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宏宝: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亟待加强

发稿时间:2012-10-25 00:00:00  

  【核心提示】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实践的探索等方面皆取得了不少进展,但也依然存在着诸多不足。

  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开展,对于学生生命品质的提升、学校德育质量的改进、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均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自1916年清华大学校长周寄梅先生首次将心理测试的手段应用于学生的职业选择,并邀请专家到校讲授就业指导课程以来,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今天,虽然我国在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实践的探索等方面皆取得了不少进展,但也依然存在着诸多不足,具体表现在如下几点。

  教育外部环境有待改进

  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的社会根基相对薄弱,职业生涯教育的外在需求也不够旺盛。总体上,国民还缺乏主动开展生涯规划的意识,部分学生还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家长和学生对职业生涯辅导需求不够强烈。少数学校在办学理念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急功近利倾向,关注更多的是“进口”,而对“出口”的重视不够,投入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业生涯教育的效果,降低了其对师生的吸引力。

  国外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小学时期是学生职业意识的萌芽阶段,尽早对中小学生开展生涯教育,有助于激发他们的职业规划意识,使之从小有意识地主动了解和认识自我及职业世界,从而对高校专业的选择有更为理性、更为科学的判断,对自身的未来有更为明智的设计。尽管我国早在1994年就出台了《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试行)》等有关文件,但长期以来,中小学相关活动与课程并未能得以切实推进,中小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能力并未得以有效培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起点与高度。

  教育内部资源有待开发

  目前,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的内部资源还相当有限,主要表现在:有关精品课程的资源共享及其推广还做得不够;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生涯决策、创业典型等方面的案例梳理得不多;有关学生职业兴趣、职业成熟度、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测试工具针对性不强;具有示范作用的生涯规划书模板较为鲜见;可供学生课外阅读的职业生涯辅导杂志为数不多,职业生涯咨询案例尚需积累;辅助师生教学的音像资源及供教师教学参考的相关资料亦需开发。在相关网络资源建设方面,笔者分别从东部、中部、西部三类地区抽取了包含国家、省级示范院校在内的30所高职院校,对其职业生涯辅导类网页、网站建设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在30所学校中有27所(占90%)建有独立的职业生涯辅导类网页或网站,但这些网页的名称大都冠以“就业”二字,其栏目设置主要集中在就业信息、政策介绍、就业指导三方面,其具体内容主要局限于面向毕业生发布需求信息、传授求职技巧等,在网页、网站中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栏目、面向全体学生提供生涯教育内容的学校为数极少,网络资源的浏览量、更新率亦不够理想。

  教科书作为教育资源的主要载体,同样需要进一步的建设。笔者随机对30本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类教科书进行了抽样分析,总体上可以看到不少教科书在内容上都力求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形成了个性化的风格,但也发现由于对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本质把握不够准确,部分教科书在内容上对学生的学业、生活、休闲与“成人”辅导覆盖不够,对认识自我、了解职业、职业决策的方法关注不足,对“何为成功”、“何为幸福”、“如何看待学习、生活、事业中的名与利”、“如何处理适应组织文化与弘扬自身个性的关系”、“如何处理个人成长与组织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等职业观、价值观、人生观问题引领不力。

  教育实施成效有待提高

  职业生涯教育不仅要解决学生理论认知的问题,而且要切实培养其生涯管理能力,增强其职业自尊水平,提升其职业生活品质,因此,在教育方式上,除课堂讲授外,还需要借助职业实践、现场观摩、案例引导、角色扮演、素质拓展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创造体验的机会与空间,让学生“做中学”、“悟中学”。目前,少数院校的相关教育尚过于依赖职业测评、知识传授,缺乏对行业、企业、职业的系统探索,与学生实际学习生活相游离,这种季节快餐、短期促销的教育方式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职业生涯教育,也直接影响了教育实施效果。

  笔者通过百度文库、道客巴巴网选取了30个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件作为分析对象,对照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评分指标进行衡量,发现其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自我分析不够清晰、全面、深入、客观,自我评估理论、模型应用不够恰当;对目标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了解不够清晰、翔实,对目标职位的工作职责、任职条件等的分析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可评估性和可借鉴性;职业目标确定和发展路径设计过于理想,可执行、可实现性不够,行动计划可操作性不强;备选方案的设计与主路径缺乏关联性,跨度过大;文字表达用词不当、内容安排顺序不对、形式上过于花哨,这些都说明高校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思路及能力等方面均存在不足。此外,笔者通过对30篇有关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实施状况调研报告类文章的整理,也发现学生总体上对该项教育的满意度不尽理想,在教育内容、实施方式、结果评价、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提出了改进愿望。

  教育支撑条件有待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任重道远。迄今为止,我国尚未设立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业标准,尚未形成较为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其职称评定、福利待遇、评先评优等问题还没有从制度上得以规范,教师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空间需要大力拓展。部分高校相关人员流动频繁,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青黄不接、日常业务不精、工作缺乏连续性等问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较低。

  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我国在职业测评工具的开发、设施的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总体不足,相关硬件条件不“硬”。教育主管部门大多没有专门机构和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协调职业生涯教育,地方政府职能部门有关社会发展规划、人才预测与需求信息的发布机制尚待建立,社会职业指导和咨询机构与高校学生管理部门、职业生涯教育实施单位之间合作共赢的路径尚未打通,用人单位、师生代表等多主体参与学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开发的平台尚未全面搭建。

  理论研究亟待深化。有关我国职业生涯教育发展历史、国内外比较、职业发展规律以及职业生涯辅导技术与过程等专题研究仍十分薄弱,这与今天职业生涯教育应有的地位、职业生涯辅导工作应有的质量要求相比,很不相称。

  为有效推进职业生涯教育的展开,当前要着力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积极营造教育外部氛围。完善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考核、评估、督导制度,将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纳入学校常规管理内容之中,纳入社会及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办学质量评估的指标之列,引导高校切实贯彻《高等教育法》、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等相关法规精神,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二是自觉提升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内在品质。要从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等层面对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属性、功能定位、开发理念等进行探索与挖掘;要合理构建课程开发组织,协调各方主体价值取向,强化师生课程表达能力;要规范课程开发程序,密切关注课程目标定位、内容组织、课程评价等环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确保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合法性”、“合理性”。三是努力创造教育支持条件。出台《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国家职业标准》,明确高校职业指导人员从业资格,筛选、建设一批有良好培训资质的培训基地或研修中心,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拓展其自身生涯发展与成长空间。组建职业生涯教育管理机构,统筹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加强职业生涯发展和职业生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努力形成本土化的研究成果。多方筹措经费,多方沟通协调,加强职业信息查询和学习系统、个体职业素质测试系统、职业生涯辅导技术系统的建设。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