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是重点也是难点

发稿时间:2012-01-06 00:00: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作者:李海楠

  ■编者按

  “改善居民收入状况”是2012年度需重点关注并解决的民生工作之一。

  与政府、企业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不断上升形成对比,居民收入的比重正在呈现不断下降趋势,由此带来的收入分配差距正在不同阶层间形成巨大“剪刀差”。

  专家表示,分配不合理导致的贫富差距、行业差距及地区差距在不断拉大,收入分配改革已然成为民生问题迫切待解的根本性问题。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日前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报告时表示,2012年“要深化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多位普通劳动者在谈及2012年民生热点时,无一例外地将收入问题摆在了首位;受访本报的相关专家则认为,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既是2012年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

  方向清晰 难点犹存

  2012新年伊始,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以走访、电话及网络的方式随机采访了企业工人、公司白领、农民工、公务员等多类劳动者。各方在谈及“2012最关心的民生话题”时,普遍将关注焦点指向了 “物价高企背景下如何实现收入增长”。

  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为此,会议提出了将“改善居民收入状况”列为2012年度重点民生工作之一。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既是2012年的改革重点同时也是改革的难点。

  “分配不合理导致的贫富差距、行业差距及地区差距在不断拉大,收入分配改革已然成为民生问题迫切待解的根本性问题。”在汪玉凯看来,改变当前收入分配不合理格局,亟须改革分配制度以提升城市普通职工及农民工群体的收入。

  事实上,对于收入分配改革的呼吁由来已久,且相关改革方案也一直在酝酿中,但因诸多阻碍至今难改“步履维艰”的尴尬。汪玉凯认为,当前阻碍收入分配改革的困难依旧存在,充斥于垄断行业、权利与行业结合领域内的既得利益集团对改革起到了巨大阻碍,破除这一阻碍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得以有序启动和推进的前提。

  对于各界希望2012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实质进展的普遍期待,汪玉凯表示支持。他认为,民众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报以强烈期待,主要是希望改革方案能够进一步促使收入增长。但汪玉凯同时指出,改革首先要明晰三大方向:第一,在初次分配领域应提高劳动者工资比例,提高普通劳动者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第二,在再分配领域,要加大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利益;第三,劳动者对工资收入应有更多自主权。

  改革依旧任重道远

  近年来,与政府、企业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不断上升形成对比,居民收入的比重正在呈现不断下降趋势,由此带来的收入分配差距正在不同阶层间形成巨大“剪刀差”。

  “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非常复杂,需要根据不同经济成分制定针对措施,并最终形成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但制度改革和建设依然任重道远。”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从初次分配看,近几年工资报酬增长没有赶上经济增长步伐,即低于劳动增长率增加的速度。

  对于政府以税收形式以及企业以利润形式分别提升分配比重,张车伟认为,政府税收增加同样带来了可见的民生投入增加,无可厚非;从企业的资本收益增加看,国有企业、私人企业及外资企业在获得利润增长的同时,“利润歧视工资”的现象依旧普遍存在。

  “因此需要将国有企业增加的资本收益通过完善的机制更好地用于全民,而不仅限于企业内部循环。 ”张车伟指出,私人资本和外资资本收益增加也全部流入资本所有者手中,这就需要通过集体合同制、劳动协商等制度的完善,提高劳动者在工资协商中的谈判能力,形成工资增长的有效机制。

  实际上,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政府也在不断尝试“调节收入分配趋向合理化”的努力。 2011年9月1日起,“新个税法”正式实施,纳税人纳税负担普遍降低;2011全年,全国有共计24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达到22%。

  对此,张车伟告诉记者,税收制度改革是相对简单且对任何领域和群体均有效的措施。他认为,诸如增值税扩围、资源税改革、房产税改革试点等措施都是在2012年可以有所作为的政策。

  “税收制度改革可以作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必将有利于缓解社会分配中的畸形现象,继而促使国家通过完善制度以矫正‘畸形’。 ”张车伟强调。

  经济、民生共绘“发展路线图”

  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任务的同时,对消费与收入二者的关系采用了 “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要合理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拓宽和开发消费领域”的表述。

  自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国家积极推进扩内需、促消费政策落实。然而时至今日,消费力不足、消费贡献率低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究其原因,各方普遍将其归咎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少数高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偏低,而广大中低收入者则无力消费,大量潜在消费难以实现”。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发展中国家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彭刚对本报记者表达了对“积极促进收入增长,继而推进落实扩内需、促消费”观点的支持。他认为,这一点在2012年世界经济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大环境下尤为重要。

  “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密切相关,这正是2012年中国经济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的同时,强调将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及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的重要原因。”彭刚强调,消费力需要增加收入做后盾,而保障收入增加的前提是进一步解决好一直存在的就业矛盾。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