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区

“四华一启”托起深圳创新发展

发稿时间:2015-06-08 00:00:00  

      改革是深圳的根,创新是深圳的魂。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根、丢了魂,沦为一座平庸的城市。
 
  5月21日,深圳市第六届党代会上,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表示,未来五年,深圳要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勇当“四个全面”排头兵,努力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事实上,深圳近年来一直坚持将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而“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这一宏伟目标,把深圳推向发展新阶段。
 
  创新的主体是人,创新的载体是企业。作为一座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深圳的创新发展,由众多一流企业托起。改革开放35年来,华为、中兴、腾讯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崛起,成为深圳的城市名片,体现深圳的创新特质。
 
  如今,在深圳创新发展的“百花园”中,我们选取几朵,以管窥深圳的创新特质。
 
  华为——
 
  国际创新的引领者
 
  趁着间隙,小李猛喝了几口水,作为华为深圳总部的展厅解说员,每天,他都要接待若干批次的客人。
 
  “来的有各级领导,有全球的采购商,有媒体记者,有高校学生,也有同行。”小李说,华为着眼的是未来,技术上大约会有5至10年的提前布局期。那些外行看不懂的专业设备,在小李这里如数家珍。
 
  按照华为惯例,展厅“只展示未来,不展示历史”。所以,人们无法知道,这个1987年注册资本2.1万元的小公司,如何变成2014年销售收入2881.97亿元的全球名企。但从一些数据中,却可窥见一斑。
 
  目前,华为累计申请中国专利48719件,其他国家专利23917件,共获得专利授权38825件。截至2014年底,成功提案665件网络通信核心标准,占全球1/4,居业界第一。
 
  “没有创新,要在高科技行业中生存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个领域,没有喘气的机会,哪怕只落后一点点,就意味着逐渐死亡。”华为创始人、总裁任正非说。
 
  因此,华为自创立起,二十年如一日,进行着可谓“马拉松式”的创新投入。2014年,欧盟产业研发排行榜数据显示,华为的研发投入升至全球第二十六位,较2004年上升了200位。近十年来,华为研发投入共1900亿元人民币。
 
  在华为人看来,创新,尤其是颠覆式创新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在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下生长出来的。
 
  “在华为,知识是共享的,不怕没得学,就怕你不想学。我在华为半年参加的培训比在以前的公司2年加起来还多得多。”陈凯刚虽然是刚跳槽来华为的新人,但他的研发工作内容已经相当于其他许多公司部门经理干的活。
 
  记者了解到,华为在培训方面一直是业内典范,不但拥有自己的“华为大学”,近年来,还花了近10亿美元顾问费用,从全球的顶级顾问公司获取行业发展资讯。
 
  善于培养人,也善于用人,世界的人才都被华为“收入囊中”,并为己所用。华为在全球设立16个研究所,28个联合创新中心,目标是实现全球比较优势下资源最佳配置。
 
  分享是华为价值的核心,要让创新者分享果实。通过员工持股计划,华为与员工分享公司创新成长的红利。同时,华为也注重与客户分享。以俄罗斯为例,华为雇佣本地员工超过1500人,包括100多位数学家和基础理论人才。过去几年,华为在俄罗斯累计采购金额达6.7亿美元,纳税1.2亿美元,产品服务8000万人。
 
  “华为不是偶尔能推出有竞争力产品的公司,而是可持续地推出有竞争力产品和服务的公司。”这句早已成为华为人共识的话,正不断鞭策它向前,继续为中国企业国际创新领路。
 
  华大——
 
  源头创新的耕耘者
 
  家住深圳盐田区的准妈妈顾莲萍,经过2个星期的焦急等待,在忐忑中拿到了她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报告,“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一个月前,她在产检后被告知宝宝存在“唐氏综合征”高风险的可能,让全家陷入了担忧。“听说羊水穿刺很危险,犹豫了好久都没有去进一步检查确诊。”顾莲萍说,“产前无创基因检测”的出现,消除了她的顾虑。“只需抽血便能达到99%以上的准确率,安全又安心。”
 
  顾莲萍做的“产前无创基因检测”,是华大基因研究院推出的服务产品之一。身处深圳东部北山工业区内的华大基因,是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与分析中心,基因测序产出能力占全球半数以上。
 
  入选2013年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50强;科学家王俊曾入选《自然》杂志年度全球科学界十大人物;累计在《自然》《科学》等发表文章120篇……“那是华大基因,全球的‘基因测序梦工厂’!”周边的居民说。可谁能想到,就在5年前,这栋楼还是一个旧鞋厂。
 
  在这片略显陈旧的厂房里,数百名工作人员正日复一日地进行着分门别类的基因检测工作。只有展厅触摸屏上滚动着的人与老虎、猴子、猩猩、植物等基因的匹配度,才能让参观者认识到它的“高大上”。
 
