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侯少文:从完善赋权机制的源头上下工夫

发稿时间:2011-10-10 00:00:00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侯少文

  公信力,谓之公权力得到社会大众的信任和认同的能力、力量、力度。公信力越高越强,说明公权力的威望也就越高,得到社会的支持也就越大。时下,公信力匮乏甚至缺失,已经成为舆论抨击的一个流弊。

  治弊必须除根。此弊的根由何在?

  有云,根本的原因就是一些官员的官品、官德太差,言行不一、心口不一、信口开河、出尔反尔、敷衍塞责、揽功诿过,如此等等。所以,必须加强官员的道德教育,重树信仰、宗旨以及守信、慎独的理念。但是,这只针对了部分的、表层的病因。因为第一,造成官品差劣的原因又是什么?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造成此类官员精神懈怠、诚信殆尽的原因,应该在于决定他们意识的社会存在之中。第二,这些年我们对官员、党员进行的思想教育已经持续不断、力度很大,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期冀的“长效机制”未见彰显,这说明常规教育已经难以收治本之效。在继续抓好道德教育的同时,应该多在治理社会环境特别是官场环境方面下工夫。

  也有云,公信力弱,弱在公权力的透明度弱,所以必须加大政务公开的力度。此言有一定的道理,已经把注意力的重点转向了制度环境。列宁说过,公开性是实行民主的两个最为基本的条件之一。有了政务公开,官员的所有公务行为都一览无遗地展现在公众面前,一如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就会形成一种适者生存的自动机构(列宁原语),那些公信力差的官员自然会被淘汰出局。但也有两个问题必须顾及:其一,实行政务公开的前提是什么?官员凭什么必须把自己负责的政务向社会公开?不公开、半公开、假公开又有何妨?此番顶层政府部门晒“三公”账本的表现便是一个说明。其二,公开性能够形成列宁说的“适者生存的自动机构”是什么?是选举制度。所以列宁说,民主有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个是广泛的公开性,一个是一切职务经过选举。离开选举制度的公开是苍白的、羸弱的。因此,呼唤公开的阳光很有必要,但眼光应该更扩展一点、深入一点。

  还有云,公信力衰竭的弊根是对权力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提升公信力的必由之路是建立健全制约监督机制。此说,从规范权力的运行着眼,注重制度、机制、体制建设,把权力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防止它被滥用。这个说法符合政治学的基本原理,也抓住了制度建设这个根本,但是却失之宽泛,没有着重从源头上治理公信力疲弱的问题。在权力运行的因果链中,抓住了结果,却忽略了原因。公信力缺位,表现出的是监督不力。此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就监督讲监督,只在这个圈圈里打转转,监督是不会有出路的。这些年我们强化监督的视野不正是囿于此吗?必须解决权力链上游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权力的授予问题。

  与西方国家相比较,我国权力运行的控制机制,宪法设计的是监督之道,而不是分权制约、制衡之轨。所谓监督,就是权力的拥有者自己不能直接行使权力,而将权力委托给他人行使之后,控制后者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利益行使权力的行为。后者向前者负责,受前者监督。权力的受托者必须向权力的委托者即拥有者报告所有的重大问题,这是权力法则,不容例外。现在,我们眼前的某些用权者躲避和对付公开,这只能说明,我们的授权方式即“权为民所赋”的方式出现了问题。因为,在用权者的内心深处并不认为人民是他们的授权者,所以没有必要向人民公开权力行为,也没有必要信守对人民的什么承诺。可见,提振公信力之本是改革完善权力的赋予方式。

  在我们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们不是小国寡民,人民只能把国家的权力赋予他们所信任的各级官员,通过他们来管理国家事务。这个权力赋予的方式只能是选举。选举权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基本的权利。选举权真正到位、做实了,人民对官员的监督权就有了实现的前提。在这样的权力机制之下,官员不能、不敢不向人民公开他们的政务,更不能、不敢不认真践行他们向人民作出的承诺。所以,我们不放弃有助于提升公信力的任何努力,但是,我们更应注重从完善赋权机制的源头上做足工夫。这就是本文强调的固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