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精神

探秘演艺经纪人行业:为啥人数多、人才少?

发稿时间:2013-08-12 00:00: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2013-08-08

  演出经纪人这个行当,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注册的、非注册的,职业的、非职业的,总数非常庞大,今年3月1日起施行的《演出经纪人员管理办法》又对演出经纪人进一步加以规范。但就目前发展看,这一行当的职业水准仍不理想。

  遍布各地的演出、与日俱增的演艺队伍、无时无刻的影视播映,甚至网络里的明星脸,如今都已经离不开经纪公司和经纪人。我国的经纪人究竟有多少,似乎很难统计,因为从事这一行当的人,有的注册,有的没有注册,有的是职业,有的则属于非职业,至今仍处于一种散漫的状态。

  经纪人应运而生

  上个世纪的80年代,“走穴”和“穴头”日益盛行,这些旧日江湖艺人的行话被当时的文艺界拿过来,专门形容那些个体演出行为,其中含有贬义的成分,因为当时各类演出从名义上讲,还是由国营演出团体、电影厂、演出公司负责组织。但随着文化生活的多样化、演出市场越来越活跃,传统体制下的演出经营管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要,所以,不管你乐意不乐意,“走穴”和“穴头”都是时代的产物。那个时代,演艺人员或早或晚大多参与过“走穴”,由于拥有号召力,有的名演员自己就做“穴头”,还有的“穴头”是电视广播从业人员和演艺人员的亲属,他们的人脉是“走穴”的可靠资源。

  90年代以后,文化市场逐渐发达,中介作为市场经济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得到重视,而文化中介之一的经纪业,也进入了合法正规的发展时期。1995年,国家工商总局颁布了《经纪人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经纪业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走穴”和“穴头”由地下和半地下变为了光明正大的行业,大量文化公司开始从事经纪业,有的就干脆以文化经纪为生,而舞台和影视演出的经纪更是大受青睐,这既是明星辈出的结果,也是演艺利润迅速上升后的市场反映。

  “80年代末90年代初,明星效应为我国舞台带来了新的气象,从那时起,我们就开始与外国明星、港台明星和大陆艺人签约,做他们的经纪人。有的是专项演出的经纪,有的是唱片经纪,有的则是从唱片、演出到创作的全方位经纪。至今已经有近百个。”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公司总经理江凌是演艺界明星都很熟悉的人物,很多明星的成名与她结为因果关系。一说到经纪,她深有感触。

  除了文化公司从事演出经纪业外,还有许多个体经纪人活跃在各地,数量庞大。有的专为一位艺人服务,有的可以同时兼做几个人的经纪人,有的只做演出,有的则专为影视拍摄服务。从2005年9月1日起,新修订的《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开始实行,这为个体演出经纪人的发展带来了保障。胡波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20年前就是北京有名的经纪人,在演艺界人脉很广,有的明星就是在她的经营下走向事业的巅峰。后来她曾退出经纪业一段时间做专职母亲,但最后仍经受不住演艺市场和个体经纪人的诱惑,最近再度返回经纪业。“我现在不缺吃不愁穿,但多年的经纪人生涯让我对这份工作有了很深的情结,看着一个个艺人走向舞台、走上屏幕,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

  有人为了生计,有人纯粹为了兴趣,有人则是工作需要,纷纷踏入了经纪人这个行当。

  演出经纪人的苦衷

  演出经纪人是文化经纪人中的一种,在《演出经纪人员管理办法》中说:“演出经纪人员,包括在演出经纪机构中从事演出组织、制作、营销,演出居间、代理、行纪,演员签约、推广、代理等活动的从业人员”,其实,这也是对演出经纪人职责的概括。在许多国家,演出经纪人行当已经十分成熟,任何演出和艺术家的活动都与他们紧密相连,一个成功艺术家的背后肯定会有高水准的经纪人,一场成功的演出也离不开众多经纪人的辛劳。任何想要走上舞台和屏幕的艺人首先要找到一位出色的经纪人,然后才可能走向成功之路。而在演出市场,只有与经纪人洽谈、和经纪人签约才是规范的做法。

