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会治理的五大挑战

发稿时间:2019-07-19 14:51:17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马长山

  从古到今,人类发展经历了三次重大革命,人类的生活品质也获得了三次转型升级。当今信息革命是第三次,将使人类从物理生态走向智能生态,迈入智慧社会,它创造了便捷舒适、丰富多彩、高效智能的社会生活,由此开启了智慧社会治理的新时代。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并成为智慧社会治理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双重空间的生活逻辑

  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在大自然的世界中生产和生活,从来没有超出这个物理空间。但信息革命则改变了这一切,特别是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叠加效应,“破天荒”地在有限的物理空间之外创造出了无限的电子空间,在经验传承的现实生活之外开辟出了丰富惊奇的虚拟生活,人们可以在网上开店购物、手机炒股订票、网络约车、线上外卖、移动群聊、发朋友圈……所有这些都随时穿越于虚实两个世界,其中既有工商业时代的人、财、物等物理空间逻辑,也有信息时代的建模、算法、代码等虚拟空间逻辑,而且二者彼此交织、相互塑造、虚实同构。于是,社会关系、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重大转型,衣食住行变得越来越自动便捷,日常生活和社会治理也日益智慧化。但与此同时,各种难题和风险也随之而来,如算法决策的“失灵”及其控制、个人隐私的保护、信息伦理的挑战、各种智能化犯罪等等,这些都对新时代的智慧社会治理构成了明显的威胁,亟须认真对待。

  人机交互的工作场景

  伴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智能机器人将会在生产生活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它们自身也会通过自主的深度学习和升级而变得越来越聪明,甚至像“阿尔法狗”那样与人类相匹敌。自动驾驶、投顾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服务机器人、陪伴机器人等将大量涌现,很多工作或者服务可能都是由人类和智能机器人之间的协作完成的,这样,人机共处、人机交互就成为越来越常见的工作场景。这大大提高了社会效率,也使得生活更便捷、服务更精准、任务处理更客观。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人机交互的工作场景下,智能机器人一旦“活了”,我们还能再把它看作是原来意义上的机器吗?如果不能,那么智能机器人与人是什么关系,它是否应该具有“电子人”的身份地位;人与智能机器人共同完成工作的责任或风险该如何分担;人与陪伴机器人是否有伦理关系;当大量工作都被智能机器人所取代时,人类又该怎样面对和适应,人的主体地位是否需要重建。诸如此类的问题就随之凸显出来,这无疑使智慧社会治理变得更为复杂、任务更加艰巨,还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难题和挑战。

  “数字人类”的全新面向

  当今信息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人们的社会行为和日常交往都在不断数字化,我们已不再是单一的“生物人类”,而是赋有了“数字人类”的新属性;人们每天、每时、每刻都会留下一串串的身份数据、关系数据、行为数据和言语数据,获得了新型的“生物(数字)”二维面向。技术公司、平台和政府可以凭借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来对人们进行“数据画像”,描绘出一个人的基本面貌、身份背景和活动规律,进而提供丰富的信息检索、目标推送、个性订制和精准服务,促进了智能交易和智慧治理。同时,也大大强化了打击犯罪和安全防控的能力,社会秩序更加可视化、可控化和稳定化。然而,人类的这种数字化面向也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它很容易侵蚀个人隐私,形成信息不对称和数据鸿沟,甚至还会出现利用“数据画像”的“监控社会”。这些问题浸润到智慧治理之中,带来的就不是民权民生保障,而很可能是公权力的技术化延伸,从而造成智慧社会治理的异化,这也是未来法治建设所面临的全新挑战。

