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云春:在发展中缩小“三个差距”

发稿时间:2011-08-09 00:00: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侯云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认为,缩小“三个差距”,重庆两江新区有条件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我们的研究表明,缩小‘三个差距’既是分配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两者并不矛盾,而重庆两江新区有条件在快速发展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8月6日,在由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等单位主办的“重庆两江新区与新十年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如是表述。

  当天,由侯云春作为总负责人之一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在京发布了《把两江新区建设成为全国缩小“三个差距”先行区研究》报告(课题组成员主要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组成)。

  侯云春说,西部大开发已经走过了十年的风雨历程。前十年的西部大开发卓有成效,新十年西部大开发面临着发展模式转型的艰巨任务。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的情况下,逐步扩大的城乡、区域与收入差距,既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全局,也为新十年西部大开发提出了新的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新十年西部大开发重要的战略支点,两江新区必须承担新角色和新定位,在“发展模式转型”和“缩小三个差距”上都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侯云春指出,站在西部大开发新十年的起点上,要用“以发展促进均衡、以公平支撑效率、以民生保障协调”的新理念谋划两江新区的发展。

  首先,以发展促进均衡。侯云春认为,不能将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与贫富差距简单地等同于分配问题,而应将其视为发展的问题。如果在发展速度不快、发展成果不丰、参与范围不广的基础上谈缩小“三个差距”,只能形成低水平下的均等化。两江新区需要以生产要素的自由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推进城乡和区域一体化,以项目建设扩大就业人群,以产业升级提高就业质量,以政策扶持保障就业稳定,在发展中逐步缩小“三个差距”。

  第二,以公平支撑效率。在由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发展机会的不平等会造成社会阶层的固化,削弱人力资本投资和创新的意愿,减少实业投资的机会,降低社会生产效率。因此,两江新区应建立鼓励社会主体参与创新和投资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以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赋予社会成员更高质量的参与能力,以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机会鼓励各类企业参与两江建设,以公平公正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使发展成果惠及两江全体人民,从而形成强劲的创新与竞争活力。

  第三,以民生保障协调。他说,民生问题是一举托两头的大事,既关乎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也关系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在需求侧和供给侧都为发展提供坚强支撑。两江新区要通过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提高保障质量,形成稳定的消费预期,支撑消费需求增长;通过巩固和扩大文化建设和治安环境治理成果,改善投资软环境,支撑投资需求增长;通过提高本地劳动者的素质,吸引高素质人才,提升要素禀赋结构,支撑经济高质量增长。

  侯云春表示,课题组经过近一年的研究认为,在缩小“三个差距”的实践中,两江新区要实行“创新以谋求长远、调整以促进转变、统筹以求得稳定、包容以达到共赢”的新思路。一是要创新以谋求长远。两江新区要充分利用好先行先试权这把“金钥匙”,争取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新突破。二是要调整以促进转变。两江新区要注重两个方面的结构调整,即从偏重生产性投资向注重社会性投资转变、从规模扩张型城市化向质量提升型城市化转变。三是要统筹以求得稳定。在经济结构快速调整的过程中,两江新区要统筹兼顾,始终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做到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相结合,劳动密集和资本知识密集相结合,传统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特别是要充分利用靠近市场需求与贴近制造环节的特点,大力发展知识与劳动双密集的产业和企业,尤其要注重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和创新活力强的小型微型企业。四是要包容以达到共赢。两江新区与周边地区之间存在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两江新区的发展对外围地区将产生辐射与扩散作用;另一方面,两江新区的功能提升和市场潜力直接取决于腹地的范围及其发展水平。两江新区要在人口政策、产业布局与区域协调上多做文章,充分发挥人口聚集效应、产业配套效应、要素辐射效应和市场拓展效应,由近及远地实现与周边地区的一体化,在更大范围内促进“三个差距”的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