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教育改革 教育必需“改变”才能适应未来

发稿时间:2020-11-30 14:18:42   来源:未来网   作者:张冰清

  “我们当前教育的中心工作就是要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6个文件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教育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的转变,二是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湛在中国教育明德论坛2020年年会暨第十九届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上表示。

  “在2021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们以第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教育强国为目标,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根本动力,努力工作,不怕困难,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献礼。”教育部原副部长、原国家总督学顾问张天保分析了在国家新的发展阶段中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并在致辞时呼吁。

  世纪明德董事长兼总裁陈自富也就未来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畅想:“这是中国教育面临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黄金时代。过去与未来交相呼应,理想与现实深度碰撞。我们要向往星空,更要脚踏实地;我们怀揣教育梦想,在交流、碰撞、融合中去探索、去遇见更大的教育世界。”

  迎接未来挑战,建设教育强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两项任务,并相继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期教育队伍建设改革的若干意见》等6个重要文件。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湛表示:“我们当前教育的中心工作就是要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6个文件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教育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的转变,二是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

  时代发展逐日增速,教育也必然需要“改变”才能适应未来。“未来一定会来,教育一定会变,这是毫无疑问的。”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表示,“虽然疫情引发了我们对未来学校的更多构想,虽然我们在学校变革方面仍需不断观望和探索,但我仍然坚信,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

  那么,什么样的“改变”才能真正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呢?这是当今每一名教育者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对此,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钟秉林指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着教育资源不均衡、人才培养多元化、在线教学普及化等问题,教育者应当与时俱进,主动去适应和应对新的挑战,这样才能真正迈向未来教育。

  创新人才的创新培养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课程教材的革新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课程教材体现了国家的意识,体现了国家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是教学、考试、学习、评价依据。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素质教育的实施,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执行课程教材而实现的。

  在本届论坛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杂志主编付宜红详细解读了我国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以及面向未来人才培养的新举措。

  “当前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要更多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明确学科育人的目标和任务。”付宜红说,“因此,我们的新教材很明显地强化了育人功能,突出了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同时指向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养成,为教育和评价提供了有效指导。”付宜红表示。

  在创新课程教材的指导下,学校和教育者们正走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道路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处处长、上海市特级校长杨振峰分析了当前教育环境中不利于创新人才发展的因素,探讨了创新人才需要具备的特质,并提出了“以宽松环境造就自由灵魂”、“鼓励学生发现自我”、“培养创新意识以适应不确定的未来”等针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和手段。

  王文湛也就这一话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做到:培养主体意识、强调参与意识、培养问题意识、培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兴趣爱好。

  资源融合共享,绘未来教育蓝图

  自2006年第一届中国教育明德论坛成功举办起,世纪明德就致力于搭建一个基础教育交流共享平台,挖掘并宣传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案例,研究和探讨中国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思考和探讨中国教育改革进步。

  辽宁省朝阳市教育局局长金明新表示:“明德论坛除了是一个交流的契机,更重要的是为各地教育者提供了整合教育资源的平台。未来,我们希望继续与明德携手,共同科学规划并推动区域教育的均衡有质发展,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任何值得去的地方都没有捷径,就像世纪明德一直坚信的那句话——最好的课堂在路上。”世纪明德董事长兼总裁陈自富表示,“这条路是走出课堂的光辉灿烂之路;这条路是不断探索教育改革创新的教育工作者之路。探索未来的教育世界,我们一直在路上。”

  据了解,本届论坛由中国教育明德论坛主办、世纪明德承办,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智慧教育专业委员会作为学术支持单位,以“聚焦教育改革,共话未来教育”为主题,聚焦教育前沿动态,解读教育改革政策。现场嘉宾及线上观看的业界同仁深入探讨了后疫情时代的教育重塑、面向未来的科学教育等问题,携手共绘未来教育的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