  建模算法的价值偏好

  有史以来,人类掌握的信息手段和范围都十分有限,数据分析技术也十分匮乏,因此,只能依靠一辈辈的经验积累和聪明智慧来进行人脑决策。但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不仅可以掌握海量的信息数据,而且还可以进行全样本的分析,通过建模和算法设计来推动生产生活的自动化、智能化和治理智慧化。这样,一些人类决策将让位于人工智能的算法决策,且占比会越来越高。可以预见,将来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社会,必然是一个算法主导的社会。然而,人工智能的建模和算法毕竟是由人设计出来的,相同的数据、相同的目标任务,也可能因不同的程序员而设计出不同的建模和算法,从而导致不同的算法输出结果。就是说,建模和算法都自觉不自觉地嵌入了设计者的偏好,内含着一定的人为价值判断,它并不能完全展现“技术中立”理想下的客观性和可靠性,甚至还会出现算法黑箱、算法歧视、算法错误、算法自主等诸多问题。基于“数据画像”的广告推送、各种暗藏玄机的检索排名、花样翻新的“大数据杀熟”等,都是其直接后果。这些问题一旦出现在智慧治理的算法决策之中,就会产生社会不公、激化社会矛盾,形成一定的社会风险。

  代码规制的制度化应用

  事实表明,人类的每一次飞跃都引发了重大的制度变革,当下信息革命将会实现从物理空间规制向双重空间规制的制度转型。具体来说,信息时代的双重空间规制,增加了虚拟空间规制的新方式、新途径,其典型特征就是不再过多注重因果关系和行为后果,而是采取过程控制的代码规制,即通过算法和程序设计来实现规制目的。随着智慧商务、智慧政务、智慧司法和智慧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这种规制方式在平台交易、政务服务、基层治理等多个领域将会获得更广泛的应用,并逐步嵌入制度规范之中,日益呈现出规范化、制度化形态。这种基于数据分析和算法的代码规制,大大提高了效率,也更加客观,但也存在着潜在的问题和风险。比如,代码规制是自动执行的、普遍一致的机器指令,它一旦出现错误或不公,其影响就会远超人类的个别决策和个别性问题,会产生严重的体系性、机制性、普遍性后果,其修复的代价就十分巨大;再如,代码编写一旦渗入设计者的价值偏好,无论是商业的、伦理的,还是政治的,都可能会影响其规制的正当性与合理性,等等。由此看来,代码规制在智慧治理中的制度化应用,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兴利除弊,则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考验。

  面对智慧社会治理的这些挑战和全新问题,我们不能过于忧虑或者只是被动调整和适应,而是要通过积极回应和探索来加以解决。首先,加快规制理念的更新转型。目前,在智慧社会建设进程中,推进基层网格化治理已成为全国各地的一个重要策略,旨在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基层治理的战略部署,且取得了明显效果。然而,一些地方在具体操作时也出现了一定的偏差,把网格化治理看作简单的治理技术化、智能化手段,并力图运用技术手段,把信息革命和智慧社会的新型要素、新型关系和新型行为重新“拉回”“锁定”在物理空间的网格中,以达到技术“维稳”的目的。这不仅效果不佳,还会掩盖甚至加剧社会矛盾,智慧社会治理的目标自然难以实现。面向智慧社会治理的各种挑战,重新思考应该保护什么、限制什么、原则是什么、采取什么方式等,从而确立起智慧发展时代的新型规制理念,以指引智慧治理在正确的轨道上行进。其次,推进规制体系的重建。面对各种挑战和问题,我们应有战略眼光,立足于双重空间的生活逻辑和人机交互的新型关系,对现有的规制体系进行改造和升级,建立起法律规制、行业规制、伦理规制和代码规制的多元体系,从而面向智慧社会来进行规制体系的重建,为应对智慧社会治理的各种挑战提供底层支撑。再次,加强规制方式的探索。智慧社会治理所遇到的挑战,需要我们在应对各种挑战中学习、探索和创新,尝试各种具体的、精细化的全新规制方式,把一些必要的代码技术规则上升为法律规则,实现“技术法律化”;同时,根据需要把一些法律规则转换成代码,并以法律代码来规制行业代码,实现“法律技术化”。从而,为应对挑战和风险、有效推进智慧治理提供基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