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金融业开放的重点领域与风险防范

发稿时间:2019-06-12 15:06:08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陈建奇

  核心阅读

  中国推进金融开放有助于提升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有助于促进全球资本的高效配置,也有助于促进中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及人民币国际化,提升中国金融话语权。但中国金融开放也伴随着金融重大风险的防范问题,必须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中国金融风险防控能力,促进金融监管规则与国际对接,强化金融监管标准和程序的透明,深度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实现深化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目标。

  金融业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是我国的自主选择,这既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金融业开放本身并不是金融风险产生的根源,但开放过程可能提高金融风险防范的复杂性。深化金融开放改革及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已经成为促进经济金融健康发展的关键。

  中国金融开放的三大重点领域

  金融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国都注重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通过金融开放促进资本等要素配置效率的提升,同时强化金融监管以维护经济金融安全。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金融着力完善市场机制,稳步推动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形成了以商业银行、证券机构、保险机构等为主体的市场体系,各类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开展金融业务越来越普遍,中国金融机构也积极走出去从事国际金融业务。但截至目前,外资在中国金融市场占比仍然较低,资本账户可兑换改革尚未完成,中国金融开放仍有较大空间,重点体现下以下三个领域。

  一是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外资持股比例、业务牌照发放等。较长时间以来外资行与外资券商的持股比例分别限制在20%及49%,外资券商与寿险公司无法在国内设立独资公司。业务牌照的监管也较为严格,大部分中外合资券商只有投行业务的牌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此后金融开放举措不断出台,上海自贸区积极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外商投资股比限制等问题逐步消除,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大幅度提升,内外资有望逐步得到同等待遇。与此同时,金融开放应该是对等的开放,中国金融加大对外开放的同时,也应要求其他国家同步对我开放金融市场,为中资金融机构进入世界其他国家市场奠定基础。

  二是资本跨境流动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资本跨境自由流动是金融开放的重要指标,也是金融资源高效配置的内在要求。近年来中国通过沪港通、深港通、RQFII及QDII等方式促进国内外资金市场的部分连通,还通过人民币贸易结算等方式促进人民币的跨境流动,香港等离岸金融市场积累了几千亿甚至上万亿的人民币存款,这些都是中国资本跨境流动机制不断完善的重要体现。未来需要重点推进的是资本账户的可兑换改革,这种方式既保证不同国家货币与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也保障资本进出中国金融市场的市场化水平的大幅提升,切实推动资本跨境双向流动机制的建立。

  三是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开放有待进一步探索。互联网金融是当代典型的新兴金融业态,但区块链等关键基础设施尚未构建,互联网金融交易具有隐蔽性、不可追溯等崭新特点,世界尚未形成互联网金融开放的规则制度体系,中国互联网金融如何与其他国家开放对接等问题尚未有经验可循。但互联网跨境金融交易已经日趋普遍,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的发展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新的交易模式,互联网金融不断扩张的趋势难以逆转,如何探索互联网金融开放,构成了中国未来金融开放的重要内容。

  中国金融开放风险的三大表现

  金融开放是把双刃剑,虽然金融开放有助于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但也面临着金融安全的问题。世界上金融较为开放的国家出现金融风险上升甚至金融危机的现象并不鲜见,金融风险的升级是较为复杂的问题,需要结合特定的国情才能深入分析潜在风险。结合中国实际来看,当前中国金融开放既有转轨经济环境下的金融重大风险,也有国际形势变化背景下新的金融重大风险。

  首先,金融市场开放引发金融机构倒闭风险。开放意味着竞争的加剧,缺乏竞争力的相关企业可能面临着经营困难甚至倒闭的风险。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到近年来才基本完成,汇率市场化进程仍未结束,利率及汇率市场化进程的滞后,导致中国国内金融机构转型的滞后,商业银行改变以存贷差为基础的经营模式的动力不强,基于利率及汇率等金融创新产品还不丰富。相比国外金融机构,国内金融机构市场多元化盈利能力较低的问题突出,金融开放带来外资金融机构的较快进入,激烈竞争可能引发的国内金融机构倒闭等风险不容忽视。

