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经

刘世锦:供给侧改革现状与走向,政策环境变迁下的产业升级机遇

发稿时间:2017-03-02 10:55:24   来源:凤凰文创   作者:刘世锦

  任何企业的转型升级都要关注环境的变迁,在当前的中国,尤其是关注供给侧改革政策环境的变化。

  那么,一年多的供给侧改革目前走到了怎样的阶段?下一步的政策走向,以及企业最重要的政策机遇是什么?本期凤凰文创观察家特意邀请了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就此问题进行详细解读。

  制造业减速幅度最大,严重产能过剩是现实基础

  中国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大的态势,我们可以看到,经过最近几年的回调后,从经济增长角度来看,制造业的减速幅度最大。

  从最近几年中国GDP的结构性变化中可以看出,变化比较大的是服务业的比重,到现在已经超过了工业。而工业的发展主力军是制造业。从过去几年的变化上来看,制造业在经济增长上相对减速了。

  从宏观经济角度上看,去年国内发生的比较重要的变化是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开始回升。这个回升实际上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在重化工业的调整上基本到位了,而这样的格局也意味着制造业很难像以前再保持那么高的增长速度了。

  过去几年由于需求下降比较多,而供给减少得比较慢,以至于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从而出现了价格下调。但是价格下降后,很多企业赚不到钱了,甚至有些行业,比如像煤炭钢铁,这种属于产能过剩的行业接近于全行业亏损。

  转型升级就是分化、淘汰、集中度提高的过程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分化”的局面出现了。比如过去的一些企业,在经济高速增长期都可以赚钱。而从前两年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后,一些企业开始亏损,一直到去年开始,可能只有少部分的企业在赚钱,剩下的很多企业都不赚钱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说明了中国的制造业现在已经到了通过竞争,相当多的企业要被淘汰,集中度也被提高的过程。

  这个“分化”的过程就是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我认为企业家一定要有自己的“新”的东西,就是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简而言之,要不就是采用了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或者是更好的管理,还是把成本降低等有了新的发展模式。

  中国制造要维护竞争环境,并在全球分工体系重新定位

  所以说我们谈到的“转型升级”都是被逼出来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中国的制造业也需要进一步营造、维护和改进一个竞争的环境。这样一段时间以后,可能相当多的企业就会出局了。而留下的可能都是有特色的有竞争力的企业,我们放眼看远一点,经过这一轮的调整以后将会出现一批长期稳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优势产业,因此中国是不可能企图在所有的行业中都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这是不合理的,也不是我们事先可以预期的,或者说在全球分工体系的安排中也应该如此。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必须要在相当多的行业中长期稳定的保持这种竞争力。因此我们需要保持一个具有竞争力的环境。

  供给侧改革,“去产能”有进展但不到位

  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是“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项任务有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说有些点是针对制造业和最近一些年所面临和突出的现实问题提出来的。

  比如说“去产能”这项,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去产能”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有些方面还是不到位。以煤炭行业去产能为例。据我们调查,很多地区并不是把多余产能去掉,它只是在控产量。比如有的煤炭企业只是限制了工作天数,一年只工作270多天,和过去相比减少了那么几十天。这样产量会相对减少,使得供给收缩,价格回升,和淘汰多余产能还不是一回事 。

  有些人会提问题,为什么现在一些产能过剩,但价格反而又起来了?我认为现在需要关注一个概念,就是 “有效产能”,就是说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产能到底有多少,这个是我们需要研究的。

  还有“去库存”的问题。从制造业来看,现在很多制造企业仍然存在这个问题。但对于大多数制造业企业,通过近几年的 “去库存”,有些库存已经去得差不多了。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来看的话,下一轮会有一个“补库存”的周期出现。

  “去杠杆”问题的急迫和复杂

  现在关键问题是“去杠杆”。因为在国内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相对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居民户来说,中国企业的杠杆率是最高的,如何能逐步的降低杠杠率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降杠杆”的问题很复杂,也不能操之过快,因为说不定会产生其他的问题,但也不能不降。最近我听到的一个好消息:工业企业通过调整以后盈利水平是回升的,工业企业的利润率是在上升的。这个实际上给企业的“去杠杆”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条件。

  另外从道理上来讲,“去杠杆”的问题一定要具体分析。我们说这个杠杆要不要去?杠杆的水平是高还是低?这些问题实质上是和企业效率相关的概念。比如说某个企业尽管杠杆率比较高,它的盈利水平比较高,企业总体水平是健康的,是有竞争力的,那么企业的杠杆率虽高,但风险其实不大。

  相反有些企业,它没有什么竞争力甚至是“僵尸企业”,是亏损的状态,即使杠杆率不高,但企业风险还是很大。何况这类企业还有杠杆率比较高的,那么企业的风险更大了。所以说“去杠杆”要依照企业的具体情况,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降成本”的关键是打破垄断,鼓励竞争

  还有“降成本”方面,这对制造业的升级转型是有意义的。我特别想强调的是在一些基础产业方面,比如能源方面、电讯服务方面,以及运输行业、金融行业等等,这些行业中间有相当多的领域,有不同程度的行政垄断的问题,有些地方还相当突出。

  行政垄断的结果是抬高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率,从而也加大了整体制造业的成本。所以我认为发展制造业的下一步,从降成本角度来看,就是要关注怎么能在基础产业里进一步地开放市场、打破垄断,鼓励竞争,从而把全社会的生产成本降下来。从本质上看,这是深化改革的问题。

  “补短板”是个试错过程,也是个营造环境的问题

  最后我们说“补短板”。

  从制造企业的角度来讲,“补短板”就是怎样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其实这也是一个体制机制的问题,就是说企业要关注如何创造一个具有创新活力的环境。这个在探索上,其实是一个“试错”的过程。简而言之,这是个“环境问题”,就是企业要注重培养有积极性和发挥创造性的成长环境。

  总而言之,从短期来讲,从“三去一降一补”的角度来看,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从长远出发,要素市场上要进一步开放、改革、竞争,这也是供给侧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优惠政策”靠不住,政策目标是建立公平竞争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总有一些企业想关注“优惠政策”,想从中借机吃点偏饭,得到一些市场竞争之外的好处。我认为这个观念需要纠正,要看清大势。

  在竞争压力大的环境下,企业要加快发展创新,走到行业中前百分之二三十的行列当中去。其中有些企业竞争力确实有待提高,需要尽快做一个调整,要明白自己在哪一条路上可以有所作为,学会利用机遇,学会在公平竞争的环境当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来推动企业的发展。

  此外,从政策上来说,一些有碍于公平性竞争的政策是要取代的。国家的政策愿景是要建立一个在全国范围之内的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优惠政策”是要逐步取消掉的。

  企业要想利用政策机遇的话,学会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推动自己企业的发展,这是最重要的政策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