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文章

漆海云:推进优生态改革 实现高质量发展

发稿时间:2019-01-03 16:38:15   来源:中国改革网  

  编者按:2018年12月27日,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主办的“中国改革(2018)年会暨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40案例高层研讨会”在江苏省江阴市举行。本文是江西省宜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漆海云的演讲内容。


江西省宜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漆海云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朋友们、同志们:

  下午好!我发言的主题是《推进优生态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今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点名表扬宜春市靖安县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的高质量发展模式,靖安县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作入选了本次“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40案例”征集活动入围名单。这是宜春致力生态文明建设,助推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宜春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江西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谋篇布局生态产业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预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200亿元,增长7.0%;财政总收入390.1亿元,增长10.2%。截止目前,全市共有3个国家级生态县、4个国家森林公园、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条主要河流水质总体达标率94.8%,中心城区空气优良率达93%,全市高新技术企业367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20个。具体抓好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一产利用生态:发展现代农业、富硒农业、特色农业。围绕把宜春建设成全国知名绿色有机富硒农产品大市的目标,充分利用生态优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一是把规模“搞上去”。大力实施富硒产业和中药材种植“双百万亩计划”,通过全域富硒土壤普查,探明全市富硒土壤资源约780万亩,加快建设富硒大米、油茶、中药材、猕猴桃、食品加工、肉牛等六大产业园,以及“天然富硒资源、富硒养生”两大产业带,计划到2020年建成100万亩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中国知名硒产业发展示范区。扎实推进百万亩中药材种植三年行动,确保到2020年中药材种植规模达到100万亩、产值50亿元,不断推进“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中国药都”传统发展。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去年全市建成54.3万亩,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稳定粮食生产安全、调优农业产业结构、设施农业建设、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现代农业示范(产业)园等工作相结合。我市粮食总产连续5年超85亿斤;新增智能温室大棚1008亩,钢架大棚、普通大棚1.98万亩;消灭集体收入“空壳村”814个,收入超5万元的村1083个;巴夫洛田园综合体全国一流,樟树获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二是把品牌“树起来”。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数966个,5个县(万载、靖安、铜鼓、宜丰和奉新)被评为省级“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县”。加大樟树市中药材、高安市腐竹、丰城市冻米糖、袁州区松花皮蛋等传统特色农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让“宜春味道”有口皆碑。努力培育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宜春富硒大米”获评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并入选“江西稻米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项目”。三是把安全“管出来”。建立市县乡全覆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在全省率先将省级龙头企业、“三品一标”企业纳入追溯平台,实现食用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追溯管理,现有200家企业农产品纳入了追溯平台管理。推进农药化肥减量使用,今年以来全市农药化肥使用量分别下降11.4%、6.9%。加大养殖污染防治力度,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实现了县(市)全覆盖。严厉打击经营假劣农资、违规使用投入品、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第二,二产服从生态:发展循环工业、绿色工业、低碳工业。宜春市大力实施“产业兴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一是大力支持循环工业。积极推动丰城市、樟树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形成回收拆解、再生金属熔炼加工等产业集群。聚焦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引进上下游企业,推动锂电新能源、生物医药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亚洲锂都、中国药都产业品牌持续做大做强。二是重点布局绿色工业。加快推进工业园区改革和创新,丰城循环园区获评全国首批绿色园区,6家企业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培育壮大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前三季度,电子信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5%、17%。三是加快发展低碳工业。扎实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以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为引领,加快推动传统企业改造升级。高安市建材产业优化升级省级试点工作全面启动,纺织、金属家具、服装鞋革等产业升级改造稳步推进。2313家企业加入“宜春智慧工业平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数占全省总数40%。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87%。

  第三,三产保护生态:发展智慧经济、旅游经济、康养经济。宜春市大力发展大数据、全域旅游等新兴服务业经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工业主导型”向“工业服务业协同拉动型”转变。一是智慧经济推动“绿色发展”。制定了大数据产业发展战略,抢占发展制高点。聘请国家信息中心编制《“云上宜春”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规划》,制定“33条扶持政策”,设立规模30亿元的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全力打造以8朵云为龙头的大数据产业链。规划建设万亩智慧经济特色小镇,重点打造大数据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6个产业支撑平台。华为、蚂蚁金服、泰豪集团等40多家企业先后入驻,投资10亿元预装4000个机柜的数据中心将成为中国区域规模最大、密度最高的华为云数据中心之一。二是旅游经济释放“绿色福利”。大力推进全域旅游体制创新,配合实施武功山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全面理顺国有景区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打造了29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宜春明月山温汤旅游度假区是江西首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018年,全市共接待游客预计突破90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750亿元。三是康养经济提升“绿色优势”。积极引导公共服务由“治病”向“治未病”转变,将健康管理服务与宜春独有的“山、泉、禅、农”深度融合,促进医疗养生、康体保健、禅修度假等康养经济集群发展。2018年引进落户10亿元以上康养项目2个,吸引中科院考察团前来考察洽谈建设院士科学家康养基地项目。

  第四,制度引领生态:坚持生态立法、生态布局、生态整治。宜春市用最严格的制度、最有力的举措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推出一系列与国家政策相配套、与地方实践相适应的新体制、新机制。一是启动生态立法。出台江西省首部关于地热水资源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宜春市温汤地热水资源保护条例》,这一做法被《改革内参》杂志刊载向全国推介。目前,《宜春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等凸显绿色发展理念的法规正在加紧制定。二是布局生态产业。全力推进国家和江西省赋予的“生态+大健康”产业发展试点,确立“一核两区”的生态产业布局: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打造医疗健康养生区;南区四县,打造医药健康食品集聚区;北区五县,打造生态休闲康养区。“一核两区”的规划建设,实现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三是强化管治机制。在江西率先启动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全面推行林长制、河(湖)长制,启动实施高质量发展考评体系,形成一批生态文明改革制度成果。开展“四尘三烟三气”污染整治,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劣Ⅴ类水治理,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开展“共抓大保护”专项执法检查等行动,保持环保高压态势。

  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宜春是一座享有“亚洲锂都、月亮之都、禅宗圣地、温泉之乡”美誉的宜居宜游胜地。在此,我谨代表宜春市委、市政府和610万宜春人民欢迎各位领导、专家、各位同仁、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继续关心支持宜春,诚挚邀请大家莅临宜春指导工作、增进友谊。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