  “一般经纪人或称助理,甚至还要照料艺人的生活,而资深的经纪人不但要负责演出、营销、签约,还要负责艺人的形象设计,总之要为他们的一切负责,因为只有经纪人的出色工作,艺人才有可能成功。”曾为10多位艺人做过经纪的西蒙恒源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蔡葵一提到经纪人就有一肚子话要说。如今有很多人,包括明星,当然还有经纪人本身,仍认为中介服务是多余的,不相信经纪人的专业性,认为可有可无,还有人只将经纪人看作是打杂的,或者是一种类似保姆的职业,无需什么素养,结果导致这一职业的门槛很低,好像什么人都可以进来,无非为明星跑跑腿、提个包而已。

  陈梓秋是老牌的经纪人,从李春波到零点乐队,他和他的北京喜洋洋联盟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曾为几十位著名的歌星、影星做过经纪,但现在,在他们的公司业务里已经没有经纪这一项了。“我们过去与艺人签约后,利润主要来自唱片,多的可分成到90%以上,可自从唱片业一落千丈后,利润基本为零,所以,再签就成了亏本的买卖。”在国际上,经纪公司与艺人签约是将演出、广告与唱片分开的,而在国内过去多是签全约,当唱片业不景气后,签全约就显得很不划算,于是,改为专项签约的越来越多,这样虽然可以减少损失,但获利也就很有限了。

  江凌和陈梓秋等人都对明星毁约感触很深,许多人原来毫无名气,一旦成名后,往往与经纪公司毁约。“毁约之后连官司都不必打,他们直接问,你们想要多少违约金,然后照付。这些违约金对他们而言,根本不算一回事。可在一些市场经济发达且规范的国家,违约罚款可以罚到倾家荡产,以维护合约的权威性,保护知识产权。”说到这些情形,陈梓秋一脸无奈。曾经为很多人铺就明星之路的江凌也说,他们公司现在签约大多是单项演出,或者只与那些为人规范、知名度高、讲信誉的艺术家签约,以规避风险。

  经纪人才为什么奇缺

  由于经纪人准入门槛很低,或者说根本没有,于是,人数很多人才却很少就成了演出经纪业的一种现状。

  依照规定,凡是经营演出的文化公司必须拥有3个以上具有演出经纪资格证书的职业经纪人,所以,在很多文化公司,具备这样证书的人并不少。“其实并不难考”,一些经纪人这样说。但在这些公司里,流动性强是一大特征,所以,这些名义上有资质的经纪人经常变换,而现在的文化演出公司大多又是单项签约,结果,经纪人的作用往往显得不那么明显。这样的环境很难培育人才。

  因为轻视演出经纪人的职业性和专业素质的大环境,也让亲属兼经纪人成为极其普遍的现象,找演员,先找七大姑八大姨谈条件、签合同,成为演艺界一景,家族景象使得演出经纪变得更为随意,更加缺乏职业性和专业素养。还有的演员干脆自己成立公司和工作室,自我经纪,肥水不流外人田,让演出经纪人的职业独立性变得十分微弱。“有的公司与大牌明星签约其实是幌子,事实上什么都可以不做,要的只是他们的名气,借此可以招徕生意,这些明星事实上都有自己的经纪人。”陈梓秋对明星演出经纪的虚假现象也很不满。

  大量的个体演出经纪人没有什么资质,更无所谓证书,使这个行当常常成为侵害演艺从业人员利益的地方。他们往往利用初学演艺者的无知、刚刚获奖者急于成名的心理,趁机渔利,有的在大奖赛的场外寻找对象,有的在艺术学校附近打主意,还有的是在剧组招聘演员时上下其手。这些人严重损害了演出经纪人的声誉,至今仍被叫做“穴头”,让“穴头”再次成为贬义词。

  演出经纪是演出市场的关键环节,对演出市场的发展繁荣具有重要意义,“没有中介或者中介水平不高的市场,肯定是个不成熟的市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居其宏对演出市场的中介现状十分不满。很多专家指出,别看现在演出经纪人数庞大,但真正有资质、有水平、有眼光、有素养的经纪人寥寥无几,演出经纪人不懂艺术、不懂市场,甚至不懂什么是经纪的比比皆是,这将严重影响演出市场的健康发展,从长远利益讲,也一定会损伤演艺人才和演艺事业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