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乡村教育枯萎,中国教育危机空前

发稿时间:2011-07-26 00:00:00
来源:金羊网作者:朱永杰

  村里没了学校,就像家里没了孩子。这种切肤之痛外人没有,只有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民不但有,而且刻骨铭心。父母活着的希望就是孩子。孩子的希望就是受教育。可是谁也想不到,如今农村孩子上学面临着巨大危机,让人心生绝望。

  据7月23日《人民日报》报道,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大洋镇中学被撤并,引发农民下跪请愿。这则新闻依然缘起于一个网贴。撤并后,几百中学生要到更远的地方去。至于撤并理由,当地教育局说,一是原初中部规模偏小;二是撤并后,大洋学校将有空间为小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三是将利用空余校舍为大洋镇建一所省二级标准的公办幼儿园。但是农民一百个不理解,他们说,一是孩子上学远,安全隐患多;二是担心教育质量;三是家庭经济负担增加;四是不放心孩子住校,读初中的孩子正长身体,离开父母,谁能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负责?五是感情上难以接受,当年建校,村民自愿捐出良田50多亩,拆住房5间、挖祖坟30多穴,就是希望能在家门口让孩子就近入学。

  谁更有道理?稍微有点常识就会知道,当地政府部门是好心办了坏事,原因就是违背了教育规律,脱离了当地实际。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离开父母的怀抱,除非是万不得已,一般地,家庭教育和学校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孩子在家和学校两点一线的切换中,磨砺摔打,矫正前行,就像禾苗生长在沃土之上,为一生的幸福和快乐奠定基础。

  近年来,乡村沉陷,乡村教育更是首当其冲。许许多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普九”中修建的学堂被停办,本村连个幼儿园都没了,孩子上小学竟然需要住宿,这分明就是教育的大倒退。“普九”以前,我记忆里在一些小的村落,开办有复式班,一个老师教几个年级,虽然简陋、辛苦,但也其乐融融。孩子们就在家门口受了教育。按说,后来的教育投入应该加大对这些小学堂的扶植,比如给老师多补助,添加必要的设备,倾斜的结果是吸引老师来工作。

  然而事实不是这样,教育过渡行政化的恶果就是剥夺了服务对象(其实变成了管理对象)的发言权。在缙云县,明明大洋镇的老百姓不愿意并校,可是上级政府部门就是要拍脑袋合并,还美其名曰扩大规模盘活资源谋福后代。报道说,投入上亿元的缙云中学仙都分校新学期建成使用,这一龙头学校的建成,“盘活了资产”,为全县中小学的教育布局调整腾出了空间。这一个亿值不值,要不了几年,很快就会见分晓。因为失去了孩子的村庄,会使城里的航母学校失去发展的根系,只有日渐枯萎一条绝路可走。

  如果说,中国的3000万留守儿童,是他们的父辈为了生计无奈的选择,那么,在农村,撤并学校与大量建寄宿制学校同步,六七岁的孩子被迫离开父母,这样的教育对他们的心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因家门口无学可上,让大量农村家庭无奈选择寄宿制,是不是在人为制造另一种反向的、与孩子分离的“留守父母”?中国青年报记者李新玲的质问理当引起警觉,救救孩子吧!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