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区

海岛经济:中国下一个增长极

发稿时间:2011-09-16 00:00:00  

  编者按:今年以来,国家对海岛开发出台了不少实质性的政策,如首批100多个无人岛公开招租,舟山群岛新区成为第四个国家级新区等等,加上今年国务院先后批复山东、浙江、广东进行海洋经济试点,海岛开发正掀起前所未有的热潮。对于这个较为陌生的新经济形态,人们怀着好奇的心理在追问:海岛的开发到底能有多大动静?海岛经济发展的路径有何种选择?人们也带着疑问的眼光在打量:海岛开发会不会把污染带入海洋?海岛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带着这些问题,半月谈记者深入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地海岛采访调研,与读者一起感受海岛经济发展的脉动。(《半月谈》2011年第17期)

  海岛开启机遇之门

  “平潭岛处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可谓一天一个样。”台湾嘉农农业发展基金会总裁蔡武璋谈到平潭非常兴奋。

  作为两岸共建的综合实验区,福建第一大海岛平潭,如今已成为一片“热土”。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务院今年批准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都明确提到,“加快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

  平潭开发是我国正在掀起的海岛开发热潮的一个缩影。

  据国家“908专项”海岛调查课题组负责人之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夏小明介绍,今年年初完成的调查显示,我国共有海岛10100多个,其中大约9600个为无居民海岛。海岛,是待开发的处女地,海岛经济的发展空间令人憧憬。

  就在“摸清家底”之后不久,数量庞大的无居民海岛拉开了公开招募“岛主”的序幕。4月12日,国家海洋局集中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名录,名录涉及沿海8个省区,共计176个无居民海岛。

  这被认为是我国近年来将经济发展触角伸向海洋的重大举措。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说,密集出台的政策显示,海洋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将是中国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发展海洋经济不仅仅关乎沿海区域发展,更体现出中国正在通过开放型的经济形态积极融入世界”。

  海岛经济由此也踏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长岛,山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其国际休闲度假岛建设于今年1月4日获国务院批复,并列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目前,长岛正陆续启动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打造国际休闲度假岛做准备。

  作为广东省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有106个海岛、海域面积达3200平方公里的珠海万山海域开发也提上了日程。

  珠海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党委书记田忠敏表示,万山区域的管理部门决心紧抓科学开发、试验创新、综合发展三大环节,努力在基础设施、现代渔业、海洋科技、海岛旅游、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国务院今年7月批复设立的舟山群岛新区,则无疑是我国海岛开发全面启动的最大标志。7月7日,国内首个群岛新区宣告成立,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之后,我国政府批准设立的第四个国家级新区。

  拥有1390个岛屿的舟山被称为“千岛之城”。舟山群岛新区范围即为舟山市现有行政区域,包括陆域面积1440平方公里、内海海域面积2.08万平方公里。舟山群岛新区的功能定位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说:“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是新时期我国推进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海洋发展战略和‘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一个重大举措,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意义。”

  有关专家表示,以舟山群岛为代表的海岛开发,正在为沿海经济乃至中国经济发展打开一扇新的机遇之门。

  “‘21世纪是海洋世纪’,这是2001年在联合国正式文件中提出来的。”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刘容子告诉记者,在我国,一系列数据可以说明,国民经济正在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海洋。

  海岛作为第二海洋经济带(海岸线为第一海洋经济带),其作用也越发凸显。尤其对沿海地区,在渐趋饱和的发展空间制约下,海岛开发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

  目前,沿海不少海岛大省都已经把海岛经济列为了重要的发展对象,并制定了具体的开发计划。浙江省政府8月21日公布了《浙江省重要海岛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决定在全省挑选出100个重要海岛,重点开发港口物流、清洁能源、滨海旅游等,为全面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起到核心引领作用。

  可以预见,海岛经济这种新的经济形态将在沿海兴起。

  踏上海岛看特色

  中国有海岛1万余个,大小不同,地貌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其开发路径也各不相同。

  一、浙江摘箬山岛:海洋科技基地

  如果不是经人指点,人们可能很难注意到摘箬山岛这个舟山群岛中并不起眼的小岛——面积不大,只有2.34平方公里,山岩大部分被绿色植被覆盖。岛上为数不多的灰色民房里,居民曾几乎全部外迁,只剩下几位老人。

  2011年3月,摘箬山岛成为我国第一个海洋科技岛。如今站在摘箬山岛上,看到的是另外一番景象。在海岛平坦的东岙区块上,1.1万平方米的海洋科技岛首期工程在8月份刚刚完成打桩,综合大楼、新能源项目和工程实验室等建筑已经开始建设。

