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路径

发稿时间:2017-05-02 14:40:58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张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苦干实干,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指明了方向。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正确方向。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办学方向上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加以分辨和取舍世界高等教育的有益经验。实践证明,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学道路,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教育的人民性,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基和优势所在。

  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就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处理好党委的政治权力、校长的行政权力、教师的学术权利、学生的学习权利以及校友的参与权利等关系。这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的,必须严格执行,实行“依法办学”,也是高校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制度保证。实践证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需要充分发挥高校党委领导的核心作用,整合各方面的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更要发挥高校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广大师生员工奋发向上的昂扬斗志,使之成为推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高校应结合国内外形势,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生理念和道德情操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因此,通过高质量的通识教育,让广大学子切实树立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通过社会实践教育,让广大学子磨炼性情、体验民情、认清国情;通过以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科研参与,增强广大学子用知识改变国之未来的迫切感。让大学生真正把“为人生出彩而读书”与为实现中国梦而读书结合起来。

  建立相适应的科学评价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高校根本性质的界定,指明了办好高等教育的大前提,即必须在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这个根本问题上形成共识。然而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在我国高校中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大学的根本性质不同,很多方面是不具备可比性的。学校、学科的评价和建设固然要有着眼世界的大视野,尊重国际规则,对接国际标准,但不能因此就放弃对中国大学和学科建设的自主性追求,必须积极掌握学科建设、学术成果、学术评价、职称评定等方面的评价主导权。因此,中国大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必须以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中国梦想和中国经验为中心,把握正确的评价导向与政治方向,着力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评价体系的形成,从而发挥好科学评价制度作为我国高校和学科建设“风向标”和“助推器”的作用。

  坚持高校自身办学定位和特色。对于数量多、层次多,且每所高校所处的地域环境差异大的中国大学而言,决定了高校不可能采用一个模式发展,需要以特色立校。因此,每所学校必须准确定位其在地区、全国乃至世界中的坐标,并基于自身要素“因地、因校、因需”准确定位,从办学理念、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大学精神、校园文化等多方面着手,找准方向,明确发展路线,在各自的层面上发挥最大的价值和作用。只有高校各具特色、精彩纷呈,才会最终建成我国多元化、特色化、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体系,才能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总体要求,应力求在以下方面不断推进改革:一是以完善治理结构为抓手,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二是以转变发展方式为着力点,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三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四是以师德素养为核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五是以扩大对外开放为切入点,拓展丰富教育资源。

  (作者系中央党校厅局班学员、重庆三峡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