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发展新理念和中国大趋势

发稿时间:2017-03-07 15:10:27   来源: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作者:李君如

  作者简介:李君如(1947- ),男,浙江鄞县人,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北京 100091

  内容提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我们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实践中认识到必须形成符合各个阶段发展实际的发展理念。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既是我们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基本理念,更是我们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这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展示了中国的前进方向和攻坚克难的大思路、大战略、大趋势。

  During the process of explor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e have kept on deepening our cognition about the laws of the CPC’s governance,the laws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and the laws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and realized during the practice that development ideas must be form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ality of each development stage.The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thought” and the new ideas of innovative,coordinative,green,open and shared development,as brought forward by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with Xi Jinping as General Secretary,are the basic ideas for our formulating the “thirteen five-year” plan,and also the key for our actualizing the strategic blueprint of “four comprehensives” and realizing the goal of “two hundred years”.This newest wisdom of sinified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embodies the advancing direction of China and the great thread,great strategy and great trend for tackling tough.

  关 键 词:“十三五”规划/发展理念/发展战略/新常态/“Thirteenth Five-year” Plan/ideas of development/strategy of development/new normal

  原发信息:《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第20165期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不仅为国务院编制规划纲要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基本理念和重大举措,而且向世人表达了中国的战略、中国的自信、中国的决心。其中,最让人振奋的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拨开了妨碍人们认识中国的雾霾,这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展示了中国的前进方向和攻坚克难的大思路、大战略、大趋势。

  一、发展新理念和经济新常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我们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懂得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实践中懂得了在发展中必须形成符合各个阶段发展实际的发展理念。

  什么是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视角定义了“发展理念”。他引用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子的名言指出:“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这里的关键词,是“固然”、“所以然”两个词。也就是说,理是事物固有的,同时又是事物发展的原因。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第一,必须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实际出发,直面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谋划经济社会发展,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第二,必须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在新的情况下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1]

  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不仅毫不动摇地坚持邓小平从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中概括出来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而且始终不渝地从变动的发展实践出发提出与此相适应的发展理念。比如,邓小平从当时要“抢时间”的要求着眼,提出发展要有比较快的速度,同时也要有质量有效益没有水分。江泽民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后新的实际出发,提出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胡锦涛从进入21世纪后出现的新情况出发,把“又快又好发展”调整为“又好又快发展”,强调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各个阶段的发展理念,都是从新的实际出发确立的。

  自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个国家都被殃及,至今复苏乏力,整个世界的经济结构进入了大调整大变动的新阶段。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一方面,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另一方面,我国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也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也就是说,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他指出:“这些变化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1]他把这种状况的经济,称为“经济新常态”。与此同时,他也提醒我们不要把什么都叫做“新常态”,我们讲的“新常态”专指“经济新常态”。他强调指出,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新情况,习近平强调,要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新特点新要求,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此,他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党中央指出,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这五个“着力”,针对的就是经济新常态及其提出的时代课题。也就是说,这五大发展新理念是从经济新常态的实际出发提出来的。

  二、发展新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不仅坚持了理念要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出发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认识论的要求,而且恪守了理念要从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作为自己全部工作的根本宗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做出的每一个重大决策,都坚持这样的世界观、认识论和价值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提出五大发展新理念的时候也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特别是在论述“共享”发展的理念时强调:“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这里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正确理解五大发展新理念的关键,也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新理念的根本要求。也就是说,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五大发展新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要贯彻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处理好三个问题:

  一是发展同人民利益的关系。发展,是为人民谋利益、谋福祉的。这是我们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根本原因。但是,同所有相互联系的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一样,发展与人民利益之间有时也会发生矛盾甚至冲突。在发展与人民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不能牺牲人民的利益去谋求发展,而要在发展中给人民带来最大的实惠;我们可以把发展最终会给人民带来什么告诉人民群众,教育引导人民群众,而不能在群众没有理解之前强制人民群众接受我们的决策。