  “我理解的创新有三种:渐进式创新、颠覆式创新、根本性创新。”华大基因战略规划委员会主任朱岩梅说,华大基因做的是基础研究的源头创新,看似容易,却是最难的。
 
  有人说,华大基因所做的工作好比人文科学中的史料整理,许多人不愿做,或没人力做,但做学术时这些史料却不可或缺。
 
  这正是华大人的前瞻追求:基因库就是“未来的石油”,数据存量越多,应用者越多,可开发的应用也就越多。有了“石油”,可以为全球的科学家、科研机构、药厂、育种企业等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规模大、成本低,生物技术信息集成,构建全球生物技术的综合大平台,是华大基因的核心竞争力。
 
  2006年,随着高通量基因测序仪问世,使测序成本百倍降低的同时,还百倍提升了测序效率。华大基因敏锐地意识到,基因测序大规模商业化时机已成熟,开始探索“为科研机构、制药公司、育种公司等提供测序和信息分析服务”的商业模式。
 
  “我们研究一个,成熟一个,就商用一个。”朱岩梅说。据介绍,基因科学前景无限,应用领域涉及农业、医药、环境保护、工业等方方面面,是一个尚未完全被开掘的“超级金矿”。
 
  华强——
 
  跨界创新的先行者
 
  “光头强”“熊大”“熊二”……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一届文博会上,华强集团分会场俨然是一个“熊出没”的主题动漫乐园。“熊出没”动漫舞台剧、快乐的画笔、有奖问答、人偶互动等主题活动,吸引了大量家长带着孩子前往感受“文化+科技”的魅力。
 
  《熊出没之夺宝熊兵》票房2.5亿元,《熊出没之雪岭熊风》票房2.88亿元。近年,风靡全国的“熊出没”系列动画片以及电影,屡破国产动画票房纪录,让华强集团这家与深圳特区同岁的老牌企业倍受瞩目。
 
  “中国文化企业30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十大最具影响力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单位”,连年的诸多荣誉,让人忽略了它其实出身于电子加工制造业。
 
  “最早我们涉足的是系统集成业务,其实就是个技术加工程的活儿,很辛苦,而且靠天吃饭。随着时代发展,逼得企业必须转型。”深圳华强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梁光伟表示。
 
  “熊出没”中的熊大有句口头禅:“俺想到办法了。”华强人不仅有危机意识,而且有着自己的方法论。
 
  由于有多年的技术积累,考虑突围时,首先还是要做自己的技术产品。2000年第二届高交会,华强就展示了7款产品。同年,一款世界首创的环幕4D影院产品,拿到了美国和委内瑞拉客户的订单。这款产品目前已经输出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转型很偶然,却又必然,创新的成功对华强是一次极大的鼓舞。畅销的放映设备,需要更多内容产品的支撑,这倒逼华强也开始考虑内容生产。“文化+科技”的探索,雏形初显。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文化改革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在神州大地吹响。华强遇到了行业发展的春天,顺势从做特种电影软硬件系统,转型到特种电影内容生产,再到做动漫和电影的后期制作。如今,每年出口特种电影影片超过20部。
 
  跨界创新,一发不可收拾。《十二生肖总动员》《小鸡不好惹》等30多部动画作品相继出炉;以“熊出没”系列为代表的原创动漫在央视累计播出分钟数全国第一,还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进入迪斯尼、尼克频道(Nickelodeon)等国际主流媒体,累计出口15万分钟。
 
  除动漫外,华强文化还是国内唯一具有成套设计、制造、出口大型文化科技主题公园能力的企业。“方特欢乐世界”“方特梦幻王国”品牌已在芜湖、泰安、青岛、沈阳、厦门等多地建成。2010年,华强集团在伊朗建设“方特卡通动漫园”,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出口国。
 
  顺势而为,成为华强多次创新转型的核心特质,也成为诸多深圳企业面对时代、抢抓市场的发展理念。
 
  华侨城——
 
  城市创新的梦想家
 
  如果深圳没有华侨城,会怎样?“那么深圳就没有一个好客厅。”如果华侨城不在深圳,会怎样?“华侨城难有如此大的创造空间。”华侨城相关负责人在记者面前设问自答。
 
  的确,东部华侨城、世界之窗、锦绣中华民俗村、欢乐谷等已成为深圳旅游的地标,成为深圳市民日常休闲的公共空间,以及彰显深圳生活品质的“示范生”。
 
  刘榴大学毕业后,就到锦绣中华民俗村负责物业管理,今年已是第五个年头。每天,他都要去巡园检查好多次,兢兢业业,风雨无阻。
 
  “在外人看来,我的工作很辛苦,园区很大,走一圈下来就要一个多小时。但每个锦绣中华人都深爱这里,爱我们的工作。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侨城人的心血。”他说。
 
