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体制

跨越七十年,中国文艺事业走过的光辉岁月

发稿时间:2017-02-23 11:14:52   来源:人民论坛网   作者:刘让兴、张珊

  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时隔七十多年,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召开了文艺座谈会。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走过了一条辉煌而又曲折的道路,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第一阶段:中国文艺事业起步发展时期(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

  从确定“双百方针”为基本方针到“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干扰和损害

  1942年5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并发表讲话(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此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遵照这次座谈会制定的文艺方针,全面展开了文艺整风运动。这次座谈会对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在文艺座淡会上的讲话,解决了文艺界的重大问题。指明了革命文艺的发展方向,在文艺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延安的群众文化活动空前活跃。陕甘宁边区的新秧歌运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深入基层,深入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斗争实践中创作出一大批深受工农兵欢迎的文艺作品。中国革命文艺事业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党领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它是50年代,党在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来的,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了干扰和损害,60年代初中共中央开始纠正这一错误,但1964年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这一方针又受到了严重的破坏。8年样板戏几乎独占了中国所有的艺术舞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也几乎停止了。

  第二阶段:中国文艺事业转折繁荣时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

  “双百方针”重新被确定为指导方针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和国家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双百方针”重新被确定为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科学文化领域重新迸发出勃勃生机。同全国各条战线一样,文艺战线在1979年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和活跃。1979年10月30日,第四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从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第一次文代会到这时,时间已经过去了30年。30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学艺术走过了一条辉煌而又曲折的道路。这次大会是我国文艺战线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里程碑,也是“文化大革命”后全国各路文艺大军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盛大会师,它标志着全国文艺工作者的空前团结。

  在开幕式上,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指出,“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我们的文艺路线基本是正确的,文艺工作的成绩是显著的。对于粉碎“四人帮”以后文艺界的成绩,邓小平也给予了热情的肯定。邓小平在讲话中还明确提出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主要历史任务,提出了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重要课题。

  这次大会后,广大文艺工作者以更加绚丽多彩的笔墨,书写我国文学艺术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宏伟历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已经不再使用文艺从属于政治的口号。经过数十年的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1996年12月16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江泽民指出,我们希望文艺工作者进一步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向生活学习、向群众学习,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认识人民群众的利益所在,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性和精神生活的进步。这次全国文代会和全国作代会,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共商繁荣文学艺术大计,迎接新世纪的盛会。

  这个时期的中国文艺事业已经进入了群星灿烂、百花争艳的世纪:中国的老一代文艺家精神焕发,中青年文艺工作者人才辈出,中国文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和民间文艺等各个门类,作品数量之多,形式、风格、流派之多样,体裁、题材、主题之丰富,都是前所未有的;作为农村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组成部分的群众性文艺活动,其广度也是前所未有的。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结果。

  2011年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胡锦涛强调,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的历史责任。

  在这短短的几年中,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中国文艺事业生机勃勃、硕果累累,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与时代同进步、与人民共命运,为人民奉献了大量思想内涵丰富、艺术品质上乘的精神食粮,进一步巩固了大团结大繁荣大发展的生动局面。

  第三阶段:中国文艺事业发展新时期(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至今)

  中国文艺事业发展新要求:发出中国声音 体现中国气派

  如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按照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奋斗目标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任务,一步一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新表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史上的里程碑。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阐发了社会主义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地位、作用和使命,创造性地回答了一系列有关文艺发展和繁荣的根本性、方向性问题,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文艺工作划定了遵循、标示了航向。一项项政策纷纷落地,为繁荣发展中国文艺鼓舞士气、谋定全局。一年多来,《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出台,从顶层设计,为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垒基砌阶、立柱支梁;《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公布,聚焦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精准发力;《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遵循。各项政策集中发力,各地也因地制宜开展创新,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文艺界呈现了崭新气象。

  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现在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凡此种种都警示我们,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文艺理论上的蓝本和雏形,它已成为未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路标与指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