  二是发展与人权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中,有一个要求讲的就是“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落实”。发展权是人权,既是整体意义上的人即人民的权利,也是单个人意义上的人的权利。我们之所以强调不能在群众没有理解之前强制人民群众接受我们的决策,就是因为要尊重和保障人权。五中全会强调要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讲的就是要在发展中重视人权问题。这个道理,我们有些同志不懂,常常在工作中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纠纷,以致有些小事最后导致群体性大事件,还为国际社会敌对势力所利用。

  三是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党中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列,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五中全会把“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作为“十三五”发展目标提出来,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举措。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发展中,既要为人民谋利益,也要不断提升人民的素质和能力;既要重视高素质人才的作用,也要创造条件提高所有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中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人力资源是最可珍贵的资源,也是最具有潜力的竞争力。现在有一种说法,说我们的劳动力红利已经没有了。这只讲了一面,主要是廉价劳动力红利正在大幅度减少,但是一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正在或已经成为我们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因此,作为领导干部必须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正是根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重大继承和发展,引领着中国发展的大趋势。

  三、发展新理念和发展目标

  形成发展行动先导的发展理念,是为发展目标服务的。习近平指出:“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

  我们的发展目标是什么?我们的发展有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性目标:一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实现工业化;二是到2050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讲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这两个目标不是简单分割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十三五”时期特别重要,它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攻坚阶段、决胜阶段,又是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基础的阶段。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全面小康”也好,“两个一百年”也好,都是战略目标。在这样的战略目标中,还有一系列分解目标、具体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今后5年,要在已经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下,努力实现5个新的目标要求。这就是:一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二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三是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四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五是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要在今后5年实现这五大新的目标,并非易事。其中有一系列复杂而又艰巨的课题,需要我们齐心协力加以破解。

  (一)经济增长速度问题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依然坚持了十八大确定的指标。这就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我们都知道,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形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即经济下行的压力越来越大。于是,一个问题发生了:到2020年我们能不能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这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十八届五中全会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就是只要我们能够保持中高速增长,就可以达标。

  什么叫“中高速增长”?国内外主要研究机构普遍认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年均经济潜在增长率为6%-7%。这大体是我们所讲的“中高速增长”。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对“中高速增长”作了专门的说明。他指出,提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目标,主要考虑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必须保持必要的增长速度。他算过一笔账:从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看,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底线是6.5%以上。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看,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109万元和5919元。到2020年翻一番,按照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的要求,“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至少也要达到6.5%。这样的预期能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分析了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我国要采取的政策措施,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综合起来看,我国经济今后要保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是可能的,但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也比较多。”这是两句话,一句是有可能保持中高速增长,另一句是有不确定因素。显然,这是一个慎重的结论,是一个需要我们共同来努力实现的目标。这也是今天为什么要提出发展新理念的主要原因。

  (二)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问题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因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建设目标,在扶贫问题上比十八大确定的目标大大提升了。十八大的目标是“扶贫对象大幅减少”,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目标是“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确实是一个鼓舞人心又催人奋进的新要求。

  我们有句口号,叫做“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谁不能少?农村贫困人口一个不能少,也要全部进入小康社会。但是,我们都知道,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对于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这一目标任务,各地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十分重视,各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也十分重视,大家都要为实现这一全面脱贫目标作贡献。与此同时,也有人问这个目标能不能实现,表示某种担心和疑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回答了这个问题。归纳他的论述,主要是四点:一是贫困标准。我国现行脱贫标准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2300元,2014年现价脱贫标准为2800元,若按每年6%的增长率调整,2020年全国脱贫标准约为人均纯收入4000元。二是农村贫困人口基数。这两年来,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地组织工作队在农村入户登记,建档立卡,工作做的非常细。按照现行的贫困标准,到2014年末全国还有农村贫困人口7017万。三是总体分析。根据以往脱贫减贫经验,我国从2011年到2014年,每年农村脱贫人口分别为4329万、2339万、1650万、1232万。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说:“通过采取过硬的、管用的举措,今后每年减贫1000万人的任务是可以完成的。”四是具体分析。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如何全部脱贫?贫困县如何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如何全部解决?习近平总书记算了一笔细账:“到2020年,通过产业扶持,可以解决3000万人脱贫;通过转移就业,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通过易地搬迁,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总计5000万人左右。还有2000多万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可以通过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实现社保政策兜底脱贫。”因此,他的结论是:“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在理解这个问题的时候,还可以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同今后5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联系起来。具体地说,就是党中央确定的,使1亿左右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这1亿人主要指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和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这也是十八届五中全会的重要决策。我们都知道,在农村,只要家里有一个人进城打工或者有一个孩子升学进城并就业,就可以加速脱贫。因此,这1亿左右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是完成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金融风险防范问题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论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这一目标要求时,强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指标的基础,是“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其实质,不仅是要破解经济新常态下各种问题,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而且是要防范预料到的和没有预料到的各种风险,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在我们面临的各种风险中,尤其要重视金融风险问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五中全会专门讲了“关于加强统筹协调,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这一重大问题。

