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只是12年教育“还债”新起点

发稿时间:2012-03-06 00:00:00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熊丙奇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12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这意味着该目标自1993年提出以来我国有望首次实现这一承诺。

  我国1993年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按照该纲要,最迟到2000年实现目标,可直到今年才“顺利”达到,推迟了整整12年。

  花19年才达到目标兑现承诺,反映出增加教育投入的艰难,应该反思为何这一目标花了这么长时间才达到。

  一种解释是,我国财力有限。这种解释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欠发达国家为4.1%。难道我国的财力低于欠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再拿财力说事,就是一种推脱。

  总体看来,我国教育投入水平低,主要由两方面原因所致。一是教育经费保障体系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以县乡财政为主的保障机制,县乡财政的投入占80%,这带来的问题是保障力度有限,同时由于各地财力的差异,造成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严重不均衡。二是教育经费拨款体系不健全,与发达国家教育经费预算,有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和地区教育拨款委员会,具体到学校的拨款,由社区居民参与的社区教育委员会参与决策监督不同,我国教育经费拨款,是由政府单方面负责,俗称“讨钱花”,一些地方在投入基础设施楼堂馆所建设时有钱,在三公消费时不缺钱,可轮到教育投入时就没有钱了。

  我国近年来教育投入水平之所以逐渐提高,与调整第一方面有关,具体表现在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省级财政加大对基础教育的统筹力度,在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指出,2011年,中国免除了3000多万名农村寄宿制学生住宿费,其中1228万名中西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了生活补助。这就得益于中央财政。以笔者之见,2012年达到4%,有待于中央财政持续发力。

  而第二方面的调整,现在还没看到。对于教育投入达GDP4%,有舆论乐观地分析,我国已还清教育欠债。这不但无视过去多年欠债的事实关于教育欠债,至少应该计算,从2000年起,每年教育投入离4%投入水平的差值,再进行累加,由此得到的教育欠债是十分庞大的,一年达到4%,远不能抵清过去的大量欠债。要实现我国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立的教育改革任务和教育发展目标,教育经费投入如果仅仅维持在4%,是难以支撑的。而要提高投入,就必须调整拨款体系,由公众参与预算决策,并监督政府依法拨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要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提升为人力资源强国,没有与之匹配的教育投入,是不可想象的。教育经费达到GDP的4%,只是一个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