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

发稿时间:2018-03-01 14:18:14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张 瑞

  【摘要】目前,在我国很多贫困地区存在贫困的代际传递现象,因此,政府推出了精准扶贫的政策,在给予贫困人群最低生活保障外,还给予一定的教育经费,帮助解决其子女上学问题。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贫困家庭子女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对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完善最低生活保障、转变教育观念等方式进行改善。

  【关键词】精准扶贫 贫困人群 子女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为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和“扶贫先扶智”的指示精神,打赢脱贫攻坚战,切实有效做好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助优惠政策,不仅向贫困人群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还给予其一定教育经费满足其子女受教育所需费用,取得了很好效果。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贫困家庭子女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需尽快解决,加快脱贫步伐。

  贫困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较低

  虽然精准扶贫政策推动下的贫困家庭子女能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这些贫困家庭的子女普遍受高等教育程度较低,一般都是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就进入了社会。根据对这些贫困家庭的调查发现,贫困家庭对其子女投入的教育费用远小于国家给予的扶贫经费。即使这些家庭有力承担教育费用,家长也鼓励子女早些进入社会挣钱,帮助家庭分担生活压力。但是这些孩子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也没有一技之长,在劳动力市场上没有任何竞争优势,最终沦为廉价劳动力。而到了自己的下一代,又会陷入这种恶性循环中,生活状况仍然无法好转。

  贫困家庭子女与普通家庭子女在受教育机会上是不均衡的。通过精准扶贫政策,这种不均衡状态虽然有所缓解,很多贫困家庭的子女有了上学的机会,但在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上,两者还存在较大差距。家庭条件较好的子女可以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比如可以选择更优质的学校,可以参加各种兴趣班或者请家教。这些对于贫困家庭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而且即便他们有更多的资金也会倾向于用在满足物质生活上。因此,虽然国家出台了各项精准扶贫的帮扶政策并给予了一定补贴,但不同条件的家庭在教育支出上仍存在较大差异。

  哪些因素阻碍了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

  因观念问题使子女教育得不到重视。贫困人群更多将关注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家庭收入上,对于子女教育问题一是无暇顾及,二是较重视眼前问题的解决,没有长远投资教育的眼光,无法将脱贫致富与接受教育联系在一起。而对教育的观念则随着上一代延续下来,上一代不重视子女的教育,不知道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就会使下一代产生同样消极的观念。很多贫困家庭希望子女早些进入社会工作挣钱,缓解家庭开销的困难,导致很多孩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进入社会工作。而这部分子女中大多数也不想上学,觉得学习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这种观念的产生很大程度是受父母影响而导致的。一些贫困人群意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是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生活贫困无法全力投入子女教育。我国的贫困家庭大多数处于父母没有稳定工作,经常失业,不能保证家庭的基本生活来源的状态,所以即使国家推进精准扶贫的政策,通常只能帮助贫困家庭子女解决不能上学的问题,帮其负担日常学杂费、餐费等基本开销。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还涉及学生的学习心态、个人素质培养等各个方面。贫困家庭的父母因为缺少收入来源,导致没有多余精力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中,对待子女的教育有时有心无力。政府需要加大扶持力度,帮助愿意学习的孩子接受更全面的教育,使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我国教育体制存在需要一些完善的地方。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差异较大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各地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不一,而且高中阶段的学习仍然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很多贫困家庭无法负担非义务教育给他们带来的经济压力,从而放弃了这个阶段的学习。但是高中教育对于个人成长和命运的改变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高中教育这个阶段,贫困家庭子女才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进而提高自身能力,为以后找到工作打好基础。由于我国教育保障体制不够健全,一些贫困学子的梦想未能实现。

  解决贫困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加强对教育的宣传。从根本上改变贫困人群的教育观念,是精准扶贫的关键,也是首要任务。只有“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深入人心,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教育目前面临的现状。让贫困家庭的父母认识到,只有让子女接受到较为完整的教育,用知识的力量武装和充实自己,才能提升自我,拥有改变自己命运的可能,不再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政府应通过网络、报纸和其他各种媒体宣传接受教育的必要性和诸多好处,并且列举一些真实、具体的通过接受教育改变自身命运的事例,让贫困人群深刻意识到子女教育的重要性。让每一位贫困家庭的父母有培养子女教育的强烈意识,无论生活多困难,也不能放弃孩子的学业。政府对贫困人群的教育扶助也不应只从父母入手,还应该在学校的层面上加强学生对学习重视程度,使其认识到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能进入更好的学校学习,进而找到满意的工作,拿到稳定的薪水,去改变自己和家庭贫困的境地。

  完善贫困人群最低生活保障。必须逐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解决贫困人群的温饱问题,使其有精力和能力提高子女教育水平。一是政府应将扶贫经费细分化,将生活费用、教育费用等专款专用,使扶贫资金切实用到该用的地方。二是政府应尝试建立对收入低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城市居民进行救助的救济制度,并每月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并预留一部分资金资助其子女接受正常的教育,用以缴纳学费和学杂费等。为了使贫困人群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首先通过给予其一定补贴解决其温饱问题,同时为贫困家庭父母提供一些就业岗位,使其能够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为子女接受教育提供良好家庭保障。

  完善我国义务教育体系。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出台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分期分批实现教育全免费的政策,而贫困家庭子女将是首批享受到该政策的群体。对于高中阶段的教育,需要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资助贫困家庭,对于贫困家庭的子女尽量做到免收其高中阶段学杂费。这不仅可以帮助贫困子女完成初级教育,也是为我国高等教育输送人才作出贡献。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人生命运的重要分水岭,对于贫困家庭子女,学校应该以奖学金、助学金和勤工助学等方式进行资助,让其完成学业。

  学校资助应兼具规范化和人性化。一方面,贫困家庭的学生在申请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时候应该相应地降低考核标准。贫困家庭的子女由于生活条件较差,身体和心理都会比同龄人承受更大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学习成绩。此外,由于需要补贴家用,很多贫困家庭子女都利用课余时间打工,与同学之间的交往变少,社交圈子也随之变窄。因此,在评奖评优方面应适当考虑这些因素。虽然一些学校设置了勤工助学的岗位,但存在供不应求的问题。因此,助学贷款制度就成为了救助贫困生的主要途径。但是我国的助学贷款制度还在起步阶段,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需要政府的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应加大宣传教育救助的力度。集聚社会大众的爱心,助力教育扶贫,让贫困家庭父母及子女得到及时的援助,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继续(网络)教育学院)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资本支持西部民族地区减贫的投资博弈与市场完善研究”(项目编号:16XMZ09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王文俊:《对贫困人群的自我发展能力与定向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以广西大石山区为例》,《成人教育》,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