  邓小平经济理论强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深化,工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金融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经济健康发展。与此同时,现代金融发展呈现出机构种类多、综合经营规模大、产品结构复杂、交易频率高、跨境流动快、风险传递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由此决定了,在金融领域发生危机的概率越来越高。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都加大了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力度,核心是提高监管标准、形成互为补充的监管合力和风险处置能力。

  直面我国金融市场的运行和金融机构的发展情况,正如五中全会概括的: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明显加快,形成了多样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复杂的产品结构体系、信息化的交易体系、更加开放的金融市场,特别是综合经营趋势明显。这对现行的分业监管体制带来重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来频繁显露的局部风险特别是近期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说明,现行监管框架存在着不适应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体制性矛盾,也再次提醒我们必须通过改革保障金融安全,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加快建立符合现代金融特点、统筹协调监管、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提出了完善监管协调机制的改革任务。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也值得我们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五中全会指出,国际社会的主要做法都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包括统筹监管系统重要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公司,尤其是负责对这些金融机构的审慎管理;统筹监管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包括重要的支付系统、清算机构、金融资产登记托管机构等,维护金融基础设施稳健高效运行;统筹负责金融业综合统计,通过金融业全覆盖的数据收集,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维护金融稳定。这“三个统筹”,我们要好好研究和借鉴。

  党中央提出要牢固树立和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就是解决我们面临的各种问题、短板、风险的科学理念,就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的科学理念。

  四、发展新理念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归根到底,要靠制度保障;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归根到底,要靠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论述发展新理念与发展目标的关系时,引人注目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包括“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个问题,十八大是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提出来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提出来的,非常重要。由此决定了,我们研究发展新理念,要同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制度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

  中国的发展,是在改革推动下发展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各个方面改革旧体制,建立新制度,做了大量工作。但什么时候改革能够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呢?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的时间表是,再有30年时间,也就是到2020年左右。十八大决定把邓小平提出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八个字写进党代会报告,意味着这一任务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那么,什么叫“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呢?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提出要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要求,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就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过去讲过很多现代化,包括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第一次讲。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国家治理”是一个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统治”和“管理”的新概念。现代政治学认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讲的规章制度完善问题,而是以民主和法治两个轮子推进的国家制度现代化问题。这种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大思路,既坚持又发展了邓小平的制度改革理论,意味着我们的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纵观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从经济实力竞争发展到科技实力竞争、国防实力竞争,已经深入到国家制度竞争,特别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竞争。现在,已经有许多国家的政治家和学者提出,中国能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中国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中国的政治体制有直接的关系。特别是我们高效率的领导制度、有特色的协商民主制度等,越来越为世界所瞩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同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不断出现乱局形成了鲜明对照。”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我们要赢得综合国力竞争,还是要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们所讲的“国家治理体系”和西方所讲的“政府治理体系”不同,是在党的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需要强调的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在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同时,引人注目地提出了“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揭示了这两者的辩证关系,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他特别强调“只有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尽快把我们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都提高起来,尽快把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来,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运转。”习近平总书记批示要重温毛主席的《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也着眼于提高各级党委和各级干部的治国理政能力。可见,他非常重视能力建设问题。他说过:“制度执行力、治理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治理能力建设,再好的制度,再好的国家治理体系,都只是一纸空文。