  陈女士是锦绣中华的年卡会员,每天傍晚,她都会带着女儿来园区转转呼吸新鲜空气,而周末,则陪着家人一起到民俗村看展览和表演。“我的女儿才5岁,就已经能认全所有的少数民族啦。民俗村就是最贴近生活的文化大讲堂。”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试验田,深圳要建成创新型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追求的不仅有技术革新、经济发展,还有城市生活品质的提升。
 
  “华侨城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做‘优质生活的创想家’。”华侨城相关负责人表示,优质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吸取优秀的文化元素,用文化去提升老百姓的生活品质。
 
  华侨城做到了:在6平方公里园区中,有最好的主题公园群落,有“中国最佳主题酒店”群落,有代表人居梦想的生态广场,有何香凝美术馆、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等。
 
  郭金牛是一名打工诗人,但他的诗歌早已驰名海外享誉世界。去年,郭金牛的诗集《纸上还乡》就在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的旧天堂书店搞了一场朗诵会。全国的诗友汇聚于此,感受文学的“爱与哀愁”。
 
  人们难以想象,如今的文化名流聚集地,在若干年前,竟还是一个旧工业区。注入文化主题之后,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吸引了大批设计、文化和艺术的机构和人才,已经成为深圳最具魅力的创意场。
 
  从以锦绣中华为代表的第一代静态微缩景观型主题公园,以欢乐谷为代表的第二代互动游乐型连锁主题公园,以东部华侨城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度假区,再到以欢乐海岸为代表的最新一代都市娱乐目的地,华侨城赢利模式都来自于创新性、差异性的系列产品,并形成了多种产品形态的组合拳。
 
  华侨城开创的“体验经济”,正从深圳走出,向全国辐射。这些年来,华侨城注册资本从50万元扩到35亿元,累计开发面积619万平方米,向北京、上海、成都等地辐射。截至2014年底,华侨城全国大型旅游项目累计接待游客近3亿人次。
 
  “纵观华侨城的发展史,创新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企业永葆活力的源泉。”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平春说。
 
  光启——
 
  本土创新的未来派
 
  深圳龙岗,大康河畔,湛蓝的天空下,一座设计长度124米、占地面积超1万平方米,目前国内最高、华南地区最大的充气膜结构建筑静静伫立。三面环山,俯瞰如飞碟,这就是走在深圳乃至全国探索新型空间服务方面前列的光启阿波罗基地。
 
  超级WiFi无线互联、智能光子、隐身衣、“钢铁侠”飞行器、临近空间技术平台……当站在光启展厅内,亲身体验着一件件未来感十足的“黑科技”产品时,会让你觉得,原来科技真的可以让电影变为现实。
 
  创业至今,从一个5人的小团队,发展成拥有3家上市公司和10多家子公司、近700名员工的企业,光启仅用了5年时间。
 
  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主题专家、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作为光启的创始人,“深二代”刘若鹏的成长轨迹极具深圳特色:读小学时随父母来深圳生活,高中毕业被保送至浙江大学,后到美国杜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2009年,刘若鹏率团队利用超材料研制出“隐身衣”,标志着超材料首次具备了工程化应用的可能性。该成果刊登在美国《科学》杂志上,轰动了全世界,也点燃了这位“深二代”的创业梦。
 
  2010年,刘若鹏和团队成员拒绝了来自美国顶级科研机构的邀请,回国发展属于中国自己的超材料产业。
 
  5个人的团队、20万元资金,现在来看,刘若鹏和他的小伙伴们就是一群地地道道的“创客”。
 
  “在中国,只有深圳会出现光启这样的企业。”刘若鹏说。作为广东省首批引进的海外创新团队和深圳市“孔雀计划”团队,当时的深圳市科协和科工贸信委,专门为刘若鹏组织了一场小型的评审会,为光启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创业之初,建不起实验室,刘若鹏找到了一栋尚未竣工大楼的地下车库;买不起实验设备,他就租用别人淘汰的机器;没有资金,他跑遍珠三角的城市向政府和企业寻求“赞助”。
 
  “在光启,你能感受到最多的是梦想。”从事3年多特种电磁超材料研究的岳玉涛感慨,在这里,员工们为了完成一项研究,常常会主动加班到晚上八九点,甚至不惜牺牲周末的时间。“为梦想走到一起的人们,才会永远充满激情。”
 
  5年来,光启在超材料领域的专利总量已突破2800件,占该领域近10年申请总量的86%,使中国在超材料领域全球竞争中拥有了绝对优势。
 
  在产业化方面,光启也表现不俗。2012年7月,光启发起的全球首条超材料中试生产线正式投产,可实现超材料综合产品年产值约5亿元,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规模约50亿元。
 
  今年3月10日早上,当写着“MAKEWITHSHENZHEN(与深圳共同创造)”的深圳“创客之城”巨幅广告亮相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时,彰显的是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创新基因。而这也许又是出现更多刘若鹏的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