  科技岛由浙江大学与舟山市人民政府共建,舟山市以“零租金”形式支持浙江大学开展相关研究。

  浙江大学副校长吴朝晖说,科技岛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国家层面的海洋科技示范区,涵盖了海岛新能源互补开发利用技术示范(智能电网)、海岛供水系统示范(海水淡化工程等)、海洋产业技术示范、智慧海岛技术示范、海岛环卫处理系统示范等。

  “理想的状态是,到2030年时实现远期目标,让摘箬山岛成为世界一流的海洋科研基地,功能上也由单一走向综合,集科研、示范、休闲、旅游、生态为一体。”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研究中心主任胡富强这样说。

  按照规划,海洋科技岛在建设过程中,将力求实现岛屿生态系统的零排放、零污染和良性循环,并利用计算机系统集成和通讯信息技术方法,实现岛屿的智慧化管理。

  浙江大学表示,海洋科技岛初步建成后,将向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开放并提供相关的试验技术支撑服务。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宏认为,这将为我国海洋科技提供从研发到海试多个环节一气呵成的基地,具有重要意义。

  二、江苏连岛:海岛旅游脱贫致富

  连岛,古称鹰游山,由东西两个岛相连而成,面积7.6平方公里,是江苏省第一大海岛,也是连云港市名首字的来源。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连岛旅游开始起步。

  8月24日上午,记者漫步岛上,只见碧海蓝天、树木葱翠、沙滩游人、海鸟飞翔,渔民或者出海捕捞,或者打理着“农家菜馆”,一派忙碌景象。“连岛坚持保护性开发,努力实现生态保护和惠民发展并行。”连岛海滨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副主任孙铜说。

  孙铜在连岛工作已超过10年,他告诉记者,连岛十几年旅游开发都是尽最大可能维护生态,景区总体规划以保护原有生态面貌为前提。例如,用鹅卵石铺砌林间小路,景区休息处采用蘑菇石堆砌,铺设2000多米的海滨栈道,都是结合山体的自然形态,没有刻意修改的人工痕迹,始终保持山海相依的幽静格调。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引导渔民转产就业,拓宽致富途径,从事餐饮、旅游购物、住宿等方面的服务,相关部门还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技能培训,3年来培训400多人次,内容涉及计算机应用、面点制作、家政服务等。

  在连岛大沙湾游乐园附近的农家乐一条街,记者看到很多渔民里里外外地招待游客,而每家的主打菜自然都是海鲜。一位李姓老板娘说,随着海岛开发的深入,连岛的名气越来越大,最多的时候一天有七八万游客,做餐饮的人纷纷致富,好多人家买了汽车。

  “岛上的人都有事做,要么直接在景区工作,要么从事相关产业,还有的继续从事渔业生产。去年,岛上人均收入接近1.5万元。”连云港市连云区政府代区长唐世海说,连岛开发中当地政府最自豪的是,岛上渔民没有发生上访或者其他任何不满举动,因为开发不仅保护了原生态,还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三、福建南日岛:鲍鱼产业声名远扬

  南日岛位于福建莆田市秀屿区,北倚福清,东濒台湾海峡,陆域总面积52平方公里,地形呈“哑铃”状,是福建省第二大岛。记者还未登岛,就看见岛周海域内鱼排纵横,规模浩大。同行的人告诉记者,那里养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南日鲍”。

  “南日鲍”是南日岛的自主品牌,也是福建省第一件水产类证明商标。由于这里地理位置独特,水质清新、水温适中,养出的鲍鱼体肥壳艳,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接近野生的绿色食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南日鲍”也逐渐声名远扬。

  然而,南日岛养鲍鱼也并非一帆风顺。1997年10月,首批5万粒皱纹盘鲍从大连通过空运、陆运、水运来到南日岛海域开始安家落户。刚开始养殖时,这些“外来鲍”在南日有些“水土不服”。

  鲍鱼被称作海洋生物中的“软黄金”,生长温度不能低于8摄氏度,也不能高于28摄氏度,否则都容易致其伤亡。而莆田的夏天,海水“热浪滚滚”,给鲍鱼养殖户带来不少困难。加之东南沿海台风多,一场台风就会给鲍鱼造成毁灭性打击。

  为了扶持鲍鱼产业发展,南日镇政府有计划地邀请水产科研院校的专业人员到岛上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和实用技术讲座,并先后选送多名素质较高、事业心强的镇村干部到厦门水产学院脱产学习。

  在科技人员的帮助下,南日岛培养了自己的鲍鱼品种,建起了自己的育苗基地,养鲍产业迅速发展。目前,全岛养殖户已组建鲍鱼专业合作社100余家,鲍鱼养殖逐步规范化、集约化,有力推动了南日鲍鱼养殖业发展。