  今天,要全面论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也有一个制度和能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尖锐地指出,我们现在存在“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他说,在我们党内相当一个范围里,存在着“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这样一种状况,这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因此,他强调:“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

  五、发展新理念和中国创新驱动发展大趋势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的现实意义,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它是我们破解经济新常态下各种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行动先导,指明了中国发展的大趋势。其中之一,是这一发展新理念指明了破解经济新常态下各种问题的根本路径,展示了中国在创新驱动下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大趋势。

  我国在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GDP总量是3645亿元,人均227美元。到2014年,我国经济总量为63.6万亿元,折合10.3万亿美元,人均7590美元。根据初步测算,现在到2020年GDP年均可望增长6.5%到7%,这就可以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现在,我们遇到了经济下行的压力,从1978年到20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98%,持续30多年高速增长,这两年开始减速。我们认为,经济新常态表面上是速度问题,实际上是结构调整的问题。我们注意到,这两年东部下行偏多,中西部还有增长的。东部有下行,也有较快增长的,比如深圳。还有像重庆这样的直辖市,还是两位数增长。他们的经验是什么?就是比较自觉比较早地开始了经济结构调整,十分重视创新驱动。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其理论贡献和新的亮点就是突出用创新驱动取代要素驱动,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

  五中全会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提出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动力理论。我们以往常讲,改革是动力。改革是从破除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束缚方面推动生产力发展,创新是从生产力内部的结构性变革推动生产力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分析了综合国力与科技进步、经济规模与资源制约、科技创新与产业更新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要用创新驱动取代要素驱动这一深刻问题,为适应经济新常态,推进中国持续健康发展指出了一条新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一方面重申“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样,就从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三个方面发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系统理论。

  关于创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有相当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提出了许多极其重要的新思想。

  一是强调“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这是他2015年5月27日在浙江召开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提出的。2015年7月17日,他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还说过:“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更多放在创新上,发挥创新对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要激发调动全社会的创新激情,持续发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二是强调“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这是2014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调研时的讲话。2013年7月17日,他在中国科学院考察时也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要结合实际坚持运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经验,积极回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活力,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他在上海还说过:“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要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有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要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要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加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条件建设,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机制,让各类人才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三是强调“企业是创新主体,掌握了一流技术,传统产业也可以变为朝阳产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在山东考察期间提出的重要思想。他当时还说过:“要深入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全球布局产业链,加快形成出口竞争新优势,提高抵御风险能力。”2015年5月26日,在浙江杭州高新区视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在于创新,各类企业都要把创新牢牢抓住,不断增加创新研发投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培养创新人才队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争当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军。”

  四是强调“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对看准的、确需支持的,政府可以采取一些合理的、差别化的激励政策”。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春讲的。2015年3月5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他也说过:“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披坚执锐、攻坚克难,加强整体谋划、系统创新,着眼国际高标准贸易和投资规则,使制度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加大金融改革创新力度,增强服务我国经济发展、配置全球金融资源能力。”

  这些重要思想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创新发展”新理念最好的解读。联系我们党和政府这几年在大力推进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践,创新发展正在成为当今中国发展的大趋势。

  六、发展新理念和中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大趋势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决胜之策,展示了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中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大趋势。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重要奋斗目标,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也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庄严的郑重的政治承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五年,是冲刺阶段、攻坚阶段、决胜阶段。与此同时,我们认识到,当前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即“短板”,包括在多年发展中积累的农村贫困、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生态保护不力、民生欠账较多等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针对的、要解决的就是这些问题。

  从当前来讲,要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各项任务,有三大问题尤其要重视。

  (一)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问题

  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要把重点放到结构性改革上来,特别是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问题在2015年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来以后,有人把它解读为西方供给学派的那种主张,这不是我们党中央所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的主张有“结构性”这三个字,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就是在供给与需求之间,根据老百姓的需求,提供精准的供给服务。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很怪,在供给与需求之间,既要解决供过于求的问题,又要解决供给不足的问题,这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解决起来非常难。比如讲我们现在产能过剩,这是我们都注意到的现象,所以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等,但另一方面,老百姓利用节假日到国外去到境外去,采购马桶盖什么的等等生活用品。为什么一方面过剩,一方面又到外面花外汇去采购这些日常生活用品?这说明老百姓需要的许多生活用品我们还提供不了,这就需要从供给侧进行改革。因此,中央把改革的重点放在结构性改革上,把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