  其次,资本账户开放引发货币危机风险。资本账户可兑换改革将伴随着做空做多等投机资金跨境流动风险的上升,20世纪90年代索罗斯为代表的投机资金持续对泰国等国家货币进行做空,资金跨境大规模进出引发市场利率及汇率大幅波动,政府由于缺乏外汇储备等干预手段而出现了货币危机的问题。虽然中国有3万多亿美元外汇储备应对潜在的汇率市场波动,但中国巨大的金融体量决定了短期资本跨境流动规模也可能非常巨大。2014年以来中国汇率机制改革伴随着外汇储备的急剧下降,警示未来资本账户如果可自由兑换,那么投机资金跨境流动所可能引发的汇率大幅贬值或者货币危机的风险将不容低估。

  再次,互联网金融业态滋生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金融系统性风险。相比其他金融风险,互联网金融可能引发的风险更加隐蔽。即便一个国家不开放互联网金融业务,市场也可能由于互联网的联通而出现非正规金融机构从事相关业务的问题,这就相当于国内外金融市场通过互联网而实现了联通。一方面,国内相关互联网金融业务可能由于游离于监管之外而面临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国外互联网金融或者其他金融风险的爆发,可能沿着互联网的链条传到国内,促使国内同步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问题。

  消除金融开放恐惧症,稳步推动金融开放改革

  虽然金融开放可能伴随着金融风险的升级,但不意味着金融市场不要开放。相反的,通过开放有助于深化本国金融与外部市场的合作,促进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中国金融体系能实现从计划模式逐步向市场模式转变,显然与40多年的对外开放具有内在联系。美国等金融强国都有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及国际金融体系支撑,体现了金融开放对于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金融开放是大势所趋,未来要消除金融开放恐惧症,强化金融监管是重要举措。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一方面,在金融开放与金融改革问题上,要坚持先改革后开放的顺序,由此降低金融开放可能引发的金融系统性风险。如果金融先开放后改革,促使离岸金融市场化运行与在岸金融行政管制同时并存,那么可能引发套利套汇风险。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国持续推行量化宽松政策促使中国巨额外汇储备面临贬值压力,有评论倡导通过人民币国际化解决中国被动积累外汇储备问题。然而,人民币国际化将倒逼资本账户可兑换,同时,资本自由流动将倒逼人民币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否则行政管制的利率、汇率容易造成资金价格形成机制的紊乱。利率、汇率及资本账户在内的改革涉及金融核心领域,必须制定稳健的改革路线图,谨防金融风险上升。结合理论来看,先推行利率汇率的金融改革以完善国内金融体系,促进国内金融机构的转型升级,然后再开放金融市场,有助于降低金融改革所滋生的系统性风险。

  另一方面,在金融监管机制建设上,要强化基础设施及金融相关人员的管理机制建设。要加快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金融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国产化。要做好金融业综合统计,健全及时反映风险波动的信息系统,完善信息发布管理规则,健全信用惩戒机制。要做到“管住人、看住钱、扎牢制度防火墙”。要管住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和高中级管理人员,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监督管理,加强金融领域反腐败力度。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支付结算机制,适时动态监管线上线下、国际国内的资金流向流量,使所有资金流动都置于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督视野之内。要完善金融从业人员、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运行、金融治理、金融监管、金融调控的制度体系,规范金融运行。

  总体来看,金融开放既涉及国内金融体制机制建设,也关乎与国际金融治理体系的对接,既涉及外部资本的流入,也关系本国资本对外投资。中国推进金融开放有助于提升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有助于促进全球资本的高效配置,也有助于促进中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及人民币国际化,提升中国金融话语权。但中国金融开放也伴随着金融重大风险的防范问题,必须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中国金融风险防控能力,促进金融监管规则与国际对接,强化金融监管标准和程序的透明,深度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实现深化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目标。