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精神

要做群众的学生 还要做群众的先生

发稿时间:2018-02-02 14:50:17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唐爱军

  核心阅读

  1942年 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尽管毛泽东在这里着重强调的是首先要做群众的学生,但实际上也指出了,做群众工作需要讲辩证法,既要做“群众的学生”,也要做“群众的先生”,要将代表群众、服务群众与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有机结合起来。

  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这些年,党的群众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别是基层群众工作效果明显,但是客观地讲,也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教育引导群众不够。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容易只注重服务群众、依靠群众,以为只要满足群众需求,听取群众意见,依靠群众就万事大吉,做到尽职尽力了;对群众的意见不加辨别、对群众的行为听之任之,甚至完全迁就个别群众不合理的要求和非理性的行为,迎合少数群众的错误意图,导致了诸如“群众脱离党”等问题。

  在党的基层工作中,之所以出现教育引导群众不够,甚至出现迁就、迎合少数群众等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至少下面几个因素是比较突出的。

  部分党员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不全面。一些党员干部错误地、片面地理解党的群众工作、群众路线,认为群众工作仅仅就是听取群众意见,满足群众的直接的利益诉求,解决群众直接的生活问题;只知道“从群众中来”,不知道“到群众中去”;只知道听取群众的意见,不知道要对群众的意见进行提升、总结;只知道要“做群众的学生”,不知道还要“做群众的先生”。

  少数地方思想宣传有问题。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宣传有“拔高”之嫌,在做群众工作的时候,不从客观实际,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出发,而是很多话说得“很满”“吊高群众的胃口”,很容易导致群众对党的要求和期望值过高。群众工作中的“高调宣传”不但不能很好地教育引导群众,反而从相反的方向发展了。

  部分党员干部“花钱买平安”的心态。很多基层党员干部并不是没能认识到教育引导群众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也并不是没有意识到少数群众的不合理利益诉求,而是在“稳定一票否决”的政绩考核背景下,过分迎合迁就少数群众错误的想法和做法。明知道少数群众的某些要求不合理、某些行为不理性,但为了表面上的和谐,还是通过经济等方法满足其要求、容忍其行为。

  在少数地方党群、干群关系比较紧张的环境下,增加了教育引导群众的难度。由于各种原因,少数地方基层党群、干群之间矛盾较多,这些矛盾很容易被激化起来,常常表现为激烈的、公开的冲突。在某些地方,党和政府成为群众利益诉求表达、以及发泄不满的“平台”、第一线。人民群众期望过上更好生活的愿望与党的服务能力、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相对滞后的矛盾,一旦没有能力满足群众的利益诉求、解决群众的利益冲突,或者在满足程度和解决目标低于群众期望值时,群众就会产生失落,滋生不满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党员干部尽可能“顺从”群众,避免激化矛盾。

  群众的新特点,人民群众内部分化的新情况等,导致群众接受教育引导的程度下降。随着现代化的社会发展,群众自身呈现出新特点新趋向,比如大家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随着时代的变迁,少数地方党和群众的血肉关系、鱼水关系维护得不够,群众对党的感激之情、认同之感,已逐渐被权利意识所取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经济意识、利益意识日趋增强,人民更看重现实利益和个人利益,对集体利益和未来理想的关注度下降。在社会转型、社会多元化的趋势下,群众内部的分化日趋明显、日益突出,增加了党整合群众矛盾,教育引导不同层次群众的难度。

  片面的群众工作方式方法不利于教育引导群众,反而产生不好的示范效应。比如,部分领导干部片面强调“动之以情”,没能将其与“晓之以理”“依法办事”有机结合起来。在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中,一些领导片面强调“理解”,放弃了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坚持,放弃了对法治原则的坚守,甚至放弃了对日常事理的坚持,结果“理解”变成了对少数人的迁就、迎合,这样给其他群众带来了不好的示范效应。

  少数党员干部“自身不硬”,教育引导没有说服力和权威性。“自身不硬”表现在知识水平、工作能力特别是道德素质、廉洁自律上。

  补齐群众工作短板的基本思路

  教育引导群众是群众工作的一大短板。补齐这一短板,需要多管齐下,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对党员干部进行群众观、群众路线的思想教育,要求党员干部完整准确地理解党的群众路线、群众工作。实践上不出偏差,首先要理论上全面准确。党的群众路线、群众工作从来都是讲“辩证法”的。教育引导群众和服务群众、相信依靠群众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要服务群众,为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要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推进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教育引导群众,使得群众更好地理解党的主张,更好地认识自身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二者相辅相成,统一于具体的群众工作中,不可偏废。在社会转型、利益分化的今天,领导干部更应当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需要引导人民群众正确对待党的领导和主张,统一人们的思想。群众工作也要坚持党性原则与人民性原则的统一,离开了教育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党性原则就很难坚持。

  做好群众工作一定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作风,切忌好高骛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基层党的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切忌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导致“好心办坏事”现象的出现。为群众办实事,一定要着眼于本地区的客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条件,切不可高调宣传,“吊高”群众胃口。

  加强对群众特点、利益和需求等情况的理性研究。在加强对群众新情况新特点的研究基础上,增强教育引导群众的有效性。第一,要“差别对待”。人民群众由于经济、政治、社会地位的不同,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社会需求,以及对党的认知态度等都存在差异。教育引导群众针对不同的阶层与群体,要有不同的工作方法。在当前,特别要处理好少数与多数的关系。一方面,群众工作应从多数人着眼,不可迁就群众中少数人的不正确意见,防止让少数人侵害多数人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要抓两头带中间,抓中间促两头。“两头”指群众中的先进、积极分子与“落后”、常有不满情绪的分子。第二,要“利益矫正”。在前面,我们已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的利益意识增强,基层的群众工作一个中心就是教育引导群众矫正利益观念,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念。引导群众找到党的政策、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结合点;引导群众在涉及自身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利益纷争的时候,要学会并接受利益妥协与利益协调。

  党员干部要掌握教育引导群众的有效方式方法。教育引导群众要有实效,需要正确的工作方式方法。在这里,着重强调三点:一是热点和冷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热点问题是显著存在的、人们都关注关心的问题,在教育引导群众的时候,领导干部比较容易关注热点,也习惯于抓热点,但常常忘记了冷点问题。实际上,一些地方,冷点问题恰恰是该地区的主要矛盾。做群众工作,需要常抓冷点问题,解决主要矛盾,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教育引导群众,让群众认同我们的工作。二是既用物质手段也用精神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当使用物质激励或利益补偿等手段,确实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动群众工作。但是,单纯的物质手段具有负效应,需要必要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激励。当前群众工作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过分强调物质手段,甚至“花钱搞定”观念充斥党员干部头脑中,在实际的工作中,造成了很多后遗症,客观上引导人们“一切向钱看”,一些人的价值观也发生扭曲。因此,群众工作在抓好物质激励的同时,要加强教育引导工作,强调精神激励、先进人物示范等方法的重要性。三是情理结合,情理渗透。群众工作要有情有理,情理相互配合。在当前,群众工作要防止以情代理、只强调以情动人不讲以理服人。特别是在群众工作中,一定要教育引导群众有“是非观念”,在重大的是非界限上,要教育引导群众,不能“以情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