  今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人大湖南代表团谈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讲了一段十分重要的话。他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要把握好‘加法’和‘减法’、当前和长远、力度和节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讲得最全面最深入的一个讲话。他首先讲了这是“一场硬仗”,不可掉以轻心。如何打好这一仗呢?他强调要处理好五大关系,这就是“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力度和节奏的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对打好这一硬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湖南代表团讲更有意义。我们知道,湖南是我国农业大省、粮食大省,为我国粮食生产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这两年一方面国内粮食生产供过于求,另一方面境外大米又大量流入国内市场。这就出现了“供过于求”与“供给不足”并存的问题。解决“供过于求”的问题,要做“减法”;解决“供给不足”的问题,要做“加法”。无论做“加法”,还是做“减法”,都有难度。做“加法”,要创新,要靠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这是我们的短板;做“减法”,会伤筋动骨,比如有的企业要关停、员工要转岗,难度很大。为此,除了要把握好这个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还要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特别是我们在做“减法”的时候,既要考虑当前的问题,也要考虑长远的发展,这很重要;把握好力度和节奏的关系也很重要,在做“减法”时,力度要恰当,比如员工在下岗转岗时要考虑他们的培训条件、生活待遇等问题,要把握好节奏,千万不能出问题;同时,要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些关系都关系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这五大关系,说明中央对这场改革的问题、重点、难点都想清楚了,这是打赢这场“硬仗”的根本保证。

  目前虽然一些行业市场需求有所好转,但调结构的劲不能松,必须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淘汰落后产能,消化钢铁、煤炭等过剩产能,安排好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职工转岗和保障基本生活工作。要扩大积极因素,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必须持续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要继续简政,现在各地区各部门简政放权空间依然较大,既要把今年已确定的削减下放审批事项尽快落实到位,又要针对企业、群众期盼自我加压,加快清除那些束缚办事创业手脚的绳索。二要推进减税,坚决打赢全面实施营改增试点改革攻坚战,切实做到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特别是使小微企业获得实惠。三要实施降费,支持各地从实际出发,在国家统一框架下,阶段性降低“五险一金”。加大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力度,减轻企业负担。四要激励创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搭建更多开放平台,提供更优服务,助力新经济成长,壮大新动能力量。五要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更好畅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传导机制,用市场化债转股等方式,逐步降低企业杠杆率。

  (二)“绿色”与“发展”的平衡问题

  除了结构性改革,还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最后5年中解决。其中一个十分重要但又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就是如何落实“绿色发展”新理念。

  绿色发展,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新理念中的重要理念。绿色发展要解决的,是生态文明问题。我国不仅有大气污染,还有水污染、土壤污染,这三大污染严重地危害着我们的民生,危害着我们民族的生存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把“绿色”与“发展”联系起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长期来,我们讲发展,有两个误区,一是把发展等同于增长,等同于GDP;二是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对立起来,牺牲“绿水青山”谋求“金山银山”。自从我国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到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直到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从理论上讲这个问题似乎已经解决了。但在实践中,“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怎么处理,长期来是一个难题。因为贫困地区大部分是绿水青山地区,他们也要发展,也要致富,我们的许多大道理解决不了他们的实际困难。10年前,习近平在主政浙江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是在湖州余村提出这个理念的,那里的实践证明,农民可以靠绿水青山致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绿色”与“发展”辩证统一的思想,简单地说,就是要尊重绿色发展规律,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探索绿色发展途径,创造绿色发展效益。这是一个吸取历史教训,立足当前现实,面向美好未来的全新发展思想,把多年来困惑我们的一个大问题解决了。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阐述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时,进一步发挥了这一重要思想。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是“十三五”规划中的三大战略之一。这三大战略都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中央对于长江经济带建设讲了三句话:一是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二是高起点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三是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和分工协作。这三大任务,集中起来,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提出的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核心思想:尊重三大规律,创造三大效益。尊重三大规律,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创造三大效益,就是要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行动指南。