  近年来,鲍鱼产业还在向加工环节延伸。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南日岛已引进“阿一”鲍鱼加工项目,年内将开工生产。南日岛鲍鱼产业有望继续壮大。

  四、广东横琴岛:低碳环保满眼绿

  不久前,仅1300余字的《国务院关于横琴开发有关政策的批复》给予了这个岛“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优惠政策”。这是别的海岛开发不能比拟的,但它的一些建设理念却极具借鉴意义。

  中国二十冶集团公司副总经济师、珠海中冶投资公司总经理王占东告诉记者,他们要在横琴岛上铺设长达32公里的“共同管沟”。这些深埋地下的管沟,将把给水、排污、通讯、电缆、光纤、供热、天然气、有线电视网、物联网、垃圾真空管道等所有市政管网集中在一个3.2米高、维护人员可以快捷自由穿行的管道中,一劳永逸地解决市政工程“开膛破肚”的难题。

  王占东说,目前国内只有上海世博园、北京奥运村和广州亚运村有最长不过6.6公里的“共同管沟”,横琴岛的“共同管沟”不仅在国内绝无仅有,在西方发达国家也不多见。这是横琴岛开发提前谋划、科学规划的杰作。

  与此同时,满眼绿意、空气怡人,仍是横琴新区的特色。珠海市委、市政府要求半个岛划为“禁建区”,使横琴的绿色生态系统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禁建区、限建区加上建设用地规划中的绿地面积,到2020年,横琴新区的绿地面积将达到80余平方公里,几乎覆盖了整个横琴岛。

  这种“绿色”理念还延伸到交通设施的建设,除坚持“公交优先”的规划原则外,在全岛将设置“快借快还”的公共自行车系统,结合旅游开发和公交站点,在横琴岛设置联网的自行车租赁站,居民和游客只要提供低廉的押金、身份证明,就能在任何一个租赁站租赁和归还自行车,从而鼓励骑自行车中短距离出行。

  横琴新区管委会书记刘佳说,“绿色”理念贯穿横琴新区建设的方方面面,如横琴全岛将集中供冷供热,通过“共同管道”,冷气、热气将像天然气一样,直接输送到各家各户,这些都有助于横琴岛实现低碳和环保。

  探寻可持续发展之路

  海岛开发正在迎来热潮,但海岛的生态环境往往独特而脆弱。如何在开发与保护之间寻找平衡?这是海岛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不能重复陆上的错误

  2005年7月27日,珠海汉业贸易有限公司以1.1亿余元的价格获得了珠海无人岛横山岛的土地使用权。面积逾5.7万平方米的该岛四面环海、景观资源优越,与珠海市海滨泳场隔海相望,与内陆距离不足500米。这是国内首例海岛土地使用权出让,轰动一时。

  6年转瞬即逝。但在这6年里,并未见到这家公司开发海岛,而是以围堰方式填了超过本岛面积3倍多的海,以便建设最高达150米的酒店、海景豪宅、游艇码头和沙滩等设施,尽管珠海市招标拍卖该岛时,曾明确要求开发商“不能填海、不可以大规模破坏山体植被”。

  开发商的举动引起了当地居民的强烈质疑:拍卖的是岛屿,不是海域,缘何买岛者可以填海?难道海岛开发就是把陆上的“跑马圈地”变为“跑马圈海”?

  对于这种行为,国家海洋局8月15日印发的《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指导意见》有了明确规定,要求“严格限制填海连岛工程,保护海岛自然属性,防止海岛灭失”。

  这条规定有很强的针对性。根据国家“908专项”海岛调查成果,我国海岛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已消失的海岛共计805个,其中由于围填海、炸岛挖沙而消失的海岛占了701个。

  有关专家表示,海岛开发绝不能走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否则海岛经济的发展就不是福音,而是灾难。

  福建省诏安县境内的城洲岛就曾遭到无序开发、过度开发的极大伤害。诏安县海洋与渔业局官员告诉记者:“捕蛇者把海岛挖得到处都是地洞,不仅蛇没了,山体也裸露了,岛上植被破坏严重;渔民安置的渔网密度过大且杂乱无章,各种海洋资源急剧减少。”

  二、基础设施建设面临难题

  1996年,被外界称为“中国第一岛主”的朱仁民,正式开始了他的莲花岛“岛主”生活。“和现在很多人买岛的目的不同,我做岛主是想来保护海岛。哪怕是买岛做开发搞建设,也应该首先绷着保护生态这根弦,否则开发越多,海岛越不幸。”朱仁民说。

