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精神

治学需有历史想象力

发稿时间:2018-05-30 13:44:58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周良书

  陈寅恪说:“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这表明学术研究还需借助于历史的想象力。但历史想象与艺术想象有所不同,一切都要建立在“实证”之上。我们切不可拿“想象”作“证据”,“误认天上的浮云为天际的树林”。这也是治学者应当牢记的“信条”。

  第一,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李大钊说:“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现在者便是社会。”也就是说,要洞察现实的社会,就不能不研究过去的历史。胡适之则把这种认识的思路,比作“祖孙的方法”。这一方法从来不把事物看作一个孤立的东西,而把它视为“历史”的一个“中段”:“上头有他的祖父,下头有他的孙子。捉住了这两头,他再也逃不出去了”。但历史也不是单纯事件的条块铺陈,它的背后还有“思想”,“有一个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它内在的“思想”,才能从一堆枯燥无生命的原材料中发现有血有肉的生命。事实上,对许多研究者来说,研究对象与他个人经历并无直接关系。研究政治史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政治家。如果没有历史想象力的参与,他们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难以开展的。

  第二,历史想象是“构造性”的。这一点和艺术想象确有相似之处。钱钟书也认为,“史学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玄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于小说,剧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仅同而可相通”。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司马迁。他在《史记》中创立的记史方法,比如刘邦之母大泽遇蛇、韩信下邳遇黄石公等,就颇具艺术想象的意味。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所赖以说明问题的一些“凭借”,如民族、国家、政党等,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但要把握它们,也要依赖于人的想象。按照安德森的话说,叫作“想象的共同体”。比如,研究民族,即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的全部同胞,或者和他们相遇,而是一种相互连接的意象让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第三,历史想象不可“天马行空”。这是它与艺术想象的不同点。柯林武德说:历史的想象是“一种经过训练的想象,其目的是为了寻求事实真相,而艺术家则是为想象而想象”。因此,治学者一定要将它限制在他所发现的材料上,避免添枝加叶,损害其真实性。他可以有深入而巧妙的推论,但必须时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以防止将事实纳入假想的框架。《红楼梦》研究中曾有过“索隐派”,他们借助离奇的想象,抓住书中的只言片语或某一个人物、情节,跟清代史事相比附,测字猜谜式地从中“索”出所“隐”的人和事来。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总之,治学者需有历史想象力,但不可以做“索隐派”,更不要去“影射史学”。

  放管服改革,创新迈上新台阶

  2018-05-25 10:04 人民日报 我要评论0

  字号: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突出的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问题,受到普遍欢迎。但改革中仍有一些瓶颈需要突破,整体效应需要进一步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突出的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问题,受到普遍欢迎。但改革中仍有一些瓶颈需要突破,整体效应需要进一步提升。

  近日,为了推动这一改革再上新台阶,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其中介绍地方探索的6个附件格外引人注目。怎样学好用好这些先进经验?本期大家谈,我们选刊3篇文章,与大家分享。

  “最多跑一次”,树立高标杆

  姜赟

  日前,在浙江某县政府,笔者看到整面墙上挂着项目投资开工审批图,密密麻麻的图表让人看到深化改革的紧迫性。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说,省里要求将审批项目压减到100项,但结合县里实际,梳理发现还有压减空间,这也是县里下一步攻坚的重点。正是这种主动加压的精神,浙江各地将“最多跑一次”改革引向深入。

  近年来,浙江“最多跑一次”越跑越顺,“一次办成”实现率达到87.9%,群众满意度评价高达94.7%。这项改革切口小、受益面大,惠及在浙江工作生活的每一个人、每一户家庭、每一家企业;“最多跑一次”倒逼部门放下“小算盘”、连成“一张网”,推动群众从“找部门”向“找政府”转变。这背后,离不开政府服务理念的提升,也离不开效能建设行动的支撑。

  “最多跑一次”曾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浙江经验也因此成为全国标杆。然而,面向未来,还需政府部门实时掌握“跑一次”过程中的新堵点、新难点,既要跑得快又要跑得有质量,巩固企业减负增活力、百姓办事省心力的良好局面。

  审批不见面,服务在身边

  彭飞

  下载手机APP、注册后填写申请信息、进行电子签名,简单几步操作、短短半个小时,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已办理完毕,申请者可直接下载。近日,江苏省“个体工商户登记手机通”上线,让前来登记的市民直呼“没想到”。

  老百姓办事越简单,政府部门推进改革、优化服务就越是要经历些“麻烦”。江苏省全面推进“不见面审批”改革,力争实现“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不见面”的办事效果。这不仅需要理顺各办事机构工作流程、明确对接方式、打通网络数据资源,还必须提升服务意识、激励责任担当、形成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没有快刀斩乱麻的果敢,没有抓铁有痕的力度,没有抽丝剥茧的耐心,很难获得这样的改革实效。

  最好的审批服务,就在于老百姓似乎感觉不到服务,却被服务得很好;相关部门没怎么干预,却已把依法应当审核的信息处理完成。虽未见面,却在身边。优质而高效的公共服务,常常会带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当好“店小二”,发力全流程

  张凡

  在全市范围内对329项事项实施当场办结2000余万件,2013年以来取消调整行政审批等1941项,建成贯通23个口岸和贸易监管部门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翻开上海市“放管服”改革的答卷,一个个数字格外亮眼。

  从试点“证照分离”到推进“三个一批”改革,从打造开放便利的投资环境到以“互联网+”技术实施智能化监管,上海市立志当好服务发展的“店小二”。如今,上海集聚超过8万家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生产总值占到总量的1/4,每个工作日平均新受理企业1000多家……对企业强烈的吸引力,不断迸发的市场活力,正是良好营商环境的生动注脚,更离不开为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全流程发力。

  上海市是创新发展先行者,在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方面也是宝贵的试验田。进一步推广上海的经验,不仅要推广那些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还要推广那种“更精准、更贴心”的服务意识,理念与行动双重抵达,才能让办事创业更容易,让人民群众更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