  (三)内外协调发展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这就是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尽管我们懂得在发展中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东中西部、南北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就会影响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国家的整体发展,影响我们战略目标的实现。

  为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重申要促进协调发展。党中央强调“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党中央把开放发展和协调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在继续支持东部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同时,加强中西部内陆沿边地区口岸和基础设施建设,开辟跨境多式联运交通走廊,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形成各有侧重的对外开放基地,以向西开放促进中西部地区改革发展。

  这样坚持对内协调发展、对外开放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协调发展实施“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通过开放发展推进“一带一路”,这是极其重要的发展思路。而且,这次“十三五”规划与以往的五年规划相比,第一次在全球视野下制定规划,第一次把像“一带一路”这样的战略写进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当中,是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大事。

  综上所述,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决胜之策,向世人展示的是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中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大趋势。

  七、发展新理念和中国充满自信奔向现代化的大趋势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同时也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行动指南,展示了中国充满自信奔向现代化的大趋势。

  也就是说,这样的发展新理念,不仅将指导我们解决经济新常态下各种问题,不仅将指导我们制定和完成“十三五”规划,而且将指导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十三五”规划是连接两个“一百年”,即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并为第二个“一百年”打下坚实基础的发展纲要。事实上,我们这次编制“十三五”规划的任务,不仅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还要为这以后3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实现这“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励精图治,谋篇布局,先是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现在又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这一发展新理念。这一发展新理念,是我们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科学理念,展示了中国充满信心奔向现代化的大趋势。

  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必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是我们今天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定海神针。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只有协调推进这“四个全面”才能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发挥战略布局的功能和作用。而要协调推进这“四个全面”,就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三大战略举措的关系,即“1”与“3”的关系。无论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都必须围绕和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即“2”与“2”的关系。处理好这一对关系的实质,就是既要“搞活”,又要“治乱”。也就是说,在改革发展中,我们要把社会内在的生机和活力激发出来,但是搞活决不能搞乱,同时治乱也决不能治死,治乱是为了更好地搞活。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即“3”与“1”的关系。我们过去有些人以“改革”“发展”为名,违背党的宗旨、离开党的规矩,胡作非为,甚至贪赃枉法,走向腐败的深渊。十八大后在我们治乱的时候又出现了“不作为”的现象。我们有些干部说我不是“不作为”,是现在“难作为”。因此在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时,必须处理好“3”与“1”的关系,反对“乱作为”,克服“不作为”,破解“难作为”,做到“大作为”。怎么才能协调处理好“四个全面”中这三对关系?这需要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领导艺术,需要完善党纪国法,同时应该认识到,不管做什么,都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这是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中最重要的精神。

  要理解这一点,必须认识到,“四个全面”中的战略目标“全面小康”,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小康”,而这“五位一体”不是五元论或多元论,而是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意义上的“五位一体”。但是我们有的同志在党中央提出某一项新任务的时候,就会忘记“中心”、偏离“第一要务”。比如前几年党中央提出要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于是就有人提出要以社会建设为中心取代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党的基本路线,偏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新理念,把“发展”作为“五位一体”之“体”突出出来,特别是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都归位于“发展”。这就不仅有利于防止和克服忘记“中心”,甚至偏离“第一要务”的错误倾向,而且能够以发展为“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和党中央治国理政“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各个组成部分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党的十八大所强调的:“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文章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上面这7个问题,前4个问题分别论述了发展新理念提出的根据、中心、目标和实现发展新理念的根本举措,后3个问题讲了在五大发展新理念推动下,中国将呈现出“创新驱动”、“全面小康”、“现代化”三大发展趋势。总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发展”是主题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时代新要求。这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成果,既是我们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基本理念,更是我们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展示了中国充满信心奔向现代化的大趋势。

  原文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5-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