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精神

《富春山居图》与中国文人精神

发稿时间:2017-06-22 23:46:29   来源:人民网   作者:蒋勋

  如果说西方艺术是爆发力很强的百米短跑,分秒必争;那么东方艺术则是马拉松,不跑到最后,不知道输赢。《富春山居图》是东方艺术非常典型的代表,西方几乎没有这样的绘画形式:这么长的长卷,一段段看下去,等于在看人生里的每个段落。

  黄公望本名陆坚,因家穷被当地备受尊敬的黄乐老先生收养,改名黄公望,号子久,寓意“黄公望子久矣”。

  黄公望生于南宋,从小聪明伶俐,却经历国破家亡,在鄙视知识分子与汉族人的元朝,屈辱中求生活。而他一生中三个重要的决定,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富春山居图》。

  第一个选择:师从赵孟頫。黄公望小时候就参加“神童科”考试,后来成为江南一带底层公务员。40至50岁时,受长官牵连遭受牢狱之灾。出狱后他不再做官,师从赵孟頫学画。赵孟頫是元朝第一代的大画家,也是一个文人。历史上很多文人看起来非常柔弱,但在一个战乱、悲剧的时代中,文人又扮演了非常重要的文化传递的角色。

  第二个选择:卖卜维生。黄公望在50岁至70岁间都在松江卖卜维生。元朝的知识分子不受重视,但他们非常有节气,大都隐居山中或以算命为生。即“退隐”“隐居”,将自己隐藏于天地、山水之间。

  第三个选择:加入全真教。翻阅历史,全真教内藏龙卧虎。丘处机曾是忽必烈身边的军师,全真派隐藏着许多能人,期望用文人的方式影响元朝皇帝,减少屠杀,甚至反元复汉。

  黄公望在至正七年(1347年)开始画《富春山居图》,数年后画成时,他已经82岁。这张画是其生命历练到最后的领悟,有沉得住气、来日方长的况味在其中。

  富春江是中国很美丽的一个地方,这里没有残酷的政治斗争。东汉皇帝刘秀,有一个同学庄子陵(即严子陵)。庄子陵一生做了一件事,就是帮助刘秀打下了天下,在公元1世纪初建立了东汉,使刘秀成为汉光武皇帝。而庄子陵却就此消失,刘秀派人四处寻找庄子陵。但直至晚年,才获知在富春江边钓鱼的那个人就是庄子陵。庄子陵没有选择高官厚禄,却选择在富春江边垂钓一生。宋朝范仲淹作诗称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黄公望在画《富春山居图》时,其实也是在画庄子陵垂钓。庄子陵早就把功名看破,深知伴君如伴虎,他很清楚微妙的君臣关系,因此选择了隐退,钓鱼是其生命的另外一种选择。因此,《富春山居图》 中对于空白的处理以及画中淡泊的味道,都值得细细回味。“淡”这个字不容易理解,它是在经历了酸、甜、苦、辣、咸之五味以后,才能体会到的一种味觉。“淡”是一种回甘,是味蕾上留着的一种清香。

  一代代的文人到过富春江,骆宾王、李白、苏东坡都来过,因此黄公望来这里画这张画的时候,其实是把一代代的文人故事全部画了出来。

  吴均来这里写道:“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他坐在船上,觉得富春江给他一种没有目的性的快乐和自由,他可以随着水流飘荡,随便到东或到西。黄公望试图在他的画里,把这样的情感传达出来。

  苏东坡也到这里感叹:“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那是苏轼下放时看到的风景,有很多的人生感悟。

  在黄公望的这张画里,其实有着所有文人的共同声音,那种既要入世又要出世的茫然与徘徊。

  《富春山居图》里的水光用非常淡的墨扫过,这并不是什么技巧,而是黄公望敢这样画。因为他读了有关富春江的文学作品之后,他心里有一条江水,他要把这个江水的意境画出来。

  东方的诗和画讲的是意境,是如何把浓淡、干湿、轻重、顿挫画出来。你会发现,那些顿挫其实就是生命里的困顿和挫折,传达着作者的情绪。

  在《富春山居图》里,人都非常渺小。就像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的,我们不过是大海当中的一粒米,我们的存在本来就是这样的状态,所以黄公望用这样的方式,来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文人最重要的不是画画,而是生命的完成。东方艺术就像一场长跑,它不在意作品有多少,在意的是能否在自己的作品里,把一生所有的喜怒哀乐全部传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