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发稿时间:2013-12-09 00:00:00
来源:《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当代中国》作者:周洪宇 徐莉

  主宰未来世界的是人,由人性价值和管理主导决策的人,而不是技术及其发展的水平。那么,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无论是绿色能源革命还是数字化制造,都无疑对人力资本的要求有明显提高,我们必须拥有具备驾驭这些数字化和智能化设备的人才。因此,我们应该把如何提高人力资本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来考虑。人才战略除了要关注高端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还要着眼于培养高技能的技术人才,为21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培养劳动力。

  第一,培养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高效劳动者。

  要想让学生在可持续发展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生存和获得工作,就必须让他们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指出,高中和大学都需要开始培养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劳动力,课程安排也需要把重点转移到前沿信息、纳米技术、生物科技、地球科学、生态学、系统理论以及各种职业技能,包括制造和销售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将建筑转化为小型发电厂,安装氢气和其他存储技术,搭建智能公共事业网,制造使用氢燃料电池的交通工具,建立绿色物流网络等。

  美国已经有不少学校启动起来。加利福尼亚州中小学与银行以及其他盈利企业合作,在校园的停车场里搭建太阳能汽车棚。整个学区有75所学校参与了该项目,太阳能电池板能供应学区一个正常学年所需电量的75%,而暑期班则可以完全自给自足。这样一些活动让第三次工业革命靠近学生,带给学生真实的感受,并逐步开始有关的探究性课程,势必将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

  第二,培养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高效创造者。

  现在的教育教学模式,包括大学在内,是按照过去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设计的。教材千篇一律,要求学生像战士一样服从命令,创新能力不强,独立思考能力很弱。工业化大生产时代只需要你成为老老实实的工人,老老实实的工程师。而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全新的个性化学习社会将到来,我们需要大批有创意的青年。

  《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也提出了同样的命题。作者甚至认为,美国乃至于世界的教育体系都是旧时代的遗物。自从普及公共义务教育以来,方法论和教学法的各种观点引导教育发展将近150年,而现在这些观点又成为了人类走向困境的主要原因。大部分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他们被培养成流水线上的工人,而不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需要大批能够追踪尖端科学和最新发展的人才,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显然已经无法适应这种需求,如3D技术人才的培养。目前,中国制造行业对3D应用人才需求非常庞大,缺口约为800万人。而我国在3D技术培训、推广方面做得不够,高校的相关3D课程与现在全球最前沿的3D技术有差距,高校的3D教育与企业应用需求有差距,很多人对3D认识还处于非常浅显的初级阶段。所以,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是当务之急,只有我们的教育体系能够解答“钱学森之问”,培养出一批能够适应即将到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创新型人才,我国建设工业强国的梦想才能变为现实。

  第三,培养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生物圈管理者。

  虽然专业技能和技术对于向第三次工业革命过渡至关重要,但是,如果教育工作者过分强调技术和技能,而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改变,那么他们就本末倒置了。如果我们只改变学生学习的技能,而不改变他们的观念,他们就会依旧认为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高效的劳动者;这样培养出来的劳动者就会用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实用主义心态去开展经济活动。而有环境意识的学生就会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人的技能不仅仅是成为高效劳动者的职业工具,而且能帮助他们管理我们的生物圈。

  首要任务是形成与第三次工业革命一致的、全新的观念意识。

  (1)形成生物圈保护意识。工业时代之初的启蒙运动使人们对人性有了新的认识。人们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高效的劳动者。这种观念持续了很久。“知识就是力量”,是个人为自己获得利益的力量。而现在,我们需要有所转变,我们认识到知识是我们要一起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的教育模式正在把教育从竞争性比赛转向相互合作、相互理解的学习体验。我们的同理心需要从一个群体、一个国家,慢慢地延伸到全球,以及整个生态圈。唯有这样的观念认识,我们才能够更自觉地开启可持续自然资源的利用。

  除此之外,我们的教育方式也需要有所转变。新的学习者需要有更多的机会在开放的空间进行分散化的合作学习,他们将通过一种分散化合作的方法来思考和行动。教育全球化让不同文化的人们聚集在一起。这也将让各个领域的知识割裂现实有所缓解,促进各学科知识的融合。通过从多种学科和各种文化视角来研究某个领域,学生们的头脑将变得更加开放。

  在一个全新的、全球紧密相连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同一个生物圈的一部分,以此来进行思考并身体力行。虽然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过与自然相通的经历,但是在高度现代化的高科技社会里,我们与自然界以及其他生物的接触不断减少,有史以来第一次,绝大多数人活在人工的环境里,几乎与自然界隔开来。威尔逊和越来越多的生物学家、生态学家都担心缺乏与自然界的接触将真正威胁到我们的身体、情绪和精神状况,最终阻碍我们人类的认知发展。

  (2)重获“亲自然情结”。如果我们不能重获内在的“亲自然情结”,毫无疑问,我们就无法产生生物圈保护意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五大支柱仅仅是帮助我们重新融入自然的工具,它们让我们认识到这个与其他生物一起共享的生物圈是紧密相连的,并基于这个认识重新组织我们的生活。除非我们能改变我们的世界观和行为--也就是形成生物圈保护意识,否则,第三次工业革命就会夭折。

  培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像扩展的生态自我一样思考--也就是具备生物圈保护意识--将是我们面临的时代考验,并将决定我们是否能创造一种与地球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来及时减缓气候变化,防止人类灭绝。

  总之,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从根本上颠覆人才观念,面对第三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基因的改变,“新人”的诞生将是最根本的变革。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新人”特质与前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人相比,整个观念体系和行为世界上都完全不同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只有实现人能够从观念系统和行为习惯上进行脱胎换骨的改变,以摆脱工业化的生存状态,迎接合作化的未来生活,才堪称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最伟大的改变。■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