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区

雄安新区建设需解决好八大问题

发稿时间:2017-05-03 10:55:53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罗来军

  设立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成功建设这一新区,需解决好八大问题。

  功能定位问题

  雄安新区建设无疑是一个庞大的、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建设好该工程的首要因素是要确定一个明确的功能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示,要重点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在河北适合地段规划建设一座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的现代新型城区。依据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雄安新区的功能定位要把握关键的两条:一是雄安新区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二是雄安新区承接的是北京的非首都功能。

  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众多,在具体建设前应该明确哪些是非首都功能,这是雄安新区功能定位的关键。根据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等因素的属性,雄安新区的功能定位应是承接北京产业企业的集聚区,以发展高端高新产业为根基,吸纳集聚创新要素资源。这一功能定位的实现方式是北京非首都功能中所有企业,以及与企业的管理和服务高度相关的事业单位和部委非核心部门搬迁到雄安新区。有了上述功能定位和实现方式,雄安新区建设就非常清晰明朗了。

  行政管理问题

  虽然雄安新区与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并列为三大国家级新区,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雄安新区的建设与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存在着很大差异。与全国的经济腹地相比,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本身就具备显著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国家设立特区和新区再给予便利的政策,二者就能够“自发地”实现经济发展与繁荣。但是,雄安新区明显不同,其周边是各种资源都十分优越的北京,其次是天津,雄安新区在多个方面皆居于劣势,即面临着“区位困境”。

  成功建设雄安新区,就必须突破“区位困境”。突破这一困境,仅仅靠便利和优惠的政策是无法实现的,必须依靠科学的行政性管理才能做到。有效的行政管理可设置为“中央统筹——雄安建设——专业支撑”的三角管理架构,即中央层面可考虑成立雄安新区建设工作指导小组进行统筹和指导;雄安成立雄安新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具体负责建设实施。此外,可考虑建立一个第三方的、由各种专家(城建、产业、科技、区域、管理等领域)组成的雄安新区建设专家委员会,对各种建设方案进行专业性论证和指导。

  政府与市场作用问题

  雄安新区建设要突破“区位困境”,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在雄安新区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与此同时,也要在市场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那么,如何把握好雄安新区建设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呢?关键是要根据业务领域和建设事项的性质来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新区建设规划、施工标准、管理机制、公共设施建设等领域,政府必须进行主导;而企业单位入驻、土地使用、资本投资、就业等领域,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住房与土地问题

  房地产热是雄安新区建设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避免对土地和住房进行炒作。设立雄安新区的消息刚一公布,立即成了人们炒房争地的热土。为了根本解决该问题,雄安新区可以考虑采取“全覆盖+长时期的安居模式”,其基本做法是政府向所有雄安的居民家庭提供一套与其收入相匹配的住房,而且此政策长久有效,不会变更。“全覆盖+长时期”的模式能彻底阻断炒房获利的可能性,进而避免住房上的饥饿营销和长期炒作等各种炒房的可能性。其具体做法可以效仿新加坡的组屋模式。

  雄安新区建设面积初期100平方公里,中期200平方公里。根据大城市平均密度计算人口,其初期将达100万人,中期达200万人。目前,我国许多大城市的人居住房面积约30平方米,以此进行估算,雄安需要住房面积初期为3000万平方米,中期为6000万平方米。根据人口增长情况,可建设相应的住房。解决了炒房炒地问题,雄安才能为企业和居民提供安定和有竞争力的环境。

  北京企业迁移问题

  为了更好地实现雄安新区对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以及实现雄安新区自身的功能定位和良性发展,北京企业的迁移方式也是一个必须研究和解决好的问题。无论雄安新区的建设速度多么快、建设质量多么高,在一定时期内是无法追赶北京的资源禀赋优势的。即使从长期来看,北京仍将具有无法比拟的政治、科技、文化、交通等优势。如此一来,北京的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就存在一个迁入雄安的自觉性的问题。可能出现的一种做法是,在雄安设立分部、分公司、子公司等。这会导致北京“腾笼”却没有“换鸟”,进而影响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一些企业实现“整体迁移”。

  京外企业入驻问题

  雄安新区作为首都副中心,其建设是首都一体两翼中的一翼,以及京津冀协调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北京和天津以外的各个省市的企业而言,显然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北京以外的企业将会很有积极性入驻雄安新区。

  对京外企业入驻问题,应及早谋划,统筹安排,既要考虑京内京外企业进入先后的问题,也要考虑究竟什么样的企业能够入驻的问题。而考虑的前提,必须是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体制机制创新的高地和高端高新产业聚集地。

  城区建设问题

  当前的新城区建设出现了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功能缺失”“机能虚弱”。所谓“功能缺失”,即一些城市盲目扩张规模,尤其是住宅住房的过快扩张,而相应的城市功能却没有及时配套和跟进,出现缺失。主要体现为:住宅小区等建设起来了,而相应的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都没有规划,或者建设不到位,包括道路、学校(尤其是幼儿园、小学、中学)、诊所或医院、购物场所、排水系统、水电气供应、绿化等必要的城市设施缺失或不足。所谓“机能虚弱”,即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出现了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社会管理混乱等突出问题,致使城市在工作、居住、出行、教育、医疗、治安等方面的承载和支撑能力有限,并且多种问题层出不穷。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城市规模大,而是城市规划不合理、城镇管理落后、发展措施不科学等。

  雄安新区建设务必提前预防当前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其基本的预防策略是学习和吸收世界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坚决抵制和规避我国城市建设中的多种弊端,严格落实高规格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标准。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让高标准的城市规划真正落地。

  区域融合发展问题

  雄安新区建设的推动,势必会带来其与周边区域的融合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北京市的融合发展问题,二是与周边的河北其他市县的融合发展问题。与北京市的融合发展问题是比较容易处理的,雄安新区定位于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一方面,雄安新区把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联京交通建设起来,另一方面,把产业企业及相关的事业单位等承接过来,雄安新区就较容易形成与北京市的融合发展。

  但是,与周边的河北其他市县的融合发展是一个需要正视的问题,解决该问题的比较可行的方案是分两步走,在雄安新区的早期建设阶段,可集中优势资源实施大规模建设;而待雄安新区建设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发挥雄安新区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周边发展水平,逐步形成更广区域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