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精神

《易中天中华史》:一场新文化试验?

发稿时间:2013-05-24 00:00:00   来源:新京报   作者:易中天

  【一家之言】

  5月,全世界的畅销书发动机都开始疯狂转动。出版人路金波秘密运作一年多的大项目《易中天中华史》日前终于揭开面纱。在过去一周中,这本易中天写作的中国通史被炒得烽烟四起,以至于“当代悬疑小说之父”美国畅销书作家丹·布朗最新作品《地狱》面世的消息也顿失分量。透过各自拼理的“口水战”中,我隐约看到一场新的文化试验正在启动,虽然它是带“伤”起飞的。

  老实说,自5月初易中天在博客上自曝将在未来五至六年(后来延长至八年)陆续推出一部中国通史以来,我对这个项目并无太多兴趣。理由很简单,以常识计,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任何一位学者都无法写作一部中国通史。直到首发式上剧透其运作方式和后来看到前两卷成书后,我才慢慢释疑:它原本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严肃通史,而是以“命运和选择”为筛选标准、以点带面的通俗历史读物。

  “这是一部轻松好读、引人入胜、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中华史诗。这是我没写过的,别人也没有写过。”直率的易中天在首发式上的这段广告语估计又会引发各种“羡慕嫉妒恨”。不过,哪怕他不是写作中华通史“第一人”,他目前投入全身心参与打造的《易中天中华史》也的确在进行一次中国当代文化史上的“冒险”。

  依据有关媒体报道,易中天其实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背后还有一个“学术顾问团队”。从目前披露情况来看,这些学术顾问不但提供前期的历史年表和参考书目,而且对稿件具有生杀大权。从去年3月项目启动后,第一部《祖先》写作长达10个月之久,“就是因为每写一稿都要交给顾问团队讨论,一旦被否定,就要全部废掉稿子,推倒重写,一直找到感觉为止”。

  我起先并不能确定长于打造文学畅销书的路金波和有“学术超男”美誉的“通才”易中天要做些什么,直到易中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这套书的写法类似于《我们的故事:美国》”。《我们的故事:美国》(America:TheStoryofUS)是2010年4月在美国历史频道首映的一部12集史诗纪录片,轰动一时。这就清楚了——路金波是在尝试以纪录片的制作模式打造畅销书。实际上,只要浏览一下目前面世的前两卷就会发现,它们的结构和语言太像一部大型纪录片的脚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它的每一个小节都只有1000—1500字左右,而且以短句居多。如果我们把《易中天中华史》看作一部《我们的故事:中国》,那么整部作品的定位和相关人员的功能就更加清晰:它是一部体现主流史观的通俗“纪录片”,路金波相当于制作人,易中天相当于总撰稿。

  不过,他们的尝试是否具有可以推广的示范效应,还值得深入讨论。个人认为,作为一部纪录片的脚本,《易中天中华史》无疑是优秀的;但是作为一部通俗版的文化通史,它还过于简略。毕竟对于历史来说,各种非理性的偶然因素往往难以估计,而且所谓“命运和选择”的转折,大多是事后诸葛。更为重要的是,身为一个具有文科背景的人,我一直感同身受的是:从起点开始搜集原始材料往往比得出框架和结论更加重要;对于一本肩负为中华寻梦使命的历史读物而言,保持内容生成链条的完整性,简直太重要了。

  不过,对于苦寻畅销写作高手的中国文化界来说,能找到已经66岁的易中天来干这件大事已经很不容易。大家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