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精神

网络小说改编电影之困

发稿时间:2017-11-30 14:53:28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陆绍阳

  由网络小说改编成的电影数量不少,成功的作品也不多,原因当然很复杂,但网络小说从创作到传播过程中,本身存在的结构性缺失恐怕是主要问题。

  网络小说是一个动态的创作过程,这一点有别于传统小说。以往在传统媒体上发表的小说,作者酝酿阶段的时间都较长,一旦进入创作阶段就一气呵成,一般来说,和原初的构思差异不大。作品出版后才会和读者见面,作者受外界干扰的因素较少。网络写作是一个开放式写作方式,和读者的互动性体现得很明显,它非常注重读者的反应,作者可以随时根据读者的反馈意见进行创作。有些作者为了吸引铁杆粉丝,增加作品的亲和力,会让粉丝的ID直接在行文中出现,使他们在阅读时有代入感。这种“开放性”的特征同样是一把双刃剑,有的作品因为吸取了“民间智慧”,增色不少,但大量的作品因为迁就读者的趣味,反而影响了作品艺术上的完整性。还有的作者创作时会受到网站激励机制的影响,由于写到一定的字数积分可以翻番,有实在的奖励机制的诱惑,作者就可能为此改变写作初衷,拉长小说的篇幅。

  网络小说的叙事线更像是心电图波形,不时有起伏,但主要矛盾很难贯穿,常常会产生不必要的枝杈,不容易做到情节发展上的一以贯之。有一点像流水,最后流到哪里,作者自己心里也没底,其间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甚至会造成对作品的总体把握失控。

  网络小说受人欢迎,不纯粹是文本的价值,还有小说以外的因素,它部分满足了读者的心理需求,起到了陪伴的作用。网站经营者也熟知这一“陪伴功能”的威力,为了吸引阅读者到点来看,到时间就保证有新的内容,对作者就必须有制约,网站采取的措施就是和作者事先签约,规定作者每日必须更新多少字数,以满足阅读者的情感需求,使阅读者像对恋人一样和网络小说长相厮守。网站每天面对海量的原创文字,不会一开始就在首页推荐新小说,而会不断显示作者的更新提示,更新越频繁的作品就越有被关注的可能。网络平台判断一部网络小说的成长性强不强,已经不是纯粹的按文艺创作和评论的标准,而是有别的指标介入,例如有个资深编辑透露他的选择依据是:情节第一,更新第二,人物第三,文字第四。对作者来说,为了突显“更新”功能,会想尽办法拖延故事结局的到来,诀窍就是像过去报纸上的章回体连载小说,在关键时刻且听下回分解,因此网络小说很难说有必然的结束感。这样一来,作品的水分多,也就不足为奇,因此,它大部分被认定为是“一次性阅读”的产品。

  网络小说的话语方式和电影并不一致,网络空间相对来说,表达的宽容度较大,修辞手法中也夹杂着大量原生态的网络语言,而这些特质往往不能在银幕上再现,从体现原著风貌的角度观察,在还原性上就会有耗损。

  热门的网络小说多出于两种类型,一种是科幻、魔幻,奇幻类作品,在《中国电影调研报告2014 一 2015》中有一项数据显示,57.87%的观众青睐科幻电影,但因为国内电影业的技术、工业水准还不够成熟,无法像好莱坞大片那样呈现逼真的虚拟空间,提供有震撼力的视听效果,使得观众对这类电影的观赏热情大减。另一种是情感类小说,因为最初阅读时就带有一次性消费的性质,读者并没有看经典作品那样的期待,加上这类小说没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冲击,因此,观众在大银幕上再次体验阅读快感的愿望已经大大减弱。

  网络小说的读者,或粉丝并非一定会转化为电影观众。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超过3亿,市场规模达到了90亿元人民币,日均更新文字量超过1.5亿字,年上线作品超过100万种,国内网站签约作者达到250万人,另有超过2000万人在网上不定期创作。由此可见,网络文学的内容生产者和用户规模都已经非常庞大,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持,证实热门IP和爆款电影之间的相关度很高,而只能说明有相关性,但不一定显著。

  IP资源改编成电影有它的知名度和品牌优势,但是也有先天的结构性缺陷。这就需要改编时有更成熟的编剧团队介入,进行高质量的二度创作,千万不能陷入抢时间抢进度的恶性循环中。不迷信IP,尊重电影创作规律,恐怕是更实在、要有效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