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到博物馆留下记忆和思考

发稿时间:2018-07-12 14:56:10
来源:人民网作者:杨启鹏

  家长在物质层面不能过于娇惯孩子。然而,在精神层面,情况却应相反,孩子十分需要精神文化生活的点滴“娇惯”。

  在教育方面,培养孩子的精神德操与文化修养十分重要。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到名目繁多的兴趣培训班,奥数、书法、钢琴、舞蹈……恨不得让孩子精通十八般武艺,觉得这就是在精神文化方面培养孩子。如此培养,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精力不说,还很可能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效果不一定好。

  其实,培养孩子的精神德操与文化修养,参观博物馆是非常好的选项。例如,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的名作《大卫》,你可能见过各种尺寸的图片,你也可能记得他有5米高,但当你翻画册的时候,不可能绕到身后去看他优美的肌肉走向。而博物馆正能提供这样一个立体又亲切的自由审美现场。

  博物馆以包容的姿态欢迎这个世界上所有探寻未知的人们到来。多元的文化力量、丰富的种类内容,足以让孩子在博物馆里得到精神上的富养。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已经习惯把对未知事物的探索交给搜索引擎,正如探囊取物,得来如此容易,留住谈何容易。对孩子尤其如此,来到博物馆,不能走马观花看看就算,留下记忆、留下思考才能将参观的意义无限延长。

  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就在这方面作出了一次简单但富有意义的尝试。工作人员会在入口处给每位来参观的孩子提供一个空白本子和一支铅笔,鼓励他们用心观看,提倡用手抄录或是写生。毕竟,参观者漫无目的地到来和不知所云地离开,从来都不是任何博物馆的初衷。

  一座博物馆,用有限的空间为孩子展示出了这个世界的无限可能。一件展品就能激发起一次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一次文化的探知也许亦能化解很多文化间的臆想与偏见。借助博物馆这个最基础的平台给孩子一个懂得尊重与平等的成长环境,何乐而不为。■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