  按照朱仁民的规划,要保护莲花岛原有的轮廓线,在岛上建造艺术广场、纪念馆、艺术馆,再为它雕刻一些罗汉、观音和佛像。然而朱仁民很快发现,尽管这座小岛与普陀山仅隔着不到两公里的海面,和世界三大渔港之一的沈家门距离不过800米,但它终归是一座无人居住的海岛,开发难度大大超出想象。

  摆在眼前的第一道难题是,基础设施建设只能从零开始。水、电得从几公里外的舟山本岛上架设过来,划船上岛连航线都没有。仅仅是为海岛通水通电,朱仁民就坐着船往舟山本岛跑了上百趟,有几次遇到台风,差点连命都丢了。

  为了抵御台风侵袭,莲花岛上的房子全都用石头砌成,像碉堡一样。即便是这样,台风季节依然无法上岛——十几米高的海浪足以从莲花岛的顶端盖过,山顶上经常会留下海浪打过的白色泡沫。

  海岛管理部门提醒,供水、供电、交通是海岛开发首先要解决的三大问题。

  竹岛是江苏首批入围无人岛开发名单的两个海岛之一,位于连云港境内,因岛上长满竹子而得名,面积仅有0.13平方公里。记者在岸边望去,只见这个“袖珍小岛”竹木茂盛,郁郁葱葱。

  尽管竹岛距离正在兴建的连云新城只有约500米,但一位业内人士认为,竹岛的开发成本将非常高,岛上没有水、电,需要从陆地上接入;没有任何基础设施,修建时还要考虑环保、绿化等问题,“没有几亿元,很难拿下来”。

  三、新能源带来新契机

  有没有既能较好解决基础设施问题,又能保护海岛生态环境的做法呢?在这一思路的启发下,海岛新能源开发利用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珠海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管委会书记田忠敏介绍,在万山海域的106个海岛中,只有大万山、东澳、桂山、外伶仃、担杆等5个岛屿有居民居住,但他们普遍面临用水难题。

  “用水难由高电价导致。铺设海底电缆是难事,投资巨大令供电部门望而却步,岛上只能用柴油发电,随着油价飙升,每度电价达2.1元,如果用电进行海水淡化,水费高达每吨12元,根本无法承受。”田忠敏说。

  2010年12月27日,对东澳岛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这一天,在岛上“轰鸣”了数十年的4台柴油发电机“休起了长假”,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以风能、太阳能为依托的智能微电网系统。这是中国首个基于海岛的兆瓦级“风光柴蓄”智能微电网项目。

  “通俗地讲,这个电网将海岛上的太阳光、海风转化为电力,同时富余的电力将充入系统的储能装置,等到用电高峰期时再释放出来,满足用电的负荷。而只有当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无法满足时,才会启动柴油发电机组。”负责建设这一系统的兴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李晟说。

  但毕竟是波涛环绕的海岛。4年前,世界首座可再生独立能源电站落户担杆岛,但两三个月之后,若干台风机的运行遇到问题,波浪能也由于遭遇很多困难而暂停使用。如今担杆岛又回到了最初使用柴油机发电的时代。

  “海岛新能源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不可预见的困难和问题。但不管怎样,它给海岛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担杆镇电力公司技术员梁永兴说。

  四、科学规划必须先行

  因为有了前期横山岛开发的不顺,珠海相关部门对新的海岛开发慎重了许多。在万山海域内,大九洲岛、三角岛、小蜘洲岛、二洲岛等待开发的海岛,都先由相关单位完成开发利用的具体规划,并向广东省政府及国务院报批。

  对此,珠海海岛游开发的先行者、白沥岛旅游度假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永才持肯定态度。他说:“开发利用海岛,首先要保护好海岛生态环境,而做到这一点,前瞻的科学规划必不可少。”

  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管委会主任于思浩坦承,产业化开发海岛经济,易对海岛生态造成破坏。“为避免这一问题,我们正在推进‘收集压缩+打包外运’的海岛垃圾处理项目,建设污水处理管网,确保海岛垃圾污水不对海洋环境造成破坏。”

  专家认为,一旦海岛及周边海域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将很难逆转。“海岛开发必须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利用’的原则,相关部门应加强审批监管,个人和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前期规划。”

  中国工程院院士金翔龙指出,海岛相关的科学研究能力也亟待加强。“如果不知道每个海岛的承载能力究竟有多少,很难将海岛资源利用到最好,对海岛上可能出现的危险也难以防范。”

  据悉,新的《全国海洋功能区划》正在修编之中。金翔龙建议,随着海岛开发逐步规模化、常态化,在设定每个海岛的主导功能时应该充分尊重海洋功能区划,确保将海岛开发纳入海洋经济的有序发展。(采写:魏蒙 张遥 张展鹏 涂洪长等,策划:高远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