、思维习惯、生活方式等,这样才能够以汉语为基础,在更高的精神层面上真